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真人”生活课程基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开发的课程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促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增长学力,同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结合嘉兴市行知小学课程建设实际,从架构生活课程体系解放生活力、丰厚生活课程载体积淀生活力、整合德育活动课程内容综合生活力三方面阐述课程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生活课程;拓展;选择性;开发;整合;主题
20世纪上半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探求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发表了培养创造力必须实行“六大解放”著名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开展基于儿童“六大解放”的“小真人”生活课程体系建设,使课程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增长学力,进而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一、架构“小真人”生活课程体系,解放生活力
(一)课程目标以育真人为导向
“小真人课程”旨在通过“生活的课程、生活的课堂”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真人,使学生成为具有生活情怀,感悟生活志趣,积淀生活智慧的实践型、创新型的人。在目标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获得四种体验:慧生活,关注生活,增长才干,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阅生活,热爱生活,放飞心灵,做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健生活,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悟生活,感悟生活,执著梦想,做一个心怀志向的人。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程开发中需要将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低、中、高年级课程目标。例如,在学会生活方面低年级设置的要求是学会整理书包,养成课前正确摆放、整理学习用品,学习擦拭桌椅、清扫地面,乐于开展阅读活动,喜爱运动、艺术,乐于参与等;到了中年级要求掌握洗红领巾、袜子、餐具、整理衣柜等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乐于参与家务,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具有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等。高年级的要求则是要掌握生活中常用的生活技能,掌握电、气、灶的正确使用方法,会烧1~2个菜肴,具有较为熟练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等要求。
(二)课程理念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
基于学生发展素养、学校办学理念以及课程愿景,课程应具有适合学生、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特点。“小真人”生活课程理念坚守“育真人,做真教育”的教育信条,注重发展学生健康的身心、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服务的精神、世界的眼光五方面素养。“真教育”着眼“小真人”培养,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在和谐自主的氛围中经历学习实践过程,获得全面的学习生活体验,获得全面而有特长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以生活中育人为主线
“小真人生活课程”要在生活中育真人,用生活育真人。课程设有两大系列五个领域,分别是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系列,包括健康的生活课程、科学的生活课程、艺术的生活课程、劳动的生活课程、改造社会的生活课程五个领域,突出生活中育人的主线。
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以国家课程为主。基础课程的落实严格依照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拓展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由学校生活课程和社会生活课程两部分组成。学校生活课程編入课表,以走班选修为主要形式。社会生活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级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组成,还包括各类探究性、实践性课程:如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实践课程,以及走进图书馆、科技馆等馆校合作实践课程等。
二、丰厚“小真人”生活课程载体,积淀生活力
(一)校园场景课程,开放实践力
校园场景课程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是根据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各类场景的课程。校园场景课程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广阔的背景,更具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利用名人铜像、名人故事塑像等作为实施课程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了解、认识、介绍名人。通过校史室、学校文化场景为阵地培养小讲解员作学校特色介绍,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布局开辟实践种植区,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翻地、播种、浇水、拔草、除虫、收获等劳动实践,在劳动课程学习中懂得花草、蔬菜的成长规律,感悟劳动的意义。还可以在校内搭灶台开设野炊课程,组织学生开展“野炊”体验活动,通过洗瓜蔬、淘米、烧柴火、炒青豆,分享野炊等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
(二)选择性走班课程,满足个性发展力
为学生设置具有“选择性”的课程,创造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使他们能找到自身的个性发展力,并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走班选课制课程就是根据校情和教师专业、专长特点,开发各类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课程。每位学生每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课程。如结合学校特色项目开发轮滑、排球、羽毛球等体育类康健的生活课程;开发书法、儿童画、古筝等美育类艺术的生活课程,培养学生美的生活情趣;开发小木匠工坊、废旧小电器拆装等劳动的生活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探究能力。
(三)“学科 ”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科 ”课程基于学科,又高于学科,融合学科内容,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更高层次的发展。如“语文学科 ”课程以阅读专题课程建设为抓手,立足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年龄层次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建构阅读序列,融导读、精读和分享读为一体。“数学学科 ”课程教师精选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开发“足球的秘密”“24点游戏”“好玩的扑克牌”等“玩中学思维”数学课程。“学科 ”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策略,通过梳理导学路径,利用预学单、学习单、实践单等学习支架辅助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整合德育活动课程内容,综合生活力
学校德育是学校活动的最重要部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突出强调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个人修养、社会关爱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各类专题教育整合好,把活动教育作为一类校本课程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开发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可以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德育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极大激发学校的活力。
(一)年级主题活动课程,积累收获促成长
年级主题活动课程结合学段特点,每年安排一项重点活动,创新活动的形式,营造活动的仪式感,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不一样的成长收获。如一年级的入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开学前两周,分别安排认识校园、认识老师、学习用餐、整理课桌等基本的学校生活内容,缓解一年级新生初上小学的焦虑,促进他们能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又如六年级的毕业课程设计“赠言”“赠书”“赠别”系列活动,在“赠别”活动中安排“相约在一起”毕业团建活动,又有“母校培养我六年,我陪母校过一夜”的校园露营活动,师生可以一起校园内搭帐篷过夜,举行篝火晚会,这一切驻足童年美好记忆,丰盈成长的快乐。
(二)节日文化活动课程,发挥特长提素养
节日文化活动课程是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传承美德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如设置童趣四大校园节日课程,包括“积淀文化底蕴 做书香行知人”博雅读书节;“练就强健体魄 做康健行知人”动感体育节;“倡导首脑并用 做创新行知人”创意科技节;“熏陶琴棋书画 做文艺行知人”灵动艺术节。又如“禾韵传统节日课程”主要包括幸福南湖春节、红船旁的清明节、禾城粽香端午节、秀州圆月中秋节等课程。
节日文化活动课程要善于挖掘本土特色,课程既要有通识性、文化性,又要有本土性,更要有实践性,通过搜、读、画、写、述、练、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学校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在活动中培养特长、提升素养。
(三)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课程,研究实践获真知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融合德育元素,以儿童生活世界为主要源泉,选择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又有一定时代性的素材,采用整合、改编、拓展等不同方式,编制活動方案。如设置基于“六大解放”的德育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市内容,按照解放学生的手、眼睛、嘴、头脑、时间和空间序列分别设置废旧小电器拆装、水资源调查、光盘在行动、寻访红船人物、告别培训班、走在田间的小路等30项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年级特点和学力情况每学期自主选择1~2项,以个体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实践研究分享。课程实施过程一般是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引导学,课中实践学,课后研究学以及课末分享学环节,丰富的主题实践研究,使学生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真知。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六大解放”的“小真人”生活课程,既重视实践出真知,又面向未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生活的思维力、实践力、生活力,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促进学校不断迸发蓬勃的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袁英.“立足”多元智能,探索小班拓展型课程[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2):8.
[3]李荆.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情况调研报告[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7):16.
[4]夏云燕.测·学·练:前测在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A].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会议论文[C],2017.
作者简介:沈佳敏(1972—),男,浙江嘉兴人,现任浙江省嘉兴市行知小学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生活课程;拓展;选择性;开发;整合;主题
20世纪上半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探求解放孩子的创造力,发表了培养创造力必须实行“六大解放”著名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开展基于儿童“六大解放”的“小真人”生活课程体系建设,使课程在活动时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增长学力,进而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一、架构“小真人”生活课程体系,解放生活力
(一)课程目标以育真人为导向
“小真人课程”旨在通过“生活的课程、生活的课堂”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真人,使学生成为具有生活情怀,感悟生活志趣,积淀生活智慧的实践型、创新型的人。在目标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获得四种体验:慧生活,关注生活,增长才干,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阅生活,热爱生活,放飞心灵,做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健生活,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悟生活,感悟生活,执著梦想,做一个心怀志向的人。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程开发中需要将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低、中、高年级课程目标。例如,在学会生活方面低年级设置的要求是学会整理书包,养成课前正确摆放、整理学习用品,学习擦拭桌椅、清扫地面,乐于开展阅读活动,喜爱运动、艺术,乐于参与等;到了中年级要求掌握洗红领巾、袜子、餐具、整理衣柜等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乐于参与家务,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具有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等。高年级的要求则是要掌握生活中常用的生活技能,掌握电、气、灶的正确使用方法,会烧1~2个菜肴,具有较为熟练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等要求。
(二)课程理念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核心
基于学生发展素养、学校办学理念以及课程愿景,课程应具有适合学生、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特点。“小真人”生活课程理念坚守“育真人,做真教育”的教育信条,注重发展学生健康的身心、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服务的精神、世界的眼光五方面素养。“真教育”着眼“小真人”培养,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生在和谐自主的氛围中经历学习实践过程,获得全面的学习生活体验,获得全面而有特长的发展。
(三)课程设置以生活中育人为主线
“小真人生活课程”要在生活中育真人,用生活育真人。课程设有两大系列五个领域,分别是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系列,包括健康的生活课程、科学的生活课程、艺术的生活课程、劳动的生活课程、改造社会的生活课程五个领域,突出生活中育人的主线。
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以国家课程为主。基础课程的落实严格依照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拓展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由学校生活课程和社会生活课程两部分组成。学校生活课程編入课表,以走班选修为主要形式。社会生活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级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组成,还包括各类探究性、实践性课程:如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实践课程,以及走进图书馆、科技馆等馆校合作实践课程等。
二、丰厚“小真人”生活课程载体,积淀生活力
(一)校园场景课程,开放实践力
校园场景课程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是根据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各类场景的课程。校园场景课程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广阔的背景,更具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利用名人铜像、名人故事塑像等作为实施课程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方式了解、认识、介绍名人。通过校史室、学校文化场景为阵地培养小讲解员作学校特色介绍,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布局开辟实践种植区,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与翻地、播种、浇水、拔草、除虫、收获等劳动实践,在劳动课程学习中懂得花草、蔬菜的成长规律,感悟劳动的意义。还可以在校内搭灶台开设野炊课程,组织学生开展“野炊”体验活动,通过洗瓜蔬、淘米、烧柴火、炒青豆,分享野炊等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
(二)选择性走班课程,满足个性发展力
为学生设置具有“选择性”的课程,创造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使他们能找到自身的个性发展力,并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走班选课制课程就是根据校情和教师专业、专长特点,开发各类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课程。每位学生每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课程。如结合学校特色项目开发轮滑、排球、羽毛球等体育类康健的生活课程;开发书法、儿童画、古筝等美育类艺术的生活课程,培养学生美的生活情趣;开发小木匠工坊、废旧小电器拆装等劳动的生活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探究能力。
(三)“学科 ”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学科 ”课程基于学科,又高于学科,融合学科内容,能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更高层次的发展。如“语文学科 ”课程以阅读专题课程建设为抓手,立足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年龄层次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建构阅读序列,融导读、精读和分享读为一体。“数学学科 ”课程教师精选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开发“足球的秘密”“24点游戏”“好玩的扑克牌”等“玩中学思维”数学课程。“学科 ”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做中学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策略,通过梳理导学路径,利用预学单、学习单、实践单等学习支架辅助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整合德育活动课程内容,综合生活力
学校德育是学校活动的最重要部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突出强调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个人修养、社会关爱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各类专题教育整合好,把活动教育作为一类校本课程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开发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可以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德育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极大激发学校的活力。
(一)年级主题活动课程,积累收获促成长
年级主题活动课程结合学段特点,每年安排一项重点活动,创新活动的形式,营造活动的仪式感,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得不一样的成长收获。如一年级的入学课程主要集中在开学前两周,分别安排认识校园、认识老师、学习用餐、整理课桌等基本的学校生活内容,缓解一年级新生初上小学的焦虑,促进他们能更快适应小学生活。又如六年级的毕业课程设计“赠言”“赠书”“赠别”系列活动,在“赠别”活动中安排“相约在一起”毕业团建活动,又有“母校培养我六年,我陪母校过一夜”的校园露营活动,师生可以一起校园内搭帐篷过夜,举行篝火晚会,这一切驻足童年美好记忆,丰盈成长的快乐。
(二)节日文化活动课程,发挥特长提素养
节日文化活动课程是展现特长、张扬个性、丰富生活、传承美德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如设置童趣四大校园节日课程,包括“积淀文化底蕴 做书香行知人”博雅读书节;“练就强健体魄 做康健行知人”动感体育节;“倡导首脑并用 做创新行知人”创意科技节;“熏陶琴棋书画 做文艺行知人”灵动艺术节。又如“禾韵传统节日课程”主要包括幸福南湖春节、红船旁的清明节、禾城粽香端午节、秀州圆月中秋节等课程。
节日文化活动课程要善于挖掘本土特色,课程既要有通识性、文化性,又要有本土性,更要有实践性,通过搜、读、画、写、述、练、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学校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在活动中培养特长、提升素养。
(三)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课程,研究实践获真知
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融合德育元素,以儿童生活世界为主要源泉,选择与儿童生活关系密切又有一定时代性的素材,采用整合、改编、拓展等不同方式,编制活動方案。如设置基于“六大解放”的德育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市内容,按照解放学生的手、眼睛、嘴、头脑、时间和空间序列分别设置废旧小电器拆装、水资源调查、光盘在行动、寻访红船人物、告别培训班、走在田间的小路等30项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年级特点和学力情况每学期自主选择1~2项,以个体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实践研究分享。课程实施过程一般是教师组织学生课前引导学,课中实践学,课后研究学以及课末分享学环节,丰富的主题实践研究,使学生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真知。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六大解放”的“小真人”生活课程,既重视实践出真知,又面向未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生活的思维力、实践力、生活力,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学生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促进学校不断迸发蓬勃的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袁英.“立足”多元智能,探索小班拓展型课程[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2):8.
[3]李荆.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情况调研报告[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7):16.
[4]夏云燕.测·学·练:前测在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A].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会议论文[C],2017.
作者简介:沈佳敏(1972—),男,浙江嘉兴人,现任浙江省嘉兴市行知小学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