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今天已不适用。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开展的《琵琶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评价都充分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学生主体 《琵琶行》 课堂参与度 参与式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一些诗歌名篇的教学,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诗歌教学又是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何处?首先,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深厚;其次,学生的语文基础极其薄弱,有的学生连顺畅地诵读课文都无法做到;再次,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层次较低,学生感兴趣的是网络小说和鬼故事一类的书籍;最后,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学习积极性较低。
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觉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即进行参与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化,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开展参与式学习,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以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体验身处民主环境的幸福,发现成功的途径与自我价值。
下面就以《琵琶行》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它的教学亮点非常多,但是对连疏通文义都是难点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它的每一个亮点同时又是难点。《琵琶行》共安排两次课四课时,第一次课两课时介绍文学常识、疏通文义、学习诗的序文、第三、四和五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及琵琶女其人。我主要谈第二次课的两课时。
在《琵琶行》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评价我都充分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的设计以学生参与为指导思想。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琵琶行》的教学设计就以参与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与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诵读、多媒体课件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感悟、共同欣赏,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并在以后将这种知识运用到欣赏和创作的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符合学生的现实水平。
根据对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理解,对授课内容既要“舍弃”,更要“整合”,即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教。同时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本身,也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失去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和韵味,变得苍白和枯燥。
根据学生实际,《琵琶行》的教学打破课文原有结构,淡化篇章结构、段落层次的分析,从比较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层面入手,先学习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身世,让学生编故事:《琵琶女的故事》,讲给其他学生听,再去欣赏诗人对音乐的描写,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教学重点要放在让学生品味琵琶乐的美妙与诗歌的韵味、理解、内化吸收诗歌蕴含的情思上,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使其受到美的感化和熏陶。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关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分层、分项。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块,能力目标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诗歌和音乐的鉴赏力;情感和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目标分为层次,分层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琵琶行》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基本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
中等目标: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较高目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理解琵琶女情感的起伏。
能力目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音乐和诗歌的鉴赏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精髓。
参与式教学的精髓是通过学生参与落实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第二次课确定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欣赏琵琶乐、解析琵琶语、认识沦落人。
在“欣赏琵琶乐”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来讨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琵琶女乐的?并且让学生画出琵琶女音乐的曲调变化图:低沉舒缓→清脆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认识到作者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和景物描写,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
在“解析琵琶语”这个环节,学生讲述自己编的《琵琶女的故事》,从而体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与音乐的关系。
在“认识沦落人”这个环节,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慨叹?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体会到本诗的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欣赏音乐和诗歌的目标,同时也达到情感和德育目标。
五、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 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而在于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在《琵琶行》的课堂组织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是:
1.形象直观法
形象直观法就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诗人白居易“不仅意会,而且言传”,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形象,出神入化地描摹音乐,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琵琶女的惺惺相惜之情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对音乐的直接描摹是难点和重点,需要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果这种联想和想象能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那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化难为易。我精心选取四段琵琶曲进行重新剪辑,分别来表现低沉舒缓→清脆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用多媒体来播放,让学生评判这四段琵琶曲分别属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阶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省时容量大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可生成的特点,而板书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学生讨论之后,利用板书表现琵琶乐与琵琶女身世的联系,在老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补充与纠正,从而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
2.朗读体验法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深理解,有效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想象、理解。
在欣赏完诗人对琵琶乐细致入微、具体生动的描摹之后,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二段,体会琵琶乐的美妙感人和诗句的韵味,使学生领略音乐美和诗歌音韵美的真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学习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
3.讨论探究法
在课堂上,学生集中分组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你认为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是什么?二是琵琶女和诗人在身世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通过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能充分暴露学生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修正错误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热情。
4.作业拓展法
第一次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认识琵琶女”,写作《琵琶女的故事》,第二次课上为同学讲述,从而体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与音乐的关系。第二次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走近诗世界”,让学生创作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把心中的诗写出来,从欣赏的层面过渡、上升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运用到欣赏和创作实践中来。
让学生拓展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六、教学评价注重发挥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琵琶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动机驱使下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出发,明确学习目标,具有浓厚兴趣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努力探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的体验、在群体交流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基于此,学生获得发展,促成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通过《琵琶行》的参与式教学尝试,我认识到参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克服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参与式语文教学探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牛东亚.语文参与式教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及要求.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7).
[3]郑连斌,刘祥君,李方满,孙云.对参与式教学法实践与研究一书的评审意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4]张志君.一部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力作——评参与式教学法实践与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关键词: 学生主体 《琵琶行》 课堂参与度 参与式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一些诗歌名篇的教学,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诗歌教学又是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难在何处?首先,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深厚;其次,学生的语文基础极其薄弱,有的学生连顺畅地诵读课文都无法做到;再次,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层次较低,学生感兴趣的是网络小说和鬼故事一类的书籍;最后,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学习积极性较低。
针对学生的现状,我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觉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即进行参与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化,参与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开展参与式学习,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以分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思想、自主的探究精神、合作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体验参与学习过程的乐趣,体验身处民主环境的幸福,发现成功的途径与自我价值。
下面就以《琵琶行》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它的教学亮点非常多,但是对连疏通文义都是难点的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它的每一个亮点同时又是难点。《琵琶行》共安排两次课四课时,第一次课两课时介绍文学常识、疏通文义、学习诗的序文、第三、四和五段,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及琵琶女其人。我主要谈第二次课的两课时。
在《琵琶行》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评价我都充分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的设计以学生参与为指导思想。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琵琶行》的教学设计就以参与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与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讨论、诵读、多媒体课件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感悟、共同欣赏,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并在以后将这种知识运用到欣赏和创作的实践中去。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符合学生的现实水平。
根据对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理解,对授课内容既要“舍弃”,更要“整合”,即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教。同时教学内容不能囿于教材本身,也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色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失去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和韵味,变得苍白和枯燥。
根据学生实际,《琵琶行》的教学打破课文原有结构,淡化篇章结构、段落层次的分析,从比较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层面入手,先学习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身世,让学生编故事:《琵琶女的故事》,讲给其他学生听,再去欣赏诗人对音乐的描写,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感情。教学重点要放在让学生品味琵琶乐的美妙与诗歌的韵味、理解、内化吸收诗歌蕴含的情思上,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所在,使其受到美的感化和熏陶。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承认、关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分层、分项。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块,能力目标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诗歌和音乐的鉴赏力;情感和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目标分为层次,分层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琵琶行》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基本目标: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
中等目标:通过文字描写品析琵琶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较高目标:透过琵琶曲旋律的变化理解琵琶女情感的起伏。
能力目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对音乐和诗歌的鉴赏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精髓。
参与式教学的精髓是通过学生参与落实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第二次课确定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欣赏琵琶乐、解析琵琶语、认识沦落人。
在“欣赏琵琶乐”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来讨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琵琶女乐的?并且让学生画出琵琶女音乐的曲调变化图:低沉舒缓→清脆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认识到作者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和景物描写,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
在“解析琵琶语”这个环节,学生讲述自己编的《琵琶女的故事》,从而体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与音乐的关系。
在“认识沦落人”这个环节,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慨叹?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体会到本诗的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欣赏音乐和诗歌的目标,同时也达到情感和德育目标。
五、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学生参与的课堂氛围。 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而在于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在《琵琶行》的课堂组织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是:
1.形象直观法
形象直观法就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诗人白居易“不仅意会,而且言传”,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形象,出神入化地描摹音乐,体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领悟,以及对琵琶女的惺惺相惜之情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对音乐的直接描摹是难点和重点,需要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果这种联想和想象能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那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化难为易。我精心选取四段琵琶曲进行重新剪辑,分别来表现低沉舒缓→清脆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用多媒体来播放,让学生评判这四段琵琶曲分别属于旋律起伏的哪一阶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省时容量大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可生成的特点,而板书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学生讨论之后,利用板书表现琵琶乐与琵琶女身世的联系,在老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补充与纠正,从而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
2.朗读体验法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加深理解,有效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想象、理解。
在欣赏完诗人对琵琶乐细致入微、具体生动的描摹之后,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二段,体会琵琶乐的美妙感人和诗句的韵味,使学生领略音乐美和诗歌音韵美的真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学习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
3.讨论探究法
在课堂上,学生集中分组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你认为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是什么?二是琵琶女和诗人在身世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通过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能充分暴露学生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修正错误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热情。
4.作业拓展法
第一次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认识琵琶女”,写作《琵琶女的故事》,第二次课上为同学讲述,从而体会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理解人物形象与音乐的关系。第二次课后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走近诗世界”,让学生创作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把心中的诗写出来,从欣赏的层面过渡、上升到诗歌创作的层面上来,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运用到欣赏和创作实践中来。
让学生拓展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六、教学评价注重发挥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琵琶行》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动机驱使下从他们的内在需要出发,明确学习目标,具有浓厚兴趣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努力探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的体验、在群体交流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基于此,学生获得发展,促成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通过《琵琶行》的参与式教学尝试,我认识到参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克服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参与式语文教学探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牛东亚.语文参与式教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及要求.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7).
[3]郑连斌,刘祥君,李方满,孙云.对参与式教学法实践与研究一书的评审意见.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4]张志君.一部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力作——评参与式教学法实践与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