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的山水画艺术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un0412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文治(1919-1999),笔名宋灏,江苏太仓县城厢镇人。其艺术道路十分丰富:儿时常描摹香烟盒上的《水浒》等古典人物画,初步萌发了对美术的兴趣;1931年初级小学毕业,在学校美术课成绩名列第一。初期时学习“四王”,又在苏州美专学习西洋水彩和透视,之后又受“新金陵画派”傅抱石、钱松喦等人指导,逐渐形成了清雅、俊秀的画风。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影响,作品表现出时代性和生活气息,之后他开始以传统水墨写意笔法表现时代风采。受张大千泼墨画风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初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创立了没骨泼彩山水画。因其喜绘江南水乡清新的风光,又素有“宋太湖”之称。
  ●  苍沉、隽秀的艺术风格
  1955年宋文治应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之邀,与陆俨少、孔小瑜等人赴合肥参加艺术创作活动。期间他到梅山水库、黄山等地写生,创作了《桐江放筏》(图1)、《黄山松云》并入选全国国画展览。此次在安徽虽只有短短两个多月,却给了他一次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锻炼和实践。1956年他的《桐江放筏》《黄山松云》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桐江放筏》还在《人民画报》画刊发表并做了重点介绍。
  1957年宋文治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山水画创作。受到傅抱石等人的影响和启发,深入生活进行写生,画风产生较大的变化。期间,他赴江苏省省内各处深入生活,创作了《放鸭》《牛首山》《邵伯水闸》《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中》《锦屏山磷矿》《中山陵》等作品。其中《劈山引水》(与金志远合作)参加了“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发表于《中国画》杂志。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傅抱石、钱松喦、亚明、魏紫熙等一起,进行了两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之后,画风突变,逐渐形成苍沉、隽秀的艺术风格,成为“新金陵画派”的砥柱人物。他用色讲究清爽,务求体现画面的笔墨精神,增强韵味。一些现代生产与生活设施场景,在宋文治画面上的出现也格外引人注目。这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的作品中反映得更为鲜明。
  作品《凤凰山铁矿工地》(图2),即宋文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凤凰山铁矿遗址,位于江西新余分宜县湖泽镇闹洲村铁坑自然村,属唐代至明清时期、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古炼铁场遗址。宋文治曾到这里采风写生,并于1959年创作了这幅作品。他将一些画家认为不可入画的现代工业设施精心入画,成为他与古人相区别的标签。如高压输电线钢架、盘山公路、施工现场的拖拉机、红旗下的工地建筑等等,它们不仅没有破坏画面的和谐完整和画中山水的情趣,反而使宋文治的山水画显示出与古人不同的思想与精神格调,体现了工业时代的浪漫和人文情趣;而在艺术上,他也成功地做到了古与今的完美统一。整体来看,这幅作品以春色为主旋律,色彩轻淡而不失醇厚,色调沉静、平淡、雅致,把江南春天梦一般的感受有力地传达了出来。与传统文人山水画追求隐逸超脱的思想相反,他的山水画表现出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美好发展前景的赞叹。
  1960年3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宋文治任副画师兼院长秘书。9月,作为由傅抱石、亚明率领的江苏国画家的一员,他参加在全国六省十几座城市访问和写生活动,担任后勤总管;并行程二万三千里,画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品有《华岳参天》《山川巨变》(图3)、《太湖帆影》(图4)、《广州造船厂》等。其中的《太湖帆影》是一幅写太湖渔翁在太湖弄帆捕鱼的场景。他以严谨的造型和写实的笔墨,通过太湖一角表现江南湖光山色之美。房舍、树木、帆船由近及远,在透视运用中现浩渺之意,墨色清爽,雅致滋润,再绘出湖心岛和帆船倒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灵秀清新的意境。同年江苏油画展赴京展出,他即兴创作的油画《洞庭春色》(图5)参展,《光明日报》曾评论“该作是油画民族化的有益尝试”,并有单页画出版。
  1961年,宋文治创作了《山川巨变》(二稿)《韶山》《红岩》《枣园秋色》《杜甫草堂》等數十幅作品,并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江苏省国画院“山河新貌画展”。其中他的《山川巨变》《枣园秋色》等在《人民日报》发表,甚至还有部分作品入选了江苏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的《山河新貌》画集、画辑。同年,宋文治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  笔触诗情画意的江南景象
  20世纪60年代初,宋文治的笔开始伸向了他熟悉而又热爱的领域——江南、太湖。他所选择的江南从太湖波影到枕河人家,从杏花桃花到黛瓦白墙,从欸乃小船到湖石坡岸,写尽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他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物象所组成的江南景象,是中国山水画中一个永恒的象征。从此,在宋文治的绘画中,一直有着两副笔墨。一副是为描绘主题遵命而作,但并不妨碍他创造出一幅幅佳构。他对传统和创新一直遵循着自己的观念。他提出的“两下”——“下生活、下基本功”的理念,成为他创作的不二法门。他骨子里流淌的江南情致、深厚的传统功力以及对浅绛和小青绿的运用,让他的笔墨始终收放自如,从容不迫。
  “满坡芳草自离离,花落江南燕南飞”,江南如诗如梦,生于长于太湖地区的宋文治,一生创作了无数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山水画。他笔下的江南绘画,构图丰满,层次分明,气氛和谐,清秀细润,每幅作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让人如痴如醉,充满了诗情画意。其中1962年创作的《江南春朝》(图6),描绘了江南三月里水巷春暖花开的景象,画面清新秀丽,有一种安居乐业的恬淡意趣。他以江南水巷中常见的小景为素材,以轻松的笔调写出烂漫桃花,乡间农屋错落林立,夹带着春天的气息,忙碌的人们划着小舟穿梭于水巷之中,整个画面给人以古朴、温馨之感。画作乍看颇具有古人传统山水的神韵,仔细看来其中却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宋文治将船上樵夫、桥上行人、洗衣村姑皆纳入画中,白砖青瓦的江南建筑具有鲜活的地域特色。画面由近及远,在透视运用中现渺茫之意,墨色清爽,秀润里见苍茫,寥寥数笔,然一个“春”字尽显。   1963年,宋文治四十五岁。这年由中国美协主编、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反映傅抱石、关山月、李可染、吴湖帆等画家深入生活、创作活动情况的专题片《画中山水》中,他的作品《山川巨变》也在该影片中被介绍。而由吴湖帆题字、钱松喦作序,由中国美协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宋文治作品选集》亦发行。是年宋文治初登庐山、二上井冈山,并创作了《庐山人工湖》《井冈山朱砂冲哨口》《瑞金云石山》《茨坪》等作品。1964年,宋文治四十六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宋文治山水画小辑》。同年他创作了《新安江上》(图7),且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了巨幅作品《运河两岸稻花香》。
  ●  洋溢着生活时代气息的画风
  即使在“文革”中,宋文治被迫搁笔多年、重新恢复创作的20世纪70年代初,他也合作或创作了一批诸如《向阳湖畔》《南京炼油厂》等主题性作品,以及描摹自然风光的《太湖新装》《太湖清晓》,偶尔还有如《水乡春暖》这类笔调比较轻松的作品。而黄山的雄奇和秀丽,宋文治也以独具的“清新而又苍润、劲练而无霸悍、文雅而不纤弱”画风,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黄山图》(图8)。作品以高远与深远相结合,绘峰峦林立、青松傲视、云海翻腾的黄山美景,不愧“丘壑苍茫、笔势雄强、气象万千”之誉。宋文治一生画过许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山水画。他笔下的江南水乡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特别是他笔下的太湖,总带着丝竹的雅韵,充满着诗情画意,让人看了如梦如醉,真有“能不忆江南”之感慨。如他在1973年创作的《太湖之晨》(图9),那空阔的太湖烟水,远山如眉,小舟轻泛,近处山峦一片树木环绕,濒湖是大片的绿色农田、白墙黄瓦的江南民居,使人感到气氛的幽静清丽。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全国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之时,宋文治为了表现“扬子江畔大庆花”,到长江边上的炼油厂体验生活,观察、访问、悉心绘画大费心血,甚至过于疲劳心脏病发作。画面所要描述的是典型的工业题材和江南山水的合体。这样的题材,只产生在两个时期,一是解放初期,改造中国画,到工厂、农村进行写生的时期,第二个时期就是文化大革命,强调绘画要为政治服务,为工人、农民服务。用中国画直接表现工业题材,如1973年他创作的《扬子江畔》(图10)就是个典型。作品所绘炼油厂的建筑、机械设备,画得非常规整逼真,甚至有立体感。在中国画的技法中,这是有相当难度的,线条都是笔直的,且粗细一致。中国绘画当中,有一种画科叫做“界画”,以前用来描画很繁复的建筑。此图的机械部分,应该说是借鉴了传统的“界画”手法。补景部分的江南山水,长江和江边的山和田,也有作者的创意。
  此作从总体来讲,一是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文化大革命”后期强调“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二也是江苏绘画很重要的特点,既能够将非常复杂的以往传统绘画完全没有表现过的新鲜事物,与清纯的传统技法,较为和谐、协调地结合在一起,结合得天衣无缝。此幅作品布局严谨,笔法细腻,富有真实感,洋溢着生活时代气息,给人一种鲜活的生活感受。画家以用中国画的用墨特点,结合西画的构图模式,以一种全新的选景方式,将现代的房屋、船只写入画中,既有文人墨客所推崇的秀丽典雅,而且还有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塑造了新的审美意向。此作既让人体味到时代的脉搏,也让人听到作者的心声。无论是和画家一样经历过红色岁月的长者,还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都能从这幅作品中找到共鸣。
  宋文治以传统笔墨切入中国画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经营,发展出一套深具时代气息的宋氏绘画语言。如他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图11),构图恢宏、气象雄伟,笔墨雄强恣肆,设色清雅亮丽。画面中山川重叠险峻,行笔顿挫,浓淡相宜。山石皴擦明暗,体量感强烈。江面平静如镜,帆船在峡谷中悠悠穿行。在着色上,强化远近层次,近实远虚,使之远近分明,浑然一体。此作布局严谨,笔法细腻,富有真实感,洋溢着生活时代气息,给人一种鲜活的生活感受。画家以用中国画的用墨特点,结合西画的构图模式,以一种全新的选景方式,既有文人墨客所推崇的秀丽典雅,而且还有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塑造了新的审美意向。作者站在高处,截取峡江的一个大画面,热情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人民富裕安康生活的祈祷之心。
  ●  笔墨语言丰富的“宋家山水”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对传统的召唤和西方文化八面来风中,经历过严酷时代的老画家们大都是在自己热爱并熟悉的领域展示,他们愈老愈精的艺术理所当然地风行于世,宋文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和热捧。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宋文治可以在熟练的笔墨、熟悉的题材上享受功成名就。但他偏不,他说,要老而思变、老而出新,在老而秀丽中表现时代美感。
  1977年江苏省国画院恢复成立,宋文治任副院长并创作了《茨坪长青》《韶山朝晖》(与金志远合作)两张巨幅山水。其中《茨坪长青》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韶山朝晖》为毛主席纪念堂收藏陈列。同年他随赴湖南写生,创作了《雷锋故居》《韶山灌渠》《爱晚亭》《长沙烈士纪念碑》等作品。1978年应外交部之邀,在北京友谊宾馆为文化部创作了大幅作品《飞流图》,作为国家礼品,由国家领导人出国赠外国元首。1979年应广东省政府的邀请,赴广州为小岛国宾馆创作了《小鸟天堂》《黄山》等大幅作品。1981年4月,北京荣宝斋、日本西武在日本东京举办“宋文治新作展”并出版了展览画集。回国后住北京饭店,创作了大幅山水《庐山飞瀑》。198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宋文治画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宋文治山水画集》。
  1981年始,宋文治开始了以泼彩法入画,在严谨的法度中融入了许多偶发性的生动效果。画面从此氤氲弥漫、色彩斑斓,个人风格亦从此发生较大的变化。他的彩墨和小泼彩,明显受到了张大千、刘海粟等人影响,但这种影响毕竟有限,更多的只是启示作用。他在“小泼彩”上进行从“写”到“泼”的过渡,利用泼彩、拓印所产生的偶然的随机效果,再用传统笔法加以收拾,让“笔写”融入“泼彩”中,使其不仅具有形象的唯一性,且强调了“彩”的洇化与空蒙,从而达到了国画和西方水彩画的融合,让人一看还是中国画。有如他1986年创作、以庐山为题材的泼彩山水《天都积翠》(图12)。由此,有论者将这些作品称之为“新型的意象美”“老而愈笃,老而求变,这是真正成熟的艺术大家才能具备的品格”。可见宋文治晚年的创作,使“宋家山水”面貌进一步得到确立。
  宋文治创立的没骨泼彩山水画,其泼彩并非重彩而是淡彩,因而清新素雅,并且抽象中强调具象。他以自然流淌的色彩肌理为基础,根据具体情况,勾勒山水树屋,画面清新淡雅,笔下的山川树木无不充满着欣欣向荣的气象。如他创作的泼彩山水画《山高水长图》(图13)。画面采用环形开式构图,峰峦层叠、苍崖峭壁、云烟氤氲,三面陡峭绝壁环抱之中,形成了一片溪谷,溪水由远及近,渐呈平缓之势,不由使人想到远处高山之中定有一湍激流,顺山势而下,形成了与题跋相映成的“山高水长图”。宋文治在此作中,选取了更高的视点,全面地展现了庐山雄奇的一面。画幅左右两边的山峰遥相呼应,云烟与水汽迷漫其间。近处树木枝叶林立,枝干弯曲多姿,远处林木略显萧疏。作品以平远构图,层次分明,空间感强烈,雄奇险峻的山峰与清秀韵致的林木形成鲜明对比。他以石青、石绿为泼彩基调,略加点染,设色淡雅,给人一种清新明快之感。
  著名艺术评论家陈履生,在其《宋文治在20世纪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曾言:“20世紀的山水画经历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发展过程。在上世纪50年代,不仅并存了历经晚清、民国的一代著名山水画画家,而且造就了一批成长于50年代、但在20世纪具有历史地位的山水画画家,宋文治就是其中之一”“宋文治山水画历经50年的发展,在当代山水画的格局中,是南方一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从而在20世纪山水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花钱是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一类,区别于普通钱币而言,其并不具有流通价值,功能亦不相同。据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的花钱起源于汉代,之后历朝历代均有所发展,一直到明清时期,乃至民国初年依然被人们所使用。而清代花钱,无论是种类上还是铸造工艺上可以说都处于鼎盛时期。新乡市博物馆就藏有大量清代花钱,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花钱以供大家赏析与研究。  1.“五铢”背“五毒驱邪”花钱(图1),直径52毫米,中间方穿
期刊
明清孔子相关题材的书画收藏,一直是藏家们比较容易忽略的板块,除了康熙、乾隆讴歌孔子的书法外,还有部分文人画和雕塑,曾出现在艺术拍卖和收藏市场,但就孔子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和部分藏品作者身份本身的特殊性,颇为值得对此研究和探讨。笔者在这里对其进行了部分梳理。  作为清代帝王眼中的至圣先师,孔子题材的主要书法作品在艺术拍卖市场上成交情况如下:  ● 康熙《御笔孔子庙碑》  康熙(1654-1772)的
期刊
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一个名为“小时代的日常——一个十七世纪的生活提案”特展。展览所涉及的“小时代”是指十七世纪,策展人认为那是一个有趣并且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时期。以现代物质文化研究来看,既可从东西交流的角度,一窥当时探险家跋山涉水开拓航道的故事,也能从江南视线了解文人世家看似平淡,其实分外讲究质感,别有一番趣味的日常。此次通过十七世纪的小资文青文震亨(1586-1645)书写《长物志》归类而出的“
期刊
在2019年11月下旬的香港艺术品秋拍市场上,出现了明末清初著名寿山石雕刻名家杨玉璇的寿山冻石华严三大士像(图1),经过激烈竞拍,最后以759万港元的高价成交。杨玉璇一直被视为古代寿山石雕刻十分重要的代表,有着“绝代神雕”的美誉,曾传于康熙年间供奉内廷。而近年来在市场上能够被确认为杨玉璇真品的雕刻件,成交价都在数百万元,珍品价格更是超过千万元。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杨玉璇及其在市场上的重要拍品。
期刊
中国犬文化源远流长。狗,又称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与人类有着不解之缘,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犬的驯化在我国约有8000年的历史。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就已养狗。  《说文稽古篇》记载:“游牧时代,惟犬独多,穴居则畜犬守御,狩猎则携犬自随,因而人必畜犬。”可见,自从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的时候起,犬就开始和人类朝夕为伍了。狗为“六畜”之一,《三字经》云:“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
期刊
晚明时期,瓷器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存世量很大的瓷画:画中主体都是一只鹭鸶孤独地站立着;鹭鸶的足下有少许水、石、花草点缀;天空中还高悬一轮红日(图1-图15)。这种瓷画有着怎样的寓意呢?经研究,我们认为这是在表达落寞的士大夫阶层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画名应称《一鹭图》。  晚明从万历后期起,政坛出现激烈党争。皇帝多年不理朝政,朝廷官员拉帮结派,使许多有德有才的人在官场上遭到排斥。到天启年间,皇帝更加昏庸,大
期刊
当霍去病将军于公元前121年征伐河西、强渡黄河天堑时,金城就进入了历史的光照之下。在汉朝征服并控制西域后,金城就成为控扼要津的险关大埠,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图1)。  从这里通向中原,也从这里穿河西抵中亚、西亚,终达欧洲,时与汉王朝并存的帝国,有史称黎轩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前323—前30)、史称安息的两河流域的帕提亚帝国(前246—227)、史称大秦的罗马帝国(前27—476)及贵霜
期刊
文物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产物,是对我们叙述实例的最好物件,它尘封了很多历史故事,也是留给后人这些真实故事的最好证明。它们的存在对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珍贵的价值,需要对它们进行保护,需要对它们进行确切的分析,看看它们是属于哪个朝代,这是还原历史世界风景的最好桥梁。了解这些文物,要有专家来讲解和研究,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历史故事,都需要花费一番功夫去探索。对文物的真假辨别并非易事,就是
期刊
2019年5月16日,涵盖国际论坛、展览赛事、文创研发、产业研讨、考察观摩、文旅推介、研修创作等系列活动的第三届马家窑文化节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正式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主办方启动了“源流运动·马家窑彩陶纹样的当代性探索”项目和“行知探索·马家窑研学平台”,中国收藏家协会古陶瓷学术研究委员会马家窑文化彩陶研究基地、东方收藏西北文稿中心也于同期正式揭牌成立。  本届文化节以“世界的马家窑
期刊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人工运河,是人类史上独特的现象和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27 段,总长高达1011公里。其中江苏段运河文化,最富有内涵与特色。大运河开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航运、交通等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江南人工运河中有一段西连淮水(秦淮河),东接云阳(今镇江丹阳)的运河,号“破岗渎”(又写作“破冈渎”),这条运河沟通了江南运河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