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并促使其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必须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1 关于有效教学的一些观点
1.1 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1.2 从“有效”和“教学”2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1.3 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1.4 从表层、中层、深层3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2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2.1 有效备课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结构体系、内容要求、科学知识、情感价值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的思考、选择与确定。备课是否有效的标志是:能否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备课应该是备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源的综合。有效备课必须要多一些钻研,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挖掘,多一些讨论,多一些创新,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即:教学前的预案(预设)——教学中的第二次创作(生成)——教学后的反思(总结提高),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有效上课上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有效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以期共同发展。
有效教学的特征是学生的高参与(过程生成)、 高认知(认知建构)、高情意(审美体验),最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的优化与发展。
2.3 有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选不同梯度的例题与练习题,努力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2.4 有效考核定期的学科考核是了解教学情况的有效途径,通过有针对性的考试、考查能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各科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采取随堂练习、提问、作业、实验等形式进行考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重视平时成绩的记录。学校根据教学情况分阶段组织月考、期考,对阶段性教学举行全面考查、分析、总结。
3 建构数学教学温馨育人氛围
课堂教学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期望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3.1 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简单的、狭隘的语言谈话,也是双方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当然,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以这种理念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却是必要的。
3.2 相互尊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自认为笨拙的奇想怪想。
3.3 彼此批判人与人之间存在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决定了主体之间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交往中达成相互理解,离不开彼此的批判。彼此之间的批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是为了使自己很好地获得他人的支持,达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通过彼此批判,形成思想的碰撞,增进了解,加深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
1 关于有效教学的一些观点
1.1 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1.2 从“有效”和“教学”2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1.3 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1.4 从表层、中层、深层3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实践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2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2.1 有效备课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结构体系、内容要求、科学知识、情感价值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的思考、选择与确定。备课是否有效的标志是:能否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备课应该是备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源的综合。有效备课必须要多一些钻研,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挖掘,多一些讨论,多一些创新,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即:教学前的预案(预设)——教学中的第二次创作(生成)——教学后的反思(总结提高),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有效上课上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有效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以期共同发展。
有效教学的特征是学生的高参与(过程生成)、 高认知(认知建构)、高情意(审美体验),最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的优化与发展。
2.3 有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内化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选不同梯度的例题与练习题,努力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2.4 有效考核定期的学科考核是了解教学情况的有效途径,通过有针对性的考试、考查能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各科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采取随堂练习、提问、作业、实验等形式进行考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重视平时成绩的记录。学校根据教学情况分阶段组织月考、期考,对阶段性教学举行全面考查、分析、总结。
3 建构数学教学温馨育人氛围
课堂教学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期望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3.1 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简单的、狭隘的语言谈话,也是双方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当然,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不现实的,但以这种理念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却是必要的。
3.2 相互尊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自认为笨拙的奇想怪想。
3.3 彼此批判人与人之间存在特殊性和差异性,这决定了主体之间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交往中达成相互理解,离不开彼此的批判。彼此之间的批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是为了使自己很好地获得他人的支持,达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通过彼此批判,形成思想的碰撞,增进了解,加深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