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阅读。(12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忠之属也属引凄异
C,战则请从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故逐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
C,战于长勺 所患有甚于死者
D,登轼而望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清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义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梳理、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问的是“鲁国”取胜的原因,而不是“曹刿”取胜的原因。在中考语文试题题干中,经常会有答题角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弄清是否有限制、有什么限制。明确答题方向后,从鲁国取胜的角度思考。第一段:“齐师伐我”,指出了这场战争是齐国对鲁国的不义之战,这也是下文曹刿请见、鲁庄公纳谏的基础。随后,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呈现了鲁庄公与曹刿探讨战前准备的过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了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取信于民的做法。上下一心,作战力量就会增强。第二、三段则记叙了曹刿在战场上准确把握时机的过程,曹刿对“彼竭我盈”“辙乱”“旗靡”等时机的把握,让鲁国取得了最終的胜利。作答时,一定要考虑周全,表述清晰。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忠之属也属引凄异
C,战则请从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故逐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
C,战于长勺 所患有甚于死者
D,登轼而望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清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义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及梳理、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问的是“鲁国”取胜的原因,而不是“曹刿”取胜的原因。在中考语文试题题干中,经常会有答题角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弄清是否有限制、有什么限制。明确答题方向后,从鲁国取胜的角度思考。第一段:“齐师伐我”,指出了这场战争是齐国对鲁国的不义之战,这也是下文曹刿请见、鲁庄公纳谏的基础。随后,鲁庄公与曹刿的三问三答,呈现了鲁庄公与曹刿探讨战前准备的过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肯定了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取信于民的做法。上下一心,作战力量就会增强。第二、三段则记叙了曹刿在战场上准确把握时机的过程,曹刿对“彼竭我盈”“辙乱”“旗靡”等时机的把握,让鲁国取得了最終的胜利。作答时,一定要考虑周全,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