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D技术在电影及生活中广泛运用,迁移于小学语文课堂,以建构主义及巴赫金复调理论为哲学依据,大胆尝试,从立体解词,映射全篇;梯度朗读,强化张力;多层对话,拉近距离;三维读诗,编制诗圈;延展阅读,勇攀高地等多角度进行实践探索,试图达成教师理念上的生长性,操作上的多样性,感受上共振性;学生思维的广角与深入,情感的丰富与厚重,表现的主动与投入;教学由线性而多维,从平面至立体,变单向为多元。
【关键词】3D 立体;复调;三维读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灵感源头
如今,观看3D电影已经成为一件寻常的事,3D与2D最大的区别在于更立体、更真实、更生动。儿童戏剧语文课题组便尝试着将3D的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使课堂更立体、更真实、更生动。
二、哲学依据: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复调”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确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的小说远不止情节布局心理描写之类,而是带有深刻的多元性的世界,十分强调立体时空构造。正基于此,语文的3D建构成为有迹可循、有理可依的突破性探索。
三、多角度尝试
理论是灿烂的星空,实践才根植于土壤。在教学中,课题组成员大胆地进行了多角度尝试,试图“引入3D技术,构建立体课堂”,为儿童打开语文新视界。
(一)打磨一粒黑珍珠——立体解词,映射全篇
三年级上册的《雪儿》是一篇充满感情的小散文,文章贴近儿童,通过描写小主人公与同病相怜的小鸽子之间生活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二者之间的深情,同时表达了“真正的爱是放手”的道理,后者不易理解。
文末有个词语“喃喃”,孩子们的理解比较模糊,似懂非懂,老师便可以拿此做文章,不断打磨,便可成为一枚黑珍珠,从而照亮全篇。首先让孩子演演“喃喃”,进而问:谁来描述一下?接着追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喃喃地说话呢?孩子们便从字面理解链接到生活实际,开始注入情绪。老师便引向课文,那么文章中小主人公喃喃说的话是对谁说的?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进行讨论,进而得出小女孩表面上是对雪儿说的,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安慰。因为只有让它飞回大自然,才能实现其生命价值!
课文中一个极其容易被忽略的词语,只要我们仔细打磨,把它当成一颗黑珍珠,就能既看到表面的圆润又能洞见其内核的珍贵,更能感受它的温润多情。语文课中运用3D技术多打造些美丽的黑珍珠,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及人文性都能得到落实。
(二)调配一杯鸡尾酒——梯度朗读,强化张力
《军神》原是一篇高段课文,苏教版后来调整至三年级上册。战争年代与学生时空距离可谓遥远,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了解甚少。我和我的课题组决定将人物拉到眼前,进而体会“军神”的含义上,而这一切都通过梯度朗读来达成。
我们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第四自然段——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通过3D朗读,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老师发问:整个手术的过程,刘伯承的表现用一个词就能体现,哪个词?字面理解后,学生朗读。紧接着链接生活,问:“你们受过伤吗?当时你是什么表现?”再追问,“刘伯承一声不吭,他不疼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让孩子们带着感受再读。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时,老师播放影片《青年刘伯承》中的手术片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崇拜之感,之后再充分地朗读,人物的形象便巍然屹立于儿童心中,对“军神”二字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朗读教学有时就如同调配出的鸡尾酒,让儿童饮过之后便充满了艺术家般豪情,感受着文字背后人物身上所散发的雄浑力量。
(三)剪裁一条蛋糕裙——多层对话,拉近距离
《孙中山破陋习》是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老师们的法眼很难落在这篇看上去既不优美又缺乏趣味的课文上。然而,我却感受到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字魅力及内涵上的大志趣。
文中有一个细节用来表达母亲的心情,“又是生气又是心疼”。教者敏锐地抓住这个词组,让儿童感受这种复杂的心理:母亲生气,为什么生气?母亲心疼,又是在心疼什么?面对母亲的矛盾心情,年幼的孙中山有什么感受?通过多个层次的对话,让儿童与孙中山心连心,一起为姐姐难过得流泪,一起下决心要废除缠足陋习。
此文的学习如同裁剪一条蛋糕裙,一层一层,每一个维度的对话都让儿童成长一点,每一个维度的对话都会点燃儿童心底的小小火苗,也因此,再遥远的缠足陋习,再不熟悉的孙中山先生,都会变成成长历程中的一簇风景。
(四)搭建一间小木屋——三维读诗,编制诗圈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文包诗的特点是用想象的文字描写诗人作诗时的情景,为儿童理解诗词降低难度,进而达到对诗文的互文式解读。
文包诗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学习古诗的文体,它使古诗不再那么艰涩难懂,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或悲情或壮阔或喜悦的小故事,变得通俗变得贴己。于是我便想,我何不用引入3D技术,用立体读诗的方法让儿童读古诗,读诗人,读诗史,进而建构成自己的古诗圈,生活在浩瀚星空下最旖旎的文字里,该是多美好的享受啊!
首先是读诗,理解诗文的意思;然后读诗人,了解他所经历的故事,再思考写诗的原因;最后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把诗人及诗词都放到那个朝代去感受。全班四十余人,每人写上一篇,足以串起一个诗歌的王朝。此刻的儿童犹如拥有了一间老师为他们构建的能走进诗文世界的小木屋,穿越到那朝那代,建立了自己的古诗王国。
(五)修建一座埃菲尔铁塔——延展阅读,勇攀高地
《虫字旁》是2014年中国最美图书,被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盛赞为中国的《昆虫记》,笔者通过读图——读文——读乐—读 人——读自然的方式,为儿童修建了一组埃菲尔铁塔,引领他们进入文学高地。 《虫字旁》作为观虫笔记,朱老师用相机拍,用铅笔画,用日记本写,历时三年,设计了19次封面,才有了今天的“最美图书”。孩子们看书的第一步就是看图,他们屡有惊喜,屡有发现。第二步自然是读文了,朱老师的文字是简练却准确的,这对儿童来说是极好的引领。再来就是读乐了,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个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能听到悦耳的虫鸣,犹如来到星空下、溪水旁、青草间,这乐声把自然带到了孩子们的书桌前、枕头边,这种枕乐而眠的情趣真不是一般书籍能带来的。最后当然是读人,读作者的生平,听作者的讲座,与作者交流,才能真正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
每学期都引领儿童走近一个大作家的身边,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就如同领着儿童进入了文学的高地,让他们自小就有不凡的品位,和美好的人交流自己也变得美好,和高尚的人交流自己也变得高尚,当他们拥有了一座埃菲尔铁塔,那么他们自己也会变得伟大。
四、核心价值与意义
(一)核心价值
1.立体、写实。3D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将平面的线性的课堂变得立体而真实,犹如哈利·波特读魔法书,将所学活化在学生眼前。
2.投入、体验。3D的课堂是立体写实的课堂,也是调动起全部身心的课堂。学生的情感投入、充分体验,其“学习活动的情境”必然成为“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
(二)重要意义
1.指向于教师。(1)理念上的生长性。由于3D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学思想也不再是满足于一堂课一个知识点,而是建立起立体思维,对所教学科有了课程观的建构。(2)操作上的多样性。由于3D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学手段将显示出多样化,能从媒体获取经验。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就曾经说过制作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就是要学会讲故事,通过田野调查了解核心人物的外部压力、内心阻碍、事件难度,指向丰满的节目呈现。这些都可以成为老师们的操作范例。(3)感受上共振性。由于3D技术的引入,教师与学生将成为学习“共同体”,常常在“立体解词”“梯度朗读”“多层对话”“三维读诗”“延展阅读”中亦能激发教师的思维、情感与表现,毕竟在3C时代,学生的信息量总和一定远远超过教师。
2.指向于学生。(1)思维的广角与深入。通过立体课堂的建构,学生的思维不再拘泥于方寸之地,而会显现出一种广角与深入,无论是解词还是读诗,他们都会用课堂上学会的方法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度研习。(2)情感的丰富与厚重。通过立体课堂的建构,学生的感情也不再是单薄的,而是丰富、细腻,甚至是厚重的。因为在立体课堂中,多的是体验的链接,历史的探索,移情的体悟,生活的延展。(3)表现的主动与投入。通过立体课堂的建构,学生能广为参与,多角色体验,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是主动和投入,当这种主动与投入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老师再也不用担心大家的学习”。
五、范式推广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3D技术如今已经运用到人类生活的角角落落,而笔者所研究的便是引入3D技术,构建立体课堂,形成儿童戏剧语文教学的新景观。窃以为,随着儿童思维的不断发展,随着外在技术的不断进步,3D语文将成为一种课堂变革的新可能:让课堂更真实,让思维更立体,让学习更生动!
参考文献
[1]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吉林.美的彼岸 诠释:情境课程的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编辑:陈岑)
【关键词】3D 立体;复调;三维读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灵感源头
如今,观看3D电影已经成为一件寻常的事,3D与2D最大的区别在于更立体、更真实、更生动。儿童戏剧语文课题组便尝试着将3D的理念运用于语文教学,使课堂更立体、更真实、更生动。
二、哲学依据: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复调”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确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小说的首创者,他的小说远不止情节布局心理描写之类,而是带有深刻的多元性的世界,十分强调立体时空构造。正基于此,语文的3D建构成为有迹可循、有理可依的突破性探索。
三、多角度尝试
理论是灿烂的星空,实践才根植于土壤。在教学中,课题组成员大胆地进行了多角度尝试,试图“引入3D技术,构建立体课堂”,为儿童打开语文新视界。
(一)打磨一粒黑珍珠——立体解词,映射全篇
三年级上册的《雪儿》是一篇充满感情的小散文,文章贴近儿童,通过描写小主人公与同病相怜的小鸽子之间生活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二者之间的深情,同时表达了“真正的爱是放手”的道理,后者不易理解。
文末有个词语“喃喃”,孩子们的理解比较模糊,似懂非懂,老师便可以拿此做文章,不断打磨,便可成为一枚黑珍珠,从而照亮全篇。首先让孩子演演“喃喃”,进而问:谁来描述一下?接着追问,生活中什么时候会喃喃地说话呢?孩子们便从字面理解链接到生活实际,开始注入情绪。老师便引向课文,那么文章中小主人公喃喃说的话是对谁说的?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进行讨论,进而得出小女孩表面上是对雪儿说的,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安慰。因为只有让它飞回大自然,才能实现其生命价值!
课文中一个极其容易被忽略的词语,只要我们仔细打磨,把它当成一颗黑珍珠,就能既看到表面的圆润又能洞见其内核的珍贵,更能感受它的温润多情。语文课中运用3D技术多打造些美丽的黑珍珠,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及人文性都能得到落实。
(二)调配一杯鸡尾酒——梯度朗读,强化张力
《军神》原是一篇高段课文,苏教版后来调整至三年级上册。战争年代与学生时空距离可谓遥远,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了解甚少。我和我的课题组决定将人物拉到眼前,进而体会“军神”的含义上,而这一切都通过梯度朗读来达成。
我们把朗读的重点放在第四自然段——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通过3D朗读,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老师发问:整个手术的过程,刘伯承的表现用一个词就能体现,哪个词?字面理解后,学生朗读。紧接着链接生活,问:“你们受过伤吗?当时你是什么表现?”再追问,“刘伯承一声不吭,他不疼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让孩子们带着感受再读。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时,老师播放影片《青年刘伯承》中的手术片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崇拜之感,之后再充分地朗读,人物的形象便巍然屹立于儿童心中,对“军神”二字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朗读教学有时就如同调配出的鸡尾酒,让儿童饮过之后便充满了艺术家般豪情,感受着文字背后人物身上所散发的雄浑力量。
(三)剪裁一条蛋糕裙——多层对话,拉近距离
《孙中山破陋习》是三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老师们的法眼很难落在这篇看上去既不优美又缺乏趣味的课文上。然而,我却感受到这篇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字魅力及内涵上的大志趣。
文中有一个细节用来表达母亲的心情,“又是生气又是心疼”。教者敏锐地抓住这个词组,让儿童感受这种复杂的心理:母亲生气,为什么生气?母亲心疼,又是在心疼什么?面对母亲的矛盾心情,年幼的孙中山有什么感受?通过多个层次的对话,让儿童与孙中山心连心,一起为姐姐难过得流泪,一起下决心要废除缠足陋习。
此文的学习如同裁剪一条蛋糕裙,一层一层,每一个维度的对话都让儿童成长一点,每一个维度的对话都会点燃儿童心底的小小火苗,也因此,再遥远的缠足陋习,再不熟悉的孙中山先生,都会变成成长历程中的一簇风景。
(四)搭建一间小木屋——三维读诗,编制诗圈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文包诗的特点是用想象的文字描写诗人作诗时的情景,为儿童理解诗词降低难度,进而达到对诗文的互文式解读。
文包诗是一种非常适合儿童学习古诗的文体,它使古诗不再那么艰涩难懂,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或悲情或壮阔或喜悦的小故事,变得通俗变得贴己。于是我便想,我何不用引入3D技术,用立体读诗的方法让儿童读古诗,读诗人,读诗史,进而建构成自己的古诗圈,生活在浩瀚星空下最旖旎的文字里,该是多美好的享受啊!
首先是读诗,理解诗文的意思;然后读诗人,了解他所经历的故事,再思考写诗的原因;最后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把诗人及诗词都放到那个朝代去感受。全班四十余人,每人写上一篇,足以串起一个诗歌的王朝。此刻的儿童犹如拥有了一间老师为他们构建的能走进诗文世界的小木屋,穿越到那朝那代,建立了自己的古诗王国。
(五)修建一座埃菲尔铁塔——延展阅读,勇攀高地
《虫字旁》是2014年中国最美图书,被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盛赞为中国的《昆虫记》,笔者通过读图——读文——读乐—读 人——读自然的方式,为儿童修建了一组埃菲尔铁塔,引领他们进入文学高地。 《虫字旁》作为观虫笔记,朱老师用相机拍,用铅笔画,用日记本写,历时三年,设计了19次封面,才有了今天的“最美图书”。孩子们看书的第一步就是看图,他们屡有惊喜,屡有发现。第二步自然是读文了,朱老师的文字是简练却准确的,这对儿童来说是极好的引领。再来就是读乐了,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个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能听到悦耳的虫鸣,犹如来到星空下、溪水旁、青草间,这乐声把自然带到了孩子们的书桌前、枕头边,这种枕乐而眠的情趣真不是一般书籍能带来的。最后当然是读人,读作者的生平,听作者的讲座,与作者交流,才能真正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
每学期都引领儿童走近一个大作家的身边,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就如同领着儿童进入了文学的高地,让他们自小就有不凡的品位,和美好的人交流自己也变得美好,和高尚的人交流自己也变得高尚,当他们拥有了一座埃菲尔铁塔,那么他们自己也会变得伟大。
四、核心价值与意义
(一)核心价值
1.立体、写实。3D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将平面的线性的课堂变得立体而真实,犹如哈利·波特读魔法书,将所学活化在学生眼前。
2.投入、体验。3D的课堂是立体写实的课堂,也是调动起全部身心的课堂。学生的情感投入、充分体验,其“学习活动的情境”必然成为“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
(二)重要意义
1.指向于教师。(1)理念上的生长性。由于3D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学思想也不再是满足于一堂课一个知识点,而是建立起立体思维,对所教学科有了课程观的建构。(2)操作上的多样性。由于3D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学手段将显示出多样化,能从媒体获取经验。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就曾经说过制作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就是要学会讲故事,通过田野调查了解核心人物的外部压力、内心阻碍、事件难度,指向丰满的节目呈现。这些都可以成为老师们的操作范例。(3)感受上共振性。由于3D技术的引入,教师与学生将成为学习“共同体”,常常在“立体解词”“梯度朗读”“多层对话”“三维读诗”“延展阅读”中亦能激发教师的思维、情感与表现,毕竟在3C时代,学生的信息量总和一定远远超过教师。
2.指向于学生。(1)思维的广角与深入。通过立体课堂的建构,学生的思维不再拘泥于方寸之地,而会显现出一种广角与深入,无论是解词还是读诗,他们都会用课堂上学会的方法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度研习。(2)情感的丰富与厚重。通过立体课堂的建构,学生的感情也不再是单薄的,而是丰富、细腻,甚至是厚重的。因为在立体课堂中,多的是体验的链接,历史的探索,移情的体悟,生活的延展。(3)表现的主动与投入。通过立体课堂的建构,学生能广为参与,多角色体验,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是主动和投入,当这种主动与投入成为一种习惯和能力,“老师再也不用担心大家的学习”。
五、范式推广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3D技术如今已经运用到人类生活的角角落落,而笔者所研究的便是引入3D技术,构建立体课堂,形成儿童戏剧语文教学的新景观。窃以为,随着儿童思维的不断发展,随着外在技术的不断进步,3D语文将成为一种课堂变革的新可能:让课堂更真实,让思维更立体,让学习更生动!
参考文献
[1]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吉林.美的彼岸 诠释:情境课程的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