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列宁也曾说过:“如果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到人类的真理,人类的情感是寻求人类真理的强大动力。很难设想,一个感情冷漠者能为社会利益、为真理无私地奉献。”目前教育的缺陷、社会的需求,非常清晰地指明了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情感教育的势在必行。
作为课堂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承载着不可推卸的重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注重选取我们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意蕴的人文作品。可以说,一本好的语文教材集文学、思想、艺术等方面于一体,是学生进步的精神食粮。语文正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人的品性,拨动着人的心弦。因此,在多种思想渗透、对比、鉴别,特别是在老师的正确评判引导中,语文课能够更好地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价值观、创新精神以及实际处事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为其他科目学习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从字母、拼音到汉字、文学,是语文教学把我们一步步引向知识的殿堂,使我们一步步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大千世界,认识社会人生。在语文教学中,正是语文老师那充满深情的朗读,激起了我们朗诵演说的热情;正是语文老师那工整漂亮的板书,使我们对写作充满了神奇的向往;正是语文老师那广博的学识使我们对阅读充满了无限兴趣;正是语文老师的点拨启发,使我们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有了一个美的认识。在语文老师的精心浇灌、温情呵护下,学生像吸饱了阳光雨露的花朵一样,看到了世界的一切美好、善良、坚强、勇敢,能够正确地认识我们的世界。
二、感悟爱,懂得珍惜,完善学生的品德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浓厚的文化气息、传统的民族文化精华、当代的民族文化精粹、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皆有所容。在对这些优秀的文学名篇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从语言文字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在无数读者的心中荡起了父爱的涟漪,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特级教师高润华老师在讲授父亲翻越栅栏的情景时,特意用双手扳住黑板,做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联想起臃肿、胖胖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形,还有哪个学生不为之感动呢?“父爱如山”在这篇课文中不就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吗?武汉作协王恒绩老师的《疯娘》一文更是让我们因母爱而潸然泪下。一个疯子,神志不太清楚,不管是被赶出家门,还是被人毒打,甚至被自己亲生儿子嫌弃,在儿子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出于本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同母鸡护小鸡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最后,却在儿子即将懂事时,为了儿子一句“挺甜的”而攀上悬崖峭壁为儿子摘桃子,最后摔死在谷底,死时,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个桃子。读到这里,每个同学都泪如雨下,都被疯娘那一份执著的母爱深深地感动。正是这样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语文这个大课堂上,让我们学会了要做一个充满爱的品德高尚的人!
三、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透过老师精辟独到的分析,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使我们懂得了善良、宽容、理解;让我们感悟到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而那些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演讲、课外实践等,让我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语文课堂上那一句句震撼心灵的经典名言和故事永远指引着我们做人的方向——怨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他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容。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容。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经过这种文化环境熏陶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懂得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
四、感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文从文学角度讲,几乎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具有比较的美学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若能与美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定能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语言美是教材中美学因素的主要方法,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从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艺术美是作者通过众多修辞所追求的目标,需要我们细细体会。“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巧用比喻和拟人,表达出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诗人连用这些新奇、贴切、隽永、有趣的比喻,令人叹为观止。
情感美永远是文学作品追求的主导。贾平凹的《丑石》一文,通过对丑石的描绘,抒写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体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是伟大的,认识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饱含激情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深深地诱导学生丰富的情感,把学生引进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获得力量,学会成长,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现在的学生,物质条件优越,很少经受挫折和困难,没有目标,没有信仰,对社会缺乏全面、正确、真实的了解,这样的一代,一旦步入这个复杂的社会,很难在社会上获得良性的发展。语文教材中各类文化作品的学习,甚至“大语文”文化氛围的熏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摸索、领悟,获得成长。日本作家栗良平先生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感人至深,让我们获得了面对困难的无穷的力量。作品中的一家三口,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母子三人相互支持,六岁的弟弟,十岁的哥哥,在大年夜的晚上,母子三人的年饭就是一碗清汤荞麦面,他们非但不觉得委屈,反而感到满足与开心。第二年、第三年,每年一家三口的年饭都是面,为了节省开支,虽然兄弟长大了,可还是合吃面条,只是由一碗慢慢变成两碗。十几年过去了,当母子三人再一次在大年夜来吃面时,哥哥成了优秀的医生,弟弟进了银行,母子三人经过自己的坚持、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耳旁始终回响着“一碗……两碗……三碗清汤荞麦面”,我们不得不被母子三人那种不被困难压倒、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精神感动着,我们应意识到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时充满了变数,但重要的是,当我们遇到这些变数时,我们要能以正面、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优势,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认识自身,了解社会,才能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聂水兰.用“情”打造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9).
[2]李云霞.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作为课堂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承载着不可推卸的重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注重选取我们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意蕴的人文作品。可以说,一本好的语文教材集文学、思想、艺术等方面于一体,是学生进步的精神食粮。语文正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人的品性,拨动着人的心弦。因此,在多种思想渗透、对比、鉴别,特别是在老师的正确评判引导中,语文课能够更好地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价值观、创新精神以及实际处事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为其他科目学习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从字母、拼音到汉字、文学,是语文教学把我们一步步引向知识的殿堂,使我们一步步掌握科学知识,了解大千世界,认识社会人生。在语文教学中,正是语文老师那充满深情的朗读,激起了我们朗诵演说的热情;正是语文老师那工整漂亮的板书,使我们对写作充满了神奇的向往;正是语文老师那广博的学识使我们对阅读充满了无限兴趣;正是语文老师的点拨启发,使我们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有了一个美的认识。在语文老师的精心浇灌、温情呵护下,学生像吸饱了阳光雨露的花朵一样,看到了世界的一切美好、善良、坚强、勇敢,能够正确地认识我们的世界。
二、感悟爱,懂得珍惜,完善学生的品德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浓厚的文化气息、传统的民族文化精华、当代的民族文化精粹、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皆有所容。在对这些优秀的文学名篇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从语言文字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在无数读者的心中荡起了父爱的涟漪,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特级教师高润华老师在讲授父亲翻越栅栏的情景时,特意用双手扳住黑板,做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联想起臃肿、胖胖的父亲,看到这种情形,还有哪个学生不为之感动呢?“父爱如山”在这篇课文中不就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吗?武汉作协王恒绩老师的《疯娘》一文更是让我们因母爱而潸然泪下。一个疯子,神志不太清楚,不管是被赶出家门,还是被人毒打,甚至被自己亲生儿子嫌弃,在儿子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出于本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同母鸡护小鸡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最后,却在儿子即将懂事时,为了儿子一句“挺甜的”而攀上悬崖峭壁为儿子摘桃子,最后摔死在谷底,死时,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个桃子。读到这里,每个同学都泪如雨下,都被疯娘那一份执著的母爱深深地感动。正是这样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在语文这个大课堂上,让我们学会了要做一个充满爱的品德高尚的人!
三、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透过老师精辟独到的分析,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使我们懂得了善良、宽容、理解;让我们感悟到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而那些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演讲、课外实践等,让我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语文课堂上那一句句震撼心灵的经典名言和故事永远指引着我们做人的方向——怨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当一只脚踏在紫罗兰的花瓣上时,他却将香味留在了那只脚上,这就是宽容。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射杀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他却仍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这也是宽容。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经过这种文化环境熏陶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懂得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
四、感悟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文从文学角度讲,几乎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具有比较的美学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若能与美育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定能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语言美是教材中美学因素的主要方法,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确实是栩栩如生。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从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艺术美是作者通过众多修辞所追求的目标,需要我们细细体会。“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巧用比喻和拟人,表达出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诗人连用这些新奇、贴切、隽永、有趣的比喻,令人叹为观止。
情感美永远是文学作品追求的主导。贾平凹的《丑石》一文,通过对丑石的描绘,抒写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体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是伟大的,认识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饱含激情的语言,富有感染力,能深深地诱导学生丰富的情感,把学生引进美好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获得力量,学会成长,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现在的学生,物质条件优越,很少经受挫折和困难,没有目标,没有信仰,对社会缺乏全面、正确、真实的了解,这样的一代,一旦步入这个复杂的社会,很难在社会上获得良性的发展。语文教材中各类文化作品的学习,甚至“大语文”文化氛围的熏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摸索、领悟,获得成长。日本作家栗良平先生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感人至深,让我们获得了面对困难的无穷的力量。作品中的一家三口,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母子三人相互支持,六岁的弟弟,十岁的哥哥,在大年夜的晚上,母子三人的年饭就是一碗清汤荞麦面,他们非但不觉得委屈,反而感到满足与开心。第二年、第三年,每年一家三口的年饭都是面,为了节省开支,虽然兄弟长大了,可还是合吃面条,只是由一碗慢慢变成两碗。十几年过去了,当母子三人再一次在大年夜来吃面时,哥哥成了优秀的医生,弟弟进了银行,母子三人经过自己的坚持、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耳旁始终回响着“一碗……两碗……三碗清汤荞麦面”,我们不得不被母子三人那种不被困难压倒、积极乐观、勇于进取的精神感动着,我们应意识到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时充满了变数,但重要的是,当我们遇到这些变数时,我们要能以正面、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中。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优势,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认识自身,了解社会,才能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聂水兰.用“情”打造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9).
[2]李云霞.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