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海要田

来源 :油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mnbmnbmnbm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画》:《耕海》中的这一场景是您和汤集祥先生为了美的需要而“虚构”的场景,还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劳动场景?画中的取景地具体是在哪里?作品中表现的是一天中具体的哪个时间段?
  汤集祥(以下简称“汤”):我们俩真没到过某一具体的填海造田地点,但是画中此种情景却非虚构。20世纪70年代,全国许多地方围海造地,壮观的场面摄影常常见诸报端,如人民日报报道。而《耕海》的触发是因有一次我回海南探望年迈的母亲,坐在客轮船尾,瞧见一群海鸥跟着我们高高低低叽叽嘎嘎地追逐着。问其故,说是因为螺旋桨能卷起海里生物,它们在那里寻食。我忽然被触动,有所联想。中山县民众公社是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曾批示过的典型。我们一班年轻的作者挑着铺盖、乘着小艇来到民众公社体验生活,我们在大队阁楼上住了好一段时间。阁楼窗外是平坦的大沙田,拖拉机昼夜耕作,履带的撞击声伴随着我们的白天与黑夜。我观察到早上太阳刚要升起,大地还笼罩在灰紫色调中,拖拉机两盏柠檬黄的灯光闪烁着,一个诗意的画面产生了。再把我回琼船上的所见并置在一起,将海鸥追逐客轮换成海鸥围着拖拉机起舞,合情合理,画面便一下子有了新意,有了精神,有了激情。因图得题,直截了当:耕海。
  当时,我们的思想水平与技术能力还不足以画有众多人物的复杂情景,有了这点自知之明,便决定量力而为,只好用点小智慧,所谓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表现生活一角,一个侧面。而围海造田也关系着国计民生,又碰上自己有过这样的体会与感受,便高高兴兴、满腔热情地画开了。
  《油画》:把拖拉机开进浅水中耕作是为了种植农作物,还是工程建设的需要?这是否也反映了当时的国人对祖国“现代、富强”的一种憧憬和期待?
  汤:拖拉机开进围起来的滩涂,究竟是为了耕地种植农作物,还是工程建设需要,我们想都是有可能的。但凭当时的记忆,好像是为了向大海要田,像我们广东潮汕的牛田洋。地少人多,粮食是很紧要的,能吃饱已经很满足。
  《油画》:在很多艺术史资料中,《耕海》是在1974年创作完成的。但是就画面来看,似乎作品并不具备“文革”时期艺术中较为典型的“红光亮、高大全”的时代特征,反而好像是在“规避”某种时代的主流语言。能具体讲讲您和余国宏老师在创作时的构思和想法吗?


  汤: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们从来没有“规避”什么时代的主流语言的想法。我认为,我们是与时代亦步亦趋。至于理论家认为我们的作品是对“文革”时期“红光亮、高大全”的反叛,那是理论上的简单对比,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实际。我们遵照时代要求,我们也尊重自我内心。
  《油画》:如今再看《耕海》,作品中的色彩语言表现出一种非常高级的“灰”色,能讲讲这种色彩语言的来源吗?
  汤:国宏兄是学油画出身的,捣弄油彩多年;而我是学版画出身。我们都是五六十年代学画,很向往苏联油画的灰调子,很想找机会模仿一下。但我们创作这张画的时候真没有追求所谓的高级灰,而是我在中山县民众公社阁楼上的所见所得。那印象太深刻了,令人意犹未尽,以致我后来又创作了一幅木刻版画《风餐露宿》,也收录在人美出版的版画集中。
  《油画》:您是怎么想到这种构图方式的?
  汤: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事求是说,我们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也很自信地说,构图能力是我们的强项。选择什么角度,用什么样的构图,配置何种色调有时是作品成功的关键要素。反正构图我们是非常用心认真考究的,海鸥疏密有致地围着拖拉机飞上飞下,道道滩涂转弯抹角后直线向着太阳,红色拖拉机里女驾驶员回头张望,似乎是与海鸥来个照应:早晨(广东话,早晨好的意思)。
  如果说色调是真实的、自然的;那么構图是安排的、人工的。不如此,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我们的情绪。
  在一些评论中,我注意到有人提到此作与日后不久美术界讨论的“形式美”挂上钩(见上海龙美术馆陈列此画时的说明文字)。当年悬挂在全国美展展厅一个角落的这幅小油画,为什么引人注目,是否与“形式美”有关?我们想也许人们看累了“红光亮、高大全”之后,对“形式美”有一种渴望?虽然我们是等闲之辈,但是这点想法当日是真有。前些年北京有一个抽象艺术研讨专题展(见红砖美术馆2016年的一个展览),把《耕海》作为第一个案例单独列出,使我俩受宠若惊,当时哪有想得那么深、那么超前。奇怪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眼界放开后,艺术潮流的确是向抽象趋近,难道是理论家的预言成真?
  艺事看不透,唯顺其自然。
  《油画》:我注意到《耕海》在作者署名上是汤集祥、余国宏,作品应属于合作。在《耕海》前期的素材采集、整理以及具体绘制过程中,二位先生是如何分工的?
  汤:《耕海》题材确定后,构思妙得,构图设计,主要由之于我;具体的绘制由我俩相互商榷,共同完成。我们的合作是愉悦的、有效果的、志同道合的。我们已记不起有什么争论,要怎么改就怎么改,没有面红耳赤,没有粗声厉气。余兄为人厚道、谦让,我们就顺顺当当、和和气气完成了此作。我们二人进一步理解对方,友谊进一步加深并将终身不渝。此后,我们又继续合作,一张《鱼工厂》入选全国科普美展;另一幅油画《弹破夜空》由余国宏兄构思,我俩共同商议完成,入选全军美展,《解放军画报》发表;人民日报彩色版约稿,我俩又共同绘制了《南国春早》,还有一些按下不表。
  《油画》:如今距作品完成已经将近五十年了。回首这半个世纪,就从绘画的造型、色彩、媒介等形式语言上来看,二位先生如何看待当时的这件创作?从《耕海》之后,二位先生又在艺术创作上有着怎样的思考?目前有着怎样的艺术追求?
  汤:不知不觉中此作完成至今已近五十年,在这半个世纪中,此作略得一些赞誉。有人,甚至不止一位当红的评论界大咖,私下告诉我,都曾临摹过此画。我们俩也受命为驻外使馆、博物馆复制多件此作。   然而,这些都已是过往的事。想当年,我们俩都是三十刚出头的青年,艺术修养单薄,观念境界肤浅,此作只是某一时间段、某一点上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作品还有很多不足,如滩涂画得比较平,使用颜料上还不地道,尤其是画布颜料质量不十分好,容易脱落变色等。


  此作获得一些赞赏,为我们赢得一些知名度。前面道路是漫长的,我们既已立下画下去的决心,就要跟随时代,不要被时代落下。继续创作,既是呼应时代,又不背弃内心,这是我们所思所想。
  余兄后来移居澳门,从事广告业,但仍坚持油画创作。我调至广东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先是在高丽纸上画重彩中国画,又写点小文章,之后重新操起油畫,兼或画些水墨山水。2000年后尝试汉字图像,虽也坚持画了二十年,反应却杳杳,也不知道此路是否可通?我追求的“风景如画,河山如字”的创作理念是否成立?
  余兄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现在与超现实、框外加框等多种元素的相融、碰撞、平衡,能苦心孤诣,埋头经营,但愿能为中国艺术添砖加瓦。
  跌跌撞撞,我俩已经都八十出头,人无再少年,唯有向前。
  余国宏:艺术是由一群勇于探索的创新者去开拓、创造的。集祥兄探索文字画像,大大开拓绘画领域新空间,他无畏探索的精神给予我极大启发和鼓舞。


  油画《耕海》的创作给予我坐标式的探索方向,艺术创作必须大胆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我已移居澳门,当时国内刚开始改革开放。文艺界涌现出各种各样完全模仿西方流派的作品,并占据整个国内艺坛。当时我已预感到这氛围已偏离我所追求的目标,艺术岂能全部照搬?翻版西方一整套模式?好艺术作品不应脱离本土民族根基与血脉。故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提出论点“试论在传说与反传统中去取得平衡”。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这一论点,在中西绘画创作中进行探索。在中国画创作探索过程中,我大胆倡议建立“港、澳画派”,并将特区政府认可的合法外文植入中国画内,成为我创作中国画的元素之一。经过几十年努力探索耕耘,也得到点滴回应。近年来我进一步探索试验,吸收当代艺术、装置艺术元素,将油画(或西画类别)与中国画(或中国艺术类别)进行碰撞、融合,组合成新绘画表现形式。
  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但愿以后仍有人认为我所提出的论点与探索方向不是空话及多余,已是我最大的感恩。


  汤集祥,曾任中国美协理事、广东画院副院长。
  余国宏,广东画院画家。
  王青云,人民美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我们坐在屏幕等待或者已经等来的是什么?也许是刺激,也许是深刻,也许就是那会心的一笑。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  导演:戴思杰 主演:陈坤 刘烨 周迅  出身不好的知青罗明和马剑铃来到山青水秀的凤凰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与村子里活泼俏丽的小裁缝相识,冒险将另一知青“四眼”藏的一箱小说偷到手,从此,巴尔扎克等“名著禁书”渐
期刊
11年前,银杏集团的第一家酒楼——银杏粤菜酒楼在成都滨江路上开业,在给成都带来了当时非常时髦的粤菜美食的同时,也给成都引入了粤式宵夜这样一种新的餐饮概念。  如今,11年过去了,且不说银杏集团已经相继开设或经营了五六家新的酒楼,也不说那些和滨江路老银杏酒楼同时代的酒楼多数已经“不知所踪”,而老银杏酒楼依然每天守在滨江饭店五楼的老地方。每天晚上路过滨江路,抬头就可以看见夜空中那面熟悉得有些老旧,但是
期刊
她坚信那个带德黑兰18K铂金耳环的男子一定是小轮,“闪电的月奴”的老板说了,那是一只独一无二的耳环。  流行前线广场是这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TOP BOYS系着狗链,用手铐拷着他的小女朋友,在地铁口打KISS,RAP男生朝一条恶狗吹Eminem的口哨。那一年,电脑幕墙还没有砌好,小轮和惠智兰就坐在惠智兰现在的位置,全身沾满喷漆,观赏一幅他们共同完成的涂鸦。  一个男子坐到惠智兰的右边。惠智兰斜眼瞥
期刊
用嘴唇去触碰某一人或物,叫做吻。  曾经最为好战的德国人在二战结束后,全心向世界谢罪。难以想象这些面部线条刚毅的日尔曼人放下武器后,对人类温情的表现之一——吻,感兴趣到科学的高度。在柏林举行的有关“吻”的科普展上,一丝不苟的德国人煞费苦心地布置展览令人大开眼界:一条多媒体隧道把来访者带入展览大厅,在隧道内,人们可以看到和听到接吻在瞬间引起的人体反应:呼吸频率增高、脉搏加快、细胞扩展、血液流量增大,
期刊
关于心想事成这个词,我想那就是一次最高峰最贴切地体验。  不明白自己的眼睛是怎么近视的。记得小时候跟同学拼谁看得远,隔着一个大操场,都可以辩清对面的自行车是飞鸽还是永久抑或凤凰。那两个经常与我拼视力的伙伴,后来一个成了威武的飞行员,一个成了省射击队的教练。  我的眼睛却莫名其妙的近视了。而我当初从来都没有输给他们过。偶然与教练和飞行员聚在一起,他们这样说:你是女人,越成熟眼泪越多,等知道不用哭来自
期刊
1.  当商秉秋驾车拐上那条土路的时候,正看到那一幕让人气愤的场面。几十个手持锄头、斧头、木棍与钢叉的愚昧村民,正在追打一个可怜的女孩子。  那个女孩子穿着一身商秉秋已经几十年没有见到过土布褂子,那种布料是由乡下的土染坊手工染成。披散着头发,她的一只鞋跑丢了,赤裸的那只脚流淌着鲜血,在她奔逃过来的路上留下斑斑血迹。当她看到商秉秋的轿车时,本能的一扭一拐的向这边跑来,并伸出一只求救的手。  当商秉秋
期刊
《油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工作室教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第一、二、三工作室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面貌,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学院首先打破了主题先行的模式,艺术创作的主题、观念、手法、媒介等呈现出多元化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曾经被视为携带着科学与现代基因的一种艺术语言,写实绘画如何在找准自我定位的同时与时俱进?  马晓腾(以下简称“马”):现在的美术教育已经不限
期刊
近年间,国内美术学院在招生考试的命题思路上出现了显著转变,这种转变犹如一面广角镜,它将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高等院校的选拔机制和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这三方面问题汇聚在同一视线范围内。当前,对技法能力的考查已不再是学院遴选人才的唯一标准,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人文思想、情感态度、生活经验等价于“美术”与“非美术”之间的概念纷纷成为测评考生才智的标尺,这也为“艺考”这个陈旧的话题重新铺设了
期刊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深受读者喜爱,多数人易把身边琐事看成无聊事,J.D.塞林格把无聊事写得不无聊,把身边事写入永恒。  塞林格的书写看似随意拈来,阅读过后也不知他的心在哪里,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林昌辉与塞林格无关,但从他的油画作品里,我看到塞林格的当代审美趣味,从塞林格的小说联想到林昌辉的主体意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他们不约而同瞄向平凡,平凡中有人性暗流,人性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盯准
期刊
歪改唐诗    生性使然,爱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虽读唐诗亦不例外,曲解、歪改在所难免。故,以下内容定多有偏颇之处。各位看官读罢,若有骂之,乃吾咎由自取。但若能博得哪位会心一笑,亦吾之大愿矣!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评:后句不妥。若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钱”则更贴切。  问:为何?  答:都市场经济了,要有经济头脑嘛。现在谁还认“情”呢,钱才是硬通货。  2、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