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了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今,云南的教育水平分化非常严重,普洱市等部分地区尤其明显。本文是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就普洱市下辖的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县教育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就教育扶贫工作提出几点相应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研究
一、引言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以前的粗放式扶贫而言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以前的扶贫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很不规范,只要经由村委会上报扶贫人员名单,贫困户就可以领导各种扶贫款,这种扶贫方式极有可能会产生贪腐现象。人情扶贫和关系扶贫的现象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相对于粗放式的扶贫,精准扶贫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扶贫,涉及到农村贫困人口兜底调查,实地摸排等,尽可能地做到精确精准,不落下一个贫困户,也不让虚假的贫困户入选扶贫队伍。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项目细分,属于扶贫先扶智的精神范畴。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指的是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资助和资源投入,让贫困人口获得摆脱贫困的技巧和知识,保证当地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进步,最终走向繁荣富裕的一种扶贫方式。[1]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教育培训要先行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扶智、落实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求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云南省普洱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贫困县居多,其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全国范围内而言也比较落后。要想挖断普洱市各地区乃至云南省各个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发展教育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通过对普洱市部分地区的深入调查,分析了其在教育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二、普洱市教育扶贫的发展现状
就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和扶贫项目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乡村教育精准扶贫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准在不断的提升。[2]普洱市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始终贯彻落实“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这条主线,整合多方教育扶贫资源,加快改善贫困区域贫困学生就学条件,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13.8亿元。普洱市在各县实施“志智双扶”,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例如:镇沅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让“懒汉”变“好汉”的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西盟“脱贫工作委员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做法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载;孟连“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機制促脱贫攻坚的做法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澜沧被确定为全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3]当前,普洱市“全面改薄”项目如期完成,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得到解决。思茅、宁洱、景东、景谷、镇沅、江城6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墨江、孟连、西盟3县已接受国家评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为0.01%、初中辍学率为0.17%。
三、普洱市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普洱市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普洱市大部分乡镇基础教育依然薄弱。
普洱市大部分乡镇教师数量少,教师总体学历水平偏低,教师资源引进困难。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多数贫困乡镇交通及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水平较城市而言相对较差,部分乡镇又位于偏远边疆贫困地区,即使当地政府通过高额的工资补贴吸引和留住教师资源,但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并且,普洱市多数贫困乡镇教师总体学历水平偏低,大部分教师都是专科学历,极少部分教师是本科学历,一本、研究生学历更是少之又少,在一些更加偏远的乡镇尤为突出。
2、大部分乡镇农村教师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质量较低。
普洱市的行政区划是九县一区,根据调查,思茅区、墨江县在教师和教学资源上总是可以得到充足的供给,而较为偏远的西盟县、江城县、孟连县等教师和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并且,在教师和教学资源上的不均衡,造成了各地区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偏远的县城乡镇的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方言,多媒体设备也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即使国家在教育上进行极大地照顾,但学生升学率依然普遍偏低。
3、普洱市大部分乡镇农村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在教育方面不够重视。
通过调查,部分乡镇农村学生还存在辍学现象,在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学生辍学与教育质量和学校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群众对教育的错误认识与观念缺失有关,当地群众把教育当作一种负担,而不是改变贫困现状的希望。
(二)普洱市大部分乡镇农村教育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1、经济落后,发展水平低。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政府财政资金在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在教育方面硬件配置不完善,教学资源较少。
2、教师资源的缺乏。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优秀的教师更可能带出优秀的学生。近年来我国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免费师范生等计划和政策,这使很多大学毕业生能够来到西部地区支援各贫困县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农村教育教师资源不足的状况,但是农村生活环境不佳、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空间不足等原因又造成了优秀人才的流失。[4]
3、扶贫工作不到位。
在扶贫中,过于重视当地群众当前的经济收入,而轻视了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扶贫中,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奖助学金计划,助学贷款等来实现,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重返校园,但学校自身现状也并未改变,导致学生有学上却上不好的问题,最终依然是挫伤了当地群众教育脱贫的积极性。在教育扶贫中,有些地区片面地依靠社会力量,寻求的仅仅是少部分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研究
一、引言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以前的粗放式扶贫而言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以前的扶贫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很不规范,只要经由村委会上报扶贫人员名单,贫困户就可以领导各种扶贫款,这种扶贫方式极有可能会产生贪腐现象。人情扶贫和关系扶贫的现象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相对于粗放式的扶贫,精准扶贫是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扶贫,涉及到农村贫困人口兜底调查,实地摸排等,尽可能地做到精确精准,不落下一个贫困户,也不让虚假的贫困户入选扶贫队伍。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项目细分,属于扶贫先扶智的精神范畴。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指的是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资助和资源投入,让贫困人口获得摆脱贫困的技巧和知识,保证当地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进步,最终走向繁荣富裕的一种扶贫方式。[1]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教育培训要先行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扶智、落实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求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教育扶贫的重要作用。云南省普洱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但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贫困县居多,其教育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全国范围内而言也比较落后。要想挖断普洱市各地区乃至云南省各个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发展教育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通过对普洱市部分地区的深入调查,分析了其在教育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二、普洱市教育扶贫的发展现状
就我们国家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和扶贫项目的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乡村教育精准扶贫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准在不断的提升。[2]普洱市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始终贯彻落实“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这条主线,整合多方教育扶贫资源,加快改善贫困区域贫困学生就学条件,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13.8亿元。普洱市在各县实施“志智双扶”,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例如:镇沅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让“懒汉”变“好汉”的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西盟“脱贫工作委员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做法被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载;孟连“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機制促脱贫攻坚的做法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澜沧被确定为全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3]当前,普洱市“全面改薄”项目如期完成,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得到解决。思茅、宁洱、景东、景谷、镇沅、江城6个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墨江、孟连、西盟3县已接受国家评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为0.01%、初中辍学率为0.17%。
三、普洱市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普洱市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1、普洱市大部分乡镇基础教育依然薄弱。
普洱市大部分乡镇教师数量少,教师总体学历水平偏低,教师资源引进困难。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多数贫困乡镇交通及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活水平较城市而言相对较差,部分乡镇又位于偏远边疆贫困地区,即使当地政府通过高额的工资补贴吸引和留住教师资源,但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并且,普洱市多数贫困乡镇教师总体学历水平偏低,大部分教师都是专科学历,极少部分教师是本科学历,一本、研究生学历更是少之又少,在一些更加偏远的乡镇尤为突出。
2、大部分乡镇农村教师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质量较低。
普洱市的行政区划是九县一区,根据调查,思茅区、墨江县在教师和教学资源上总是可以得到充足的供给,而较为偏远的西盟县、江城县、孟连县等教师和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并且,在教师和教学资源上的不均衡,造成了各地区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偏远的县城乡镇的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方言,多媒体设备也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即使国家在教育上进行极大地照顾,但学生升学率依然普遍偏低。
3、普洱市大部分乡镇农村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在教育方面不够重视。
通过调查,部分乡镇农村学生还存在辍学现象,在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学生辍学与教育质量和学校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群众对教育的错误认识与观念缺失有关,当地群众把教育当作一种负担,而不是改变贫困现状的希望。
(二)普洱市大部分乡镇农村教育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1、经济落后,发展水平低。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政府财政资金在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在教育方面硬件配置不完善,教学资源较少。
2、教师资源的缺乏。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优秀的教师更可能带出优秀的学生。近年来我国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和免费师范生等计划和政策,这使很多大学毕业生能够来到西部地区支援各贫困县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农村教育教师资源不足的状况,但是农村生活环境不佳、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空间不足等原因又造成了优秀人才的流失。[4]
3、扶贫工作不到位。
在扶贫中,过于重视当地群众当前的经济收入,而轻视了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扶贫中,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奖助学金计划,助学贷款等来实现,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重返校园,但学校自身现状也并未改变,导致学生有学上却上不好的问题,最终依然是挫伤了当地群众教育脱贫的积极性。在教育扶贫中,有些地区片面地依靠社会力量,寻求的仅仅是少部分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