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很多学校对教研工作没有认识到位,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搞教研似有浪费时间之嫌,妨碍教学。大多数教师也认为,本身有教材,教材上又有要求,没有必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专研、掌握教学大纲。事实上,每本教材包含的知识万象千罗,光以教材为依据,教辅用书为参考,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执教者深钻教材,熟悉教学大纲,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作为一名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經常深入课堂听课的同时,通过观察,发现不管是常态课还是优质课,都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病。
一是“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没有走进文本”。作为语文教师,他担当的角色应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阐释和批评文本,绝不能被文本以及文本的单一阐释征服,更不能是一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而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除了照本宣科外,便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对文本进行平面化的解读,没有向纵深度扩展。
二是教师语言干瘪,信息量少。作为语文老师,当以流畅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儒雅的风度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然而,发现不少教师纠结于某些基础知识,诸如:生字、新词的教读,给人课堂干瘪的感觉,学生得到的信息量少之又少,学生常常处于语言的沙漠。
三是学生话语权丧失,课堂变成一言堂。面对新的语文课改,很多教师依然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殊不知,一堂课成功的标志当是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在经过教师的引导后,通过思维的整合,话语的充分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而绝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贯穿整个过程。
四是教学思路不清,缺乏创见。大多数教师以《教学参考用书》和《备课教案》为依据,教参怎么讲,他就怎么讲,注释怎么讲,他就怎么讲,教师充当传声筒的角色。往往是有接触没感触,有他见没己见,看到哪儿讲哪儿,把整个文本搞得支离破碎。
鉴于此,要改变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可以朝语文教研方面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通常,一些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只是装饰门面,流于形式,大不了是听听课、查查教案、数数作业……这些做法显然缺乏科技含量,更多时候将教师的思维局限于应付教学常规的检查,对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没有深入。这样的氛围很难引领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这就要求:作为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研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科研型道路,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二、集中集体智慧,增强团队意识。人们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作为教研组长,一定要对自己的职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教研氛围根植于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共担的意识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对于某一专题讨论,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在集体交流中,让教师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通过分析与比较,形成教学智慧。或者就通过集体智慧讨论生成的教学方案,建立“方案库”,让每个教师在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特点执教时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资源共享。
三、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模式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为防止教师在课堂上主次不分,将课堂弄得支离破碎,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当是很好的途径,有专家提出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讲读课:预习—讨论—点拨—拓展
自读课:引导—自学—练习—小结
文言文:读—译—论—背—练
综合学习课:导读—导编—导评
但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它都应该具有完整性、操作性、稳定性、灵活性。当然,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及学科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当允许吐故纳新。
需要指出的是“研”可以促进认识深化,可以交流、传递认知成果。无数事实证明,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研”,教学教研相互促进,教研有成果,教学当会更上新的台阶,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当不是一句空话。
吴中聂,教师,现居贵州沿河。
作为一名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經常深入课堂听课的同时,通过观察,发现不管是常态课还是优质课,都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病。
一是“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没有走进文本”。作为语文教师,他担当的角色应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阐释和批评文本,绝不能被文本以及文本的单一阐释征服,更不能是一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而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除了照本宣科外,便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对文本进行平面化的解读,没有向纵深度扩展。
二是教师语言干瘪,信息量少。作为语文老师,当以流畅的语言,渊博的知识,儒雅的风度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然而,发现不少教师纠结于某些基础知识,诸如:生字、新词的教读,给人课堂干瘪的感觉,学生得到的信息量少之又少,学生常常处于语言的沙漠。
三是学生话语权丧失,课堂变成一言堂。面对新的语文课改,很多教师依然我行我素,穿新鞋走老路。殊不知,一堂课成功的标志当是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在经过教师的引导后,通过思维的整合,话语的充分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而绝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贯穿整个过程。
四是教学思路不清,缺乏创见。大多数教师以《教学参考用书》和《备课教案》为依据,教参怎么讲,他就怎么讲,注释怎么讲,他就怎么讲,教师充当传声筒的角色。往往是有接触没感触,有他见没己见,看到哪儿讲哪儿,把整个文本搞得支离破碎。
鉴于此,要改变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可以朝语文教研方面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通常,一些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只是装饰门面,流于形式,大不了是听听课、查查教案、数数作业……这些做法显然缺乏科技含量,更多时候将教师的思维局限于应付教学常规的检查,对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没有深入。这样的氛围很难引领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这就要求:作为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教研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科研型道路,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二、集中集体智慧,增强团队意识。人们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作为教研组长,一定要对自己的职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教研氛围根植于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共担的意识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对于某一专题讨论,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在集体交流中,让教师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通过分析与比较,形成教学智慧。或者就通过集体智慧讨论生成的教学方案,建立“方案库”,让每个教师在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特点执教时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资源共享。
三、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模式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为防止教师在课堂上主次不分,将课堂弄得支离破碎,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当是很好的途径,有专家提出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讲读课:预习—讨论—点拨—拓展
自读课:引导—自学—练习—小结
文言文:读—译—论—背—练
综合学习课:导读—导编—导评
但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它都应该具有完整性、操作性、稳定性、灵活性。当然,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及学科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当允许吐故纳新。
需要指出的是“研”可以促进认识深化,可以交流、传递认知成果。无数事实证明,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研”,教学教研相互促进,教研有成果,教学当会更上新的台阶,提高语文课堂的质量当不是一句空话。
吴中聂,教师,现居贵州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