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不但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以湖南某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为案例,阐述了只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个层面的四方联动体系,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够真正成立“政校行企”联动与“产学研用”协同的长效机制。
[关 键 词] 四方联动;协同育人;“四位一体”理论;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05-01
一、从表面结合到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以湖南某高校为例,在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政府职能发挥不全、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不足、地方本科院校认识障碍等诸多限制因素。
(一)从地方政府层面上看
目前湖南某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实践探索所需政策法规并未到位、地方政府在“产学研用”协同中还存在着诸如指导协调作用不明显、合作所需的硬件平台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職能发挥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各级地方政府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用协同保障机制,不能够很好地监督和约束产学研用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权责。国务院颁布促进产学研用协同的法律法规后,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对“产学研用”协同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落实。
(二)从行业、企业层面上看
目前,在与湖南某高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学院的相关科研状况,所以和学校的沟通很少,不能够很好地对接合作信息,进而导致学校和企业不能够深入合作,同时企业自身也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就部分与湖南某高校有业务联系的行业和单位而言,他们甚至仍然认为培养人才那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与企业并无太紧密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协同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人才选择的层面,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产学研用”协同。
(三)从高校层面上看
从湖南某高校的角度而言,学院中的部分职能部门不能够和二级学院进行良好的合作,使得在合作过程中常常出现行动力不足,合作交流不充分的状况出现,同时还存在着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阻碍了学院参与产学研用协调;有部分二级学院仍然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的“以工代学”形式就是“产学研用”协同。个别学院还存在“以学代工”的想法,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产学研用”协同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延续了传统的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中心的想法,使得学生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质得不到训练、提高。
二、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创新“产学研用”育人机制的构建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要想构建长效的机制,就必须得到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这四个方面的支持,即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的支持是“产学研用”协同的动力源泉,“产学研用”协同才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也就是要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学校推进的四方联动模式。
(一)建立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为了能够获得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产学研用”协同中,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定制过程,突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企业要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经营等难题;企业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让企业员工在学校进行深造和岗位培训;通过“产学研用”协同获得地方政府政策性的优惠,让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二)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用协同政策保障机制
“产学研用”协同实际上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与共享,一种涉及不同实体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产学研用协同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1)制定鼓励产学研用协同的政策。(2)出台规范产学研用协同的文件。制定规范产学研用协同长效机制的文件,在政府和行业的监管下,签署合作协议,规范合作行为,保证产学研用协同双方的合法权益。(3)强化统筹产学研用协同的功能。牵头成立高端技能型人才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为企业和学校促成更多的合作机会。
(三)建立互惠共赢的产学研用协同优势共享机制
在建立互惠共赢的产学研用协同优势共享机制方面,政府要进行大局上的主导和协调,行业要在中层观层面上加以指导,企业则要在微观上积极参与、积极配合,高校要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等决策议事制度,以此来形成一个利益关系链,建立一个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的产学研用协同长效机制。
(四)建立贯通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文化融合机制
产学研用文化的贯通、融合本质上就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用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关 键 词] 四方联动;协同育人;“四位一体”理论;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105-01
一、从表面结合到全面推进“产学研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以湖南某高校为例,在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政府职能发挥不全、行业企业合作深度不足、地方本科院校认识障碍等诸多限制因素。
(一)从地方政府层面上看
目前湖南某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实践探索所需政策法规并未到位、地方政府在“产学研用”协同中还存在着诸如指导协调作用不明显、合作所需的硬件平台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政府職能发挥不充分等诸多问题。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各级地方政府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用协同保障机制,不能够很好地监督和约束产学研用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权责。国务院颁布促进产学研用协同的法律法规后,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对“产学研用”协同的宏观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落实。
(二)从行业、企业层面上看
目前,在与湖南某高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中,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学院的相关科研状况,所以和学校的沟通很少,不能够很好地对接合作信息,进而导致学校和企业不能够深入合作,同时企业自身也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就部分与湖南某高校有业务联系的行业和单位而言,他们甚至仍然认为培养人才那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与企业并无太紧密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协同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人才选择的层面,并没有进行真正的“产学研用”协同。
(三)从高校层面上看
从湖南某高校的角度而言,学院中的部分职能部门不能够和二级学院进行良好的合作,使得在合作过程中常常出现行动力不足,合作交流不充分的状况出现,同时还存在着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阻碍了学院参与产学研用协调;有部分二级学院仍然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的“以工代学”形式就是“产学研用”协同。个别学院还存在“以学代工”的想法,这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产学研用”协同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延续了传统的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中心的想法,使得学生的综合技能与职业素质得不到训练、提高。
二、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创新“产学研用”育人机制的构建
“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要想构建长效的机制,就必须得到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这四个方面的支持,即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的支持是“产学研用”协同的动力源泉,“产学研用”协同才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也就是要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学校推进的四方联动模式。
(一)建立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利益驱动机制
企业为了能够获得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产学研用”协同中,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定制过程,突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企业要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经营等难题;企业要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让企业员工在学校进行深造和岗位培训;通过“产学研用”协同获得地方政府政策性的优惠,让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更大的效益。
(二)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用协同政策保障机制
“产学研用”协同实际上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与共享,一种涉及不同实体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产学研用协同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1)制定鼓励产学研用协同的政策。(2)出台规范产学研用协同的文件。制定规范产学研用协同长效机制的文件,在政府和行业的监管下,签署合作协议,规范合作行为,保证产学研用协同双方的合法权益。(3)强化统筹产学研用协同的功能。牵头成立高端技能型人才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为企业和学校促成更多的合作机会。
(三)建立互惠共赢的产学研用协同优势共享机制
在建立互惠共赢的产学研用协同优势共享机制方面,政府要进行大局上的主导和协调,行业要在中层观层面上加以指导,企业则要在微观上积极参与、积极配合,高校要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等决策议事制度,以此来形成一个利益关系链,建立一个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的产学研用协同长效机制。
(四)建立贯通一体的产学研用协同文化融合机制
产学研用文化的贯通、融合本质上就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形成共同发展愿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用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使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的要求,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