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它有助于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关系到中国的转型升级。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社会需求,必须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的实效性,转变教育观念,充实教学内容,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开展双主体育人。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26-02
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深化职业精神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一起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竞争力。现实中,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际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这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短板之一,是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
(一)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则,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每个人处于不同的专业领域,职业道德还包括专业伦理规范。所谓专业伦理,就是专业团体和组织,为体现专业领域的要旨、价值理念和服务精神,规范从业人员而制定的价值判断基础和伦理规范,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职业理想、指导性伦理守则、规定性伦理制度、对违规者的制裁。所以,职业道德既指各行各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也包括专业伦理,如护理职业道德、医学伦理、旅游职业道德、产业工人职业道德。
职业精神是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职业技能的内在精神动力,基于对职业义务、职业责任、职业使命的认识与体悟,形成的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使命感、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在内的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气质,“重点培养敬业守信、勤勉尽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巩固而稳定的专业思想;热爱专业的工作态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作为一个整体研究,都是社會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在职业领域的体现,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理解只有在职业情境中才能真正内化为职业精神,外化为自律行为。
(三)重要性。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因此,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关系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竞争力,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该方面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等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质状况
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由过去较为重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工作经验、专业对口度、交流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转变为要求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基本素养。尤其看重学生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乐观向上、积极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抗压能力。性格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职汇招聘人才招聘信息专家分析,除了学历、经验外,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素质排在前五位的是诚信、沟通、合作、谦虚、务实,用人单位看中的“80、90后”员工素质专业知识占17%,责任心占41.2%,自我管理能力占24.7%,沟通能力43%,团队合作46.4%,创新能力32.5%。
我院对用人单位、实习单位的毕业学生每年都要进行跟踪回访,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跟踪反馈的情况表明:用人单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如道德诚信、社交能力、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学生的适应状况差别较大,表现较好的有的已经成长为企业骨干,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活不太适应,有的适应较慢;学生的稳定性也较差,据2015年4月麦可思调查公布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毕业后3年内的跳槽率达到77%,我院用人单位反映出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差,跳槽频繁,给用人单位和自身都带来严重损失。用人单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首先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学生要有清楚的自我认知和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大学期间保证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多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锻炼活动;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要接受并认同企业的文化,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工作。
由此可见,企业、社会需求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高职院校毕业大学生该方面的职业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键在于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职业技能的培训中,作为高职院校有责任帮助我们的学生去提高这些能力和素质,只有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搞好学生的就业情况。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实效性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实效性差表现在:
(一)高职院校大多重视学生显性职业技能培养,轻视学生隐形素质如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已经从技能为王的阶段发展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阶段,高职院校对重视技能教育成为共识,却对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还有待提高认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各自孤立,不成体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内涵丰富,既有共性的职业道德内容,也有专业伦理规范;既有显性的可以看得见的岗位职责,也包括看不见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目前,实际上,高职院校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内容主要放在思政课,只有少数专业如护理系、医学系、财会系、旅游系等系开设了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很多系没有开设专门的職业道德课程。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学生该方面知识主要来自于思政课,较少人认为来自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上重视职业道德知识讲授,较少职业精神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方式是知识点讲授的理论灌输,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情感体验、实践体验。
(四)评价方式简单,主要以期末课程考试评价为主,很难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领悟和认识考查出来。
(五)培养模式上,主要在课堂进行,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忽视企业和社会的培养主体责任,无法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学生对企业文化无法认同,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
四、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的措施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化发展,也将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由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改进教育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际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本的职业素质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教学内容并实现体系化,既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还要改进专业伦理规范课程教学,没有开设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系部要开设职业口才、人际沟通、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选修课,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礼仪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要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学目标中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目标的考核、评价,发挥专业课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上,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因为绝大部分人的职业精神形成于工作过程中。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应占到30~40%的比重,教学中应创设符合职业特点的教学情境,设计讨论问题,提高职业感知、职业感情,可以情景剧表演,集中观看最美护士、大国工匠等影片,开展辩论赛等形式,树立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点、构建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公民意识、感恩之心,打造独具特点的专业文化。
(四)评价模式上,除了学校进行的课程考核以外,应引入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人才质量。评价模式的改变倒逼学校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教学改革。
(五)培养模式上,发挥企业和社会作用,行业协会加强办学指导,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现“双主体”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共同培养,把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不仅有助于学院发展同时有助于培养企业、社会需求的人才,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必须重视发挥企业、学校的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开放的、为学生负责的理念办学,真正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增强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3-0026-02
2015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深化职业精神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一起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竞争力。现实中,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际效果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这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短板之一,是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
(一)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则,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每个人处于不同的专业领域,职业道德还包括专业伦理规范。所谓专业伦理,就是专业团体和组织,为体现专业领域的要旨、价值理念和服务精神,规范从业人员而制定的价值判断基础和伦理规范,通常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职业理想、指导性伦理守则、规定性伦理制度、对违规者的制裁。所以,职业道德既指各行各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也包括专业伦理,如护理职业道德、医学伦理、旅游职业道德、产业工人职业道德。
职业精神是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职业技能的内在精神动力,基于对职业义务、职业责任、职业使命的认识与体悟,形成的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使命感、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在内的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气质,“重点培养敬业守信、勤勉尽责、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涵巩固而稳定的专业思想;热爱专业的工作态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作为一个整体研究,都是社會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在职业领域的体现,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理解只有在职业情境中才能真正内化为职业精神,外化为自律行为。
(三)重要性。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具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因此,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关系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竞争力,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该方面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等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质状况
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由过去较为重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工作经验、专业对口度、交流沟通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转变为要求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用职业能力、基本素养。尤其看重学生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乐观向上、积极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抗压能力。性格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职汇招聘人才招聘信息专家分析,除了学历、经验外,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素质排在前五位的是诚信、沟通、合作、谦虚、务实,用人单位看中的“80、90后”员工素质专业知识占17%,责任心占41.2%,自我管理能力占24.7%,沟通能力43%,团队合作46.4%,创新能力32.5%。
我院对用人单位、实习单位的毕业学生每年都要进行跟踪回访,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跟踪反馈的情况表明:用人单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如道德诚信、社交能力、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学生的适应状况差别较大,表现较好的有的已经成长为企业骨干,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活不太适应,有的适应较慢;学生的稳定性也较差,据2015年4月麦可思调查公布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毕业后3年内的跳槽率达到77%,我院用人单位反映出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差,跳槽频繁,给用人单位和自身都带来严重损失。用人单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首先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学生要有清楚的自我认知和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大学期间保证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多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锻炼活动;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要接受并认同企业的文化,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工作。
由此可见,企业、社会需求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高职院校毕业大学生该方面的职业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键在于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职业技能的培训中,作为高职院校有责任帮助我们的学生去提高这些能力和素质,只有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搞好学生的就业情况。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素养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实效性差,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实效性差表现在:
(一)高职院校大多重视学生显性职业技能培养,轻视学生隐形素质如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已经从技能为王的阶段发展为全面提高素质教育阶段,高职院校对重视技能教育成为共识,却对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还有待提高认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各自孤立,不成体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内涵丰富,既有共性的职业道德内容,也有专业伦理规范;既有显性的可以看得见的岗位职责,也包括看不见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目前,实际上,高职院校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内容主要放在思政课,只有少数专业如护理系、医学系、财会系、旅游系等系开设了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很多系没有开设专门的職业道德课程。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学生该方面知识主要来自于思政课,较少人认为来自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上重视职业道德知识讲授,较少职业精神实践教学,主要教学方式是知识点讲授的理论灌输,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情感体验、实践体验。
(四)评价方式简单,主要以期末课程考试评价为主,很难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领悟和认识考查出来。
(五)培养模式上,主要在课堂进行,没有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忽视企业和社会的培养主体责任,无法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学校,学生对企业文化无法认同,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
四、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学的措施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化发展,也将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由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改进教育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际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应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本的职业素质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二)完善教学内容并实现体系化,既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还要改进专业伦理规范课程教学,没有开设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系部要开设职业口才、人际沟通、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选修课,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礼仪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要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教学目标中融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目标的考核、评价,发挥专业课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上,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因为绝大部分人的职业精神形成于工作过程中。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应占到30~40%的比重,教学中应创设符合职业特点的教学情境,设计讨论问题,提高职业感知、职业感情,可以情景剧表演,集中观看最美护士、大国工匠等影片,开展辩论赛等形式,树立在平凡工作中做出不平凡贡献的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点、构建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公民意识、感恩之心,打造独具特点的专业文化。
(四)评价模式上,除了学校进行的课程考核以外,应引入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人才质量。评价模式的改变倒逼学校进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教学改革。
(五)培养模式上,发挥企业和社会作用,行业协会加强办学指导,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现“双主体”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共同培养,把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不仅有助于学院发展同时有助于培养企业、社会需求的人才,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必须重视发挥企业、学校的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开放的、为学生负责的理念办学,真正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实效性,增强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