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善教学方法等,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本人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方法指导、鼓励质疑和重视课外阅读等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文言文 教学
新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新一轮的实验,然而文言文教学似乎成为“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教?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累足够的文言知识。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全身心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感。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利用已学知识来导入课文。比如在教《出师表》的时候,我就先讲述了一下三国时期的格局情况,然后重点介绍诸葛亮,再引出《出师表》写作的背景。这样一来,学生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引用其他学科知识来导入课文。学生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可能会感到厌倦,所以在课堂上当我们引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就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三峡》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先问学生他们在地理科目上学的三峡所处的地形、三峡的基本情况等等,然后导入《三峡》这篇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感悟程度都会大大加深。还有《岳阳楼记》、《观潮》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
3.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中学生的“学”是最重要的。当然,要让学生学好,单单教师教好是不行的,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参与、反馈,这样,才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好知识。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我就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看谁收集的知识多,看谁讲得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其实比教师多方面的灌输要好得多。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如《出师表》一课,在教学中,我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我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情所感动。因此,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这种人文教育的方式如一种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式的教育,短时间内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其效果就能明显显现出来。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还要求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摘录在学习笔记上,加强记忆,学以致用。如“之”的用法有:1.代词;2.结构助词“的”;3.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翻译;5.凑足音节的作用。
四、方法指导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就文言翻译来说,我认为大致可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总之,文言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并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唯此,才能让文言文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编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程翔 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 文言文 教学
新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展开新一轮的实验,然而文言文教学似乎成为“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教?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累足够的文言知识。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全身心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感。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利用已学知识来导入课文。比如在教《出师表》的时候,我就先讲述了一下三国时期的格局情况,然后重点介绍诸葛亮,再引出《出师表》写作的背景。这样一来,学生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2.引用其他学科知识来导入课文。学生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可能会感到厌倦,所以在课堂上当我们引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就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三峡》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先问学生他们在地理科目上学的三峡所处的地形、三峡的基本情况等等,然后导入《三峡》这篇课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感悟程度都会大大加深。还有《岳阳楼记》、《观潮》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
3.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过程,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中学生的“学”是最重要的。当然,要让学生学好,单单教师教好是不行的,还要安排学生进行参与、反馈,这样,才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学好知识。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我就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看谁收集的知识多,看谁讲得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其实比教师多方面的灌输要好得多。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如《出师表》一课,在教学中,我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我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情所感动。因此,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这种人文教育的方式如一种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式的教育,短时间内看不出来,时间长了,其效果就能明显显现出来。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我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还要求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摘录在学习笔记上,加强记忆,学以致用。如“之”的用法有:1.代词;2.结构助词“的”;3.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翻译;5.凑足音节的作用。
四、方法指导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就文言翻译来说,我认为大致可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展开讨论。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总之,文言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并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唯此,才能让文言文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学生才会深深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编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程翔 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