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主问题”或以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或以中心为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或以思路写法为主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语感。让我们多进行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出有效的主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主问题 语文阅读 发展
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何设置有含金量的主问题?或以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或以中心为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或以思路写法为主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语感。
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时政素材、学生生活素材,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善于抓住教学重难点、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学生学习的易错点和易混点,设计出有品位、有品质的问题。
一、把握关键诱入
标题中重要词语的作用很大,一个问题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常常由对题目中语感词语的透彻理解,就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就能倾听出作者的心声,抓住那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循经探源、披文入情,使他们在玩味品析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感悟情感、滋养心灵,当然也能获得成功感。
如教学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时,可紧紧扣住题目中“悲剧”一词的理解,进而结构全课。
首先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悲剧的定义、悲剧的美学意义、名人对悲剧的论述,然后全课紧扣上面有关悲剧的三个概念(藤萝美吗?藤萝被毁灭悲惨吗?藤萝被毁后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来建构全课,共设计三个大问题:1.作者是如何把幽径之美和藤萝之美充分表现出来的?2.悲剧要渲染被毁的惨状,文章怎样描写了古藤萝被毁的惨状?请抓住关键句赏析,写上自己的评点。3.面对藤萝的毁灭,作者有哪些感受?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的感受?
这样的设计既紧扣课题,整节课又脉络清晰,架构起了对文章的全面阅读,学生也真正地认识到了悲剧的含义。学生的兴趣不言而喻是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也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住了紫藤萝的毁灭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二、选准视角引领
在语文课堂中,有效的主问题起着核心作用,主宰着整个教学进程,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态空间,往往能以问题引发思考,将思维引向更广更深的天地。教师如能选准恰当的视角,设计出精当的主问题,就会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
1.以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教学重点。据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后,要求为本文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标题比较,然后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学生们凭着对文本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悟,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重点。
2.以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师备课时的关注点、潜心思考的着力点,也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依托之点。如《多收了三五斗》,为了突破小说的主题,我用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多收了三五斗”本来是好事,好事为什么会变成了坏事?农民为何会遭遇到如此的不幸?其背后隐藏着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认清了文章的主题,认为生活在日趋衰败的封建社会,无论丰收与否,农民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3.以优美语言设计主问题。在分析《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个语段时,可以设计主问题:小雪点缀的小山,妙在哪里?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妙在颜色,妙在语言,妙在修辞,妙在意境,妙在情感……一个“妙”字引得学生课堂活动精彩纷呈,不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赏析,而且挖掘出了文章主旨。
三、着眼全局探究
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问题或者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能引发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应有利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有长时间的读写活动而不是急于求成;应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要力求做到让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对话与交流。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你觉得谁是最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的?谁是最可爱的?请说出理由。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些个人独到的见解要说,但真正说得理由充分也不太容易,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必须花一定时间去读文本(实践),甚至是合作(探究)。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平台,正好能契合学生的阅读要求,同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升华,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紧扣文本设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主问题的设置要合乎教学内容,要紧扣文本,不能为设疑而设疑,尤其不能走向既大又空的极端。
如学习《鼎湖山听泉》,让学生先思考:我们写作游记,一般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主要采用什么观察方式?然后进一步提问: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可以改成“鼎湖山看泉”?让学生讨论进而理解本文的写作角度,围绕文章组材,探究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引导学生落实听的过程:开始时由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活泼灵动,作者联想到爱女而爱上山泉;接着到深夜听泉,由听泉生悟,写出山泉所深寓的精神(孕育生机,滋养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继而进一步启发:这种精神的生发,是由视觉感悟来得自然还是听觉感悟来得自然呢?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古体字“听”来总结本文作者写泉水有用眼看,更主要是用耳听,最最主要的是作者用心在听,用心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问题既扣文本,又渐入佳境。
五、抓住契机生成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课堂教学中,随时会遇见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致使预先构想的主问题不能有效地利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生成新的主问题。有一次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发现学生由于篮球赛输给比自己弱的班而情绪激动,不少学生无法很快将精力凝聚到课堂中来。老师于是临时调整了主问题,及时生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班实力本来很强,为什么输了呢?这个原因在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就能找到。让我们从孟子的言论中寻找答案,怎么样?这及时生成的主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调整到了课堂学习中,达到了开始进行教学的目的。
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B期。
②《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第3期。
③《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2010年,第12期。
④《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2期。
⑤《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主问题 语文阅读 发展
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如何设置有含金量的主问题?或以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或以中心为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或以思路写法为主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语感。
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时政素材、学生生活素材,把握教学内容的精髓,善于抓住教学重难点、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学生学习的易错点和易混点,设计出有品位、有品质的问题。
一、把握关键诱入
标题中重要词语的作用很大,一个问题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常常由对题目中语感词语的透彻理解,就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就能倾听出作者的心声,抓住那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循经探源、披文入情,使他们在玩味品析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感悟情感、滋养心灵,当然也能获得成功感。
如教学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时,可紧紧扣住题目中“悲剧”一词的理解,进而结构全课。
首先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悲剧的定义、悲剧的美学意义、名人对悲剧的论述,然后全课紧扣上面有关悲剧的三个概念(藤萝美吗?藤萝被毁灭悲惨吗?藤萝被毁后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来建构全课,共设计三个大问题:1.作者是如何把幽径之美和藤萝之美充分表现出来的?2.悲剧要渲染被毁的惨状,文章怎样描写了古藤萝被毁的惨状?请抓住关键句赏析,写上自己的评点。3.面对藤萝的毁灭,作者有哪些感受?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作者的感受?
这样的设计既紧扣课题,整节课又脉络清晰,架构起了对文章的全面阅读,学生也真正地认识到了悲剧的含义。学生的兴趣不言而喻是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也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住了紫藤萝的毁灭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二、选准视角引领
在语文课堂中,有效的主问题起着核心作用,主宰着整个教学进程,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态空间,往往能以问题引发思考,将思维引向更广更深的天地。教师如能选准恰当的视角,设计出精当的主问题,就会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
1.以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体现了一家三代四口人浓浓的亲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是教学重点。据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后,要求为本文拟换一个新标题与原标题比较,然后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学生们凭着对文本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悟,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重点。
2.以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教学难点往往是教师备课时的关注点、潜心思考的着力点,也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依托之点。如《多收了三五斗》,为了突破小说的主题,我用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多收了三五斗”本来是好事,好事为什么会变成了坏事?农民为何会遭遇到如此的不幸?其背后隐藏着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认清了文章的主题,认为生活在日趋衰败的封建社会,无论丰收与否,农民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3.以优美语言设计主问题。在分析《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个语段时,可以设计主问题:小雪点缀的小山,妙在哪里?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妙在颜色,妙在语言,妙在修辞,妙在意境,妙在情感……一个“妙”字引得学生课堂活动精彩纷呈,不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赏析,而且挖掘出了文章主旨。
三、着眼全局探究
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问题或者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能引发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应有利于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有长时间的读写活动而不是急于求成;应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要力求做到让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对话与交流。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你觉得谁是最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的?谁是最可爱的?请说出理由。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些个人独到的见解要说,但真正说得理由充分也不太容易,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必须花一定时间去读文本(实践),甚至是合作(探究)。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的平台,正好能契合学生的阅读要求,同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和升华,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紧扣文本设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主问题的设置要合乎教学内容,要紧扣文本,不能为设疑而设疑,尤其不能走向既大又空的极端。
如学习《鼎湖山听泉》,让学生先思考:我们写作游记,一般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主要采用什么观察方式?然后进一步提问: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可以改成“鼎湖山看泉”?让学生讨论进而理解本文的写作角度,围绕文章组材,探究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引导学生落实听的过程:开始时由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活泼灵动,作者联想到爱女而爱上山泉;接着到深夜听泉,由听泉生悟,写出山泉所深寓的精神(孕育生机,滋养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继而进一步启发:这种精神的生发,是由视觉感悟来得自然还是听觉感悟来得自然呢?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古体字“听”来总结本文作者写泉水有用眼看,更主要是用耳听,最最主要的是作者用心在听,用心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问题既扣文本,又渐入佳境。
五、抓住契机生成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课堂教学中,随时会遇见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致使预先构想的主问题不能有效地利用,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生成新的主问题。有一次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发现学生由于篮球赛输给比自己弱的班而情绪激动,不少学生无法很快将精力凝聚到课堂中来。老师于是临时调整了主问题,及时生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班实力本来很强,为什么输了呢?这个原因在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就能找到。让我们从孟子的言论中寻找答案,怎么样?这及时生成的主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调整到了课堂学习中,达到了开始进行教学的目的。
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B期。
②《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第3期。
③《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武汉,2010年,第12期。
④《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2期。
⑤《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