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看”巧解词语辨析题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1982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高考除上海、江苏、福建、安徽四省市外,其他省市都考查了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大多为(D),题型均为选择题,由此可见,这一题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此,笔者以2009高考词语(熟语)辨析题为例,谈一谈这一题型的解题技巧。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本考点的考查范围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高考词语(熟语)命题时,往往从望文主义、错用对象、误用褒贬、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用词重复等方面设置疑点。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答:
  
  一、看意义理解是否正确
  
  熟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其词义往往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组合,因此,我们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词义,比如“落花流水”不是“鲜花凋落河水流淌”的意思,而是形容“春景衰败”。也不能曲解成语中的关键语素,比如“文不加点”的“点”是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200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人溘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09高考四川卷)
  “失之交臂”:交臂,胳臂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机会,含有遗憾之意。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2.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09高考江西卷)
  “居高临下”:居,站在,处于;临,面对。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句中可改为“高屋建瓴”。
  
  二、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不同的熟语,感情色彩常常不同,若不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运用不当。有时我们会误把褒义用做贬义,例如“在某些国家,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一句中,“蔚然成风”是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是一个褒义词,这里用来形容青少年吸毒成风,明显有误。再如“最近发生的伊朗客机坠毁事件造成了重大伤亡,现场惨不忍睹,令人叹为观止”一句中的“叹为观止”,是用来形容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与句中的感情色彩明显不符。
  3.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09高考山东卷)
  “前赴后继”:赴,向前冲;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连续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此处用来形容“破坏制度与规则者”明显不当。
  4.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09高考江西卷)
  “死得其所”: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的有价值,有意义。这里是把褒义词误用为贬义词。
  
  三、看对象是否适用
  
  熟语大多有固定的使用对象,若弄不清楚就会张冠李戴,出现错误。例如:“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四岁的女子,而“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不仅年龄偏大,而且还有“男中学生”。
  5.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09高考全国卷Ⅰ)
  “春秋鼎盛”比喻人正当壮年。用来形容时代强盛是不合适的,犯了用错对象的错误。
  6.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个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09高考湖北卷)
  “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行,行事。指保持高尚的品行,不随波逐流,也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一般用于人,这里指历史的某一阶段不妥。
  7.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09高考湖南卷)
  “一挥而就”:指一动笔就写成,形容写字、画画、作文很快完成。不能用来指工作。
  
  四、看语境是否适合
  
  语境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熟语的固定意义决定了它使用的语境。如“力挽狂澜”是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这里的“力”指巨大的力量,一般指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或政治势力;“挽”,挽救,挽回,隐含局面得到一定的控制之意;而“狂澜”比喻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就不能使用这个成语。
  8.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09高考广东卷)
  “首当其冲”是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这里指“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所以不合语境。
  9.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09高考山东卷)
  “左右为难”是指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选项强调的是“判断和预测”的困难,该词明显与语境不符。
  
  五、看前后是否矛盾
  
  10.既想尽力为布什集团辩解,又想尽量保住自己的公众形象,赖斯左右为难,她的作证发言真如骨鲠在喉。
  “骨鲠在喉”比喻心中有话,不说出来不痛快。“骨鲠”就是比喻非常想说的话;“在喉”说明非常想说,但并没有说出来。而文中指赖斯的“作证发言”,很明显前后矛盾。
  11.武汉首届梅花展在解放公园举行,展出的3万余盆鲜花真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如花似锦。
  鲜花可以“似锦”,但不能“如花”,前后矛盾。
  12.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水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09高考北京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思是山势有高有险,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既然深谷“怪石峥嵘,水流湍急,无路可通”,又何来关口?
  [作者通联:湖北房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有时侯觉得真的有一个上帝存在。它主宰着这个世界的公平,而且它公平得很苛刻。上帝总是把人类分为两类,一类是凡人,一类是天才。而且他让凡人与天才的存在又显得那么得合理,他让凡人享受着世俗的幸福,同时它让天才承担着深刻的苦难。  也许没有人不知道凡高,这个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画家,在他死后许多年,他的一幅作品曾在3分钟内以8250万美元震惊世界的价格拍卖,创下了至今为止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
全国中语会成立30年了,“三十而立”,是该好好纪念。  我这辈子从事语文教育40余年,多半时间,都是在“全国中语会”的旗帜下过来的。  中国当代语文的巨擘叶圣老,是中国语文的大纛、“全国中语会”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之一(历任荣誉会长)。叶圣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为“全国中语会”学术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是全国中语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把目光稍稍聚集到上个世纪70年代。70年代的关键词是“正本清源”、“
后现代课程观是后现代理念渗透入课程领域后的产物。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对正在形成的后现代课程框架做了基本的勾勒和描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个性与多元论的认同,决定了他们对‘对话’的推崇。”[1]多尔所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正是一个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对话机会以获得更为丰厚的收获的开放系统。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积极成分做了本土化的吸收,它使语文教
通常情况下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与绘画也不例外。对三幅名画的欣赏,给了我们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诸多启示。  一、当识庐山真面目:《清明上河图》的玄机与文本解读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家喻户晓,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是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尽量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其中有三项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交流:   一是关爱每个伙伴。假如在你的伙伴中,有人或者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或者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你怎样针对这些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二
《社戏》在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是他一生孤寂、冷漠的心灵里唯一的安慰,充满着美妙的诗情,它与《故乡》互相映照,互为补充,是鲁迅小说抒情艺术的双璧。《社戏》语言精练、深刻,富有浮雕性和传神性,不仅有诗一样的韵味,而且还具有风清骨峻的内在力量,这也是鲁迅加进民族语言的重要因素。  《社戏》渗透着双喜、阿发们真挚友情的喜悦。随着平桥村那只有说有笑的航船的前进,豆麦水草的清香,山影月色的秀丽,依稀歌吹的迷人
【课文说明】  新课改以后编写的语文教材,其最大的变化恐怕是选入不少新课文,多了一些新作者。余华及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我”在某一天出门远行的经历、感受。它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广泛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小说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但富有象征性或寓言性;语言很有特色,主观化色彩特别浓厚等。  对于
“禅房花木深”是一句很妙的唐诗,它是说奇花异木的幽深之处,藏匿着的是参差错落的禅房。若以此为喻来看散文,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是“花木”。而在语言的“花木”深处,藏匿的是思想、感情的“禅房”。读散文。最终就是为了读出这个东西。  散文一般分为托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即事明理类等等。在读者眼中,物、景、事往往是比较表象的、外在的,是容易看出来的。但也正因为物、景、事的惹眼,才使我们常常不易洞见被这些“花
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将直接服务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之一。《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人的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指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理在方寸,而求之域
“集合”,是发挥事物效益的重要理念与手法。   教材的编写,运用的就是“集合”手法。   所谓“集合”, 通常是指按照某种特征或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当然也可以是课文。   教材编者把若干篇课文纳入一个主题单元,成为一个“集合”,其目的是使每篇课文既可以各挡一面,又能互相依托,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单元课文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教材里面,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