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自主学习模式也开始备受关注,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不容乐观,本文从学生学习动机、教师观念转变以及突破应试教育的桎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语文自主学习的相关策略,以期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语文学习产生影响。
【关键词】:自主学习;现状;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在各个中学掀起了一股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潮。但目前,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被动,自主学习缺乏热情,过分自主,缺乏教师引导等种种问题。为改善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教师引导,激发学生潜力
(一)教师指导,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否很好的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对于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能力确定哪些是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明确自身弱点,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来的学习目标才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参考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使学生制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目标,从而有助于学生长期的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
(二)积极引导,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目前,学者们对自主学习的概念有多种解释,我国著名学者庞维国对自主性学习有较为恰当的归纳,他将其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其实,所谓的“想学”就是指主动地、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拥有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却并未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切实关注学生是否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兴趣。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是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门学科,只有学生想学、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在课堂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要强迫他们学习知识,需要他们端正学习动机,学生自身的学习并不是为了他人而学。语文的学习,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一些简单的知识例如作者简介、字词解释等内容学生们完全可以自主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节省更多地课堂时间,教师们便可以更多的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由此,也将反过来促进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适应时代发展,转变教师观念
(一)转变教师角色
之前的课堂其实就好像是一场电影,而教师就是这场电影的总导演,学生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是事先规划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也只能跟着教师这个总导演的步伐,不能有任何的越轨之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总导演的角色也应发生变化。
健康的课堂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而不应是一方永远跟着另一方的步伐,教师不应是总导演,教学计划不仅和教师的教学有关,更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1]因此,这就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自身,更要考虑到学生。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应该是整个课堂的参与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观点和建议采取欢迎的态度。部分教师较为反感学生在课堂中偶然提出的观点,认为学生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殊不知这正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教师应与学生合作,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会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师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似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但是我们都知道,虽然教与学有其相应的方法,但是教学方法却有千万种,并没有定法。拿语文课来说,导入新课就有很多种,教师可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可用音乐、图片等导入新课,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接下来对文本的研读,方法就更是多种多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激化矛盾、资料卡、比较对照等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最后的结课同样很有讲究,这时候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采用感情渲染、课外延伸、相互联系等方式,从而引起学生课后学习的热情。这样的一堂课,生动形象,趣味横生,自然不必担心学生不想学习的问题。
(三)转变对学生的认知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自己如果不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本就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是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其实,这样的认知是不正确的,学生有其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是一味的担心,从而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在一味的强调答案的标准性,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其他的看法。然而很多问题,尤其是对于语文来说,同一个问题答案往往会因人而异,角度不同答案也将会不同。如鲁迅《故乡》一文中,教师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学生回答:(1)一种人的观念造成;(2)封建秩序观念的长期性压力造成;(3)父母的言传身教造成;(4)地位、生活环境差异造成。在这些答案中没有哪一个是绝对的错误或者是正确,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是教參中的答案而轻易的否定学生的想法,相反,教师应努力的保护学生这样思维方式,能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是学生身上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而不是否定、批判。
(四)创建导学自主新模式
当前,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仍然是通过考试,只有通过了高考学生才有上大学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学生、家长亦或是老师,都将考试分数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这也是造成整节课中教师一讲到底现象的直接原因。为了学生能够考得高分,课堂中教师不再过多的关注学生内心的想法,只是注重讲授答题技巧或是考试的重难点。这样的语文课已经完全失去了语文味,学生自然在课堂上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却收效甚微,于是教师便花费更多地时间来讲,如此,便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2]其实,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很多学校都在不断的探索,比如说杜郎口中学的“10+35”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保障,基于此,导学自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十分必要。导学自主课堂模式,就是以教师制作的导学案为载体,让学生依托这个载体进行预习、学习、讨论,进行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己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时间,遵从了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的规律,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当然,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对学生来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但任务艰巨而且常常伴随着痛苦的经历,对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仅个人要付出努力,而且双方要精诚合作,努力不懈,因为只有在合作交互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发展自主性。其实学习自主性对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学习自主性无法传授,开展自主活动也无捷径可走。实际上,它是一个开端,是最初的几个小步,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这样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课堂中师生关系和谐,师生、生生相互评价成为课程中一个必备的部分,教师可以清楚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 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05
[2]耿红卫.和谐语文教育建构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9.
【关键词】:自主学习;现状;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以后,在各个中学掀起了一股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潮。但目前,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被动,自主学习缺乏热情,过分自主,缺乏教师引导等种种问题。为改善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教师引导,激发学生潜力
(一)教师指导,明确学生学习目标
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否很好的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对于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能力确定哪些是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明确自身弱点,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来的学习目标才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并参考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使学生制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目标,从而有助于学生长期的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
(二)积极引导,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目前,学者们对自主学习的概念有多种解释,我国著名学者庞维国对自主性学习有较为恰当的归纳,他将其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其实,所谓的“想学”就是指主动地、发自内心的想要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拥有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却并未受到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切实关注学生是否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有兴趣。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是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门学科,只有学生想学、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在课堂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要强迫他们学习知识,需要他们端正学习动机,学生自身的学习并不是为了他人而学。语文的学习,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一些简单的知识例如作者简介、字词解释等内容学生们完全可以自主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节省更多地课堂时间,教师们便可以更多的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由此,也将反过来促进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适应时代发展,转变教师观念
(一)转变教师角色
之前的课堂其实就好像是一场电影,而教师就是这场电影的总导演,学生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是事先规划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表现也只能跟着教师这个总导演的步伐,不能有任何的越轨之处。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总导演的角色也应发生变化。
健康的课堂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而不应是一方永远跟着另一方的步伐,教师不应是总导演,教学计划不仅和教师的教学有关,更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1]因此,这就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自身,更要考虑到学生。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应该是整个课堂的参与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观点和建议采取欢迎的态度。部分教师较为反感学生在课堂中偶然提出的观点,认为学生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计划,殊不知这正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教师应与学生合作,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会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师对于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似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但是我们都知道,虽然教与学有其相应的方法,但是教学方法却有千万种,并没有定法。拿语文课来说,导入新课就有很多种,教师可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可用音乐、图片等导入新课,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接下来对文本的研读,方法就更是多种多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激化矛盾、资料卡、比较对照等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最后的结课同样很有讲究,这时候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采用感情渲染、课外延伸、相互联系等方式,从而引起学生课后学习的热情。这样的一堂课,生动形象,趣味横生,自然不必担心学生不想学习的问题。
(三)转变对学生的认知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往往不相信学生的能力,认为自己如果不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本就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是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其实,这样的认知是不正确的,学生有其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事物本身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是一味的担心,从而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在一味的强调答案的标准性,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其他的看法。然而很多问题,尤其是对于语文来说,同一个问题答案往往会因人而异,角度不同答案也将会不同。如鲁迅《故乡》一文中,教师提问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学生回答:(1)一种人的观念造成;(2)封建秩序观念的长期性压力造成;(3)父母的言传身教造成;(4)地位、生活环境差异造成。在这些答案中没有哪一个是绝对的错误或者是正确,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是教參中的答案而轻易的否定学生的想法,相反,教师应努力的保护学生这样思维方式,能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是学生身上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而不是否定、批判。
(四)创建导学自主新模式
当前,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仍然是通过考试,只有通过了高考学生才有上大学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学生、家长亦或是老师,都将考试分数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这也是造成整节课中教师一讲到底现象的直接原因。为了学生能够考得高分,课堂中教师不再过多的关注学生内心的想法,只是注重讲授答题技巧或是考试的重难点。这样的语文课已经完全失去了语文味,学生自然在课堂上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却收效甚微,于是教师便花费更多地时间来讲,如此,便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2]其实,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关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很多学校都在不断的探索,比如说杜郎口中学的“10+35”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保障,基于此,导学自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十分必要。导学自主课堂模式,就是以教师制作的导学案为载体,让学生依托这个载体进行预习、学习、讨论,进行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己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时间,遵从了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认知学习的规律,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当然,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对学生来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但任务艰巨而且常常伴随着痛苦的经历,对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仅个人要付出努力,而且双方要精诚合作,努力不懈,因为只有在合作交互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发展自主性。其实学习自主性对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学习自主性无法传授,开展自主活动也无捷径可走。实际上,它是一个开端,是最初的几个小步,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这样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决策。课堂中师生关系和谐,师生、生生相互评价成为课程中一个必备的部分,教师可以清楚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 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05
[2]耿红卫.和谐语文教育建构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