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下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989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剧变的时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和动荡性致使青少年期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高危时期。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生态系统观落实,转变“问题”视角,关注心理“发展”,从家庭、学校及社会系统中寻找保护因子,健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生态系统理论
   青少年期通常指11、12岁至18、19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青少年身体的各个方面迅速发展并达到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促使青少年产生寻求独立自主的心理倾向。但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化明显且消极体验较多等等。在生理、心理双重压力下的青少年进入了“疾风骤雨”的时期。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青少年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危时期。调查显示,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困扰,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一项在我国中学生群体中开展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62.7%的中学生表现出轻度的心理困扰,21.7%的中学生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显。在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青少年不仅需要迎接身心发展带来的挑战,还面临着家庭、学业、人际关系、网络环境等多方面的考验。内忧外患下的青少年又缺乏成熟的应对方式,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非适应性行为,继而发展成为心理行为问题。
   从已有研究来看,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问题、情绪困扰、人际关系问题、适应性发展问题、青春期心理行为问题等。随着网络的覆盖和手机的普及,青少年手机使用过度、网络游戏沉迷的现象频发,网络心理也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突出的一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展,不仅表现为问题类型增多、发生率升高,而且重性心理疾病也在不断增加。如,抑郁症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中高发的心理问题,而且呈现出患病率上升而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威胁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峻,使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愈加必要和紧迫,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意识和责任。
   二、从生态系统观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识别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方向。个体的发展不仅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指出,环境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并以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机制。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身处不断变化的环境系统之中,不同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个体之间发生着持续的交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多个方面。根据对个体影响的直接程度,环境系统可以划分出四个层面: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微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的最内层,也是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群体是青少年微系统的重要组成。中间系统是指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如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关系模式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同伴交往。外系统是指青少年未直接参与但对青少年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单位等。宏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的最外层,表现为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这些文化、价值和观念普遍存在于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中,为青少年直接或间接的获得。由此,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不再是置于某一特定环境中,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更加系统、动态的视角来理解青少年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也需要考虑其所处的环境系统。
   家庭、学校、社会是青少年生态系统中的三个重要子系统。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赖以生存的微系统,社会环境则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宏系统。台湾学者张春兴提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然而,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如家庭系统中家庭功能失调、教养方式消极、亲子互动失功能等;学校系统中全员育人意识不到位、心理干预机制不完善等;社会系统中,转型期社会的快速变化带来青少年心理的动荡,互联网和科技发展也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产生多重影响等。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人的发展可以视作变化的环境的结果。当环境系统处在动态变化中时,系统中的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改善青少年与系统中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式,从家庭、学校、社会多个系统进行调整,寻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同时减弱风险因素,促使青少年在心理层面发生有效的转变。
   三、生态系统理论下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思考
   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发展比关注问题更重要。受到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心理预防逐渐转变以消除“问题”为导向的观点,关注人的发展潜能。关注发展或心理健康促进,增进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适应性行为,是防范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系统挖掘保护因素,并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健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通过及时甄别、早期干预、整合资源,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保护。
   (一)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建设
   家庭提供给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帮助孩子学习适应性的行为、合理表达情绪情感以及识别早期心理问题方面,肩负着首要责任。家庭功能是否健全、亲子互动是否良好,会反映在青少年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因而,构建安全、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十分关键。
   学校及社會应积极探索向家长提供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并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改进家庭教育观念,调整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方式。如邀请专家学者、心理咨询师、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等,围绕家庭教育、亲子互动等主题开设课堂讲座、组织沙龙、带领成长团体小组等等。通过开发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既为创建和谐家庭提供专业指导,也为促进家长的自我成长提供学习机会。    (二)学校心理干预体系化建设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是青少年掌握知识、学习交往的场所,却也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最多表现的场所,完善学校心理干预体系迫在眉睫。学校心理干预体系的完善一方面需要建立心理健康工作团队,扩大对专职心理教师的培养,并全面推广全员育人的理念,让一般教师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工作中。同时,引进心理督导师和精神科医生作为团队的外部资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提供保障,也为心理团队提供专业支持和保护。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规范的干预流程,包括评估、分层干预及必要的转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持续跟踪,了解青少年心理动态发展。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和评估之后,一般心理问题由班主任及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辅导;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转介给督导师或精神科医生进行更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纳入一般教师、专职心理老师及心理督导师、专科医生组建心理工作团队,建立起包含心理评估、分层心理辅导及转介流程在内的学校心理干预体系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要求。
   (三)社会资源的整合性开发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影响个体发展的各个系统之间也在时刻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因此,促成不同系统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如医疗系统、社区服务、网络平台等,并加强这些社会资源与家庭、学校系统之间的连接,通过促成不同系统间积极的互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更坚固的防护。
   首先,在医疗系统与学校教育系统之间建立医教合作。青少年严重心理问题的转介、临床诊断以及药物治疗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学校则需要配合医院治疗,提供学业支持及心理辅助。其次,加强社区/社工、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对一些难以在家庭中获得情感或物质支持的青少年来说,通过社区/社工的介入连通家庭、社会与学校,在家庭之外鏈接一部分社会资源,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再次,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平台,用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发布心理活动公告等等,以网络平台链接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心理的云端防护。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保护网络。
   【参考文献】
   [1]吴凤岗.青少年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3):30-36.
   [2]丁文清,周苗,宋菲.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7,039(007):785-791,795.
   [3]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4]俞国良,李建良,王勍.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18,039(003):110-117.
   [5]桑标.生态系统观视野下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3,000(011):P.21-24.
   [6]宝家怡,赵敏.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研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7,038(002):317-320.
   [7]任霞,冯爽,李征.内地港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3):129-130.
其他文献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在深入研究相关背景和报告的基础上,对“高校+农村”服务新模式进行研究和综述,建立起一种有效的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服务模式,并对其研究进行思路剖析和展望,提出相应的评价和可能的创新点,为乡村振兴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经验和借鉴。
“综合与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能的数学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为例进行课例探究,通过层层递进和形式丰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沉淀,实现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作文的教学往往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运用新思想、新策略实现教学。本文主要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新思想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优秀的写作能力,更是缺少写作兴趣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明显不高,而在现代注重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的背景下,发展学生的学习力是现代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但是,在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式不当,教学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下降,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受到了不好的影响。为此,在现代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为教学注入课堂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摘 要】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影响,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发现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调动初中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齐心合力完成共同的目标,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并进一步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方法,旨在对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
【摘 要】作业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课外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能帮助小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知识,运转思维,提升解题能力。同时,通过课外作业,还能有效反馈老师的教学成果,帮助老师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接受度,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作业形式单一、课外和课内知识不紧密、作业量较大等,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且难以调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