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训练方式”,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此,笔者谈几点浅见。
一、图文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内适时进行范读,以引导小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比如一边读一边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从文章的情感内容出发,以情动人,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文章中,使师生的情感在互动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如在教学《好心的小雪人》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小雪人。学生经过观察,觉得小雪人很可爱,这时教师才导入新课:“这么可爱、这么善良的小雪人,你们能不喜欢吗?”这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朗读课文,进入学习。
二、朗读与思维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不能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应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文内容中,用心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感情受到熏陶。读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呢?笔者采用了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到学生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读时“语速要快,‘石头似的’语气要重才能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经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阅读,然后教师再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主体思想。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把课文内容讲了又讲,生怕学生理解不深、不透,而没留时间给学生去朗读,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这样的讲解,只能使优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美感荡然无存,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也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朗读与说话结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为学生树立说话的典范。借助阅读教材由读到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教学过程中练习“说话”,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学生的朗读与背诵、学生的口述与讨论等形式实现的。语文语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加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朗读时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也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说话生动而富有情感,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丰收的画》是一篇描写丰收景象的美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适合诵读。由于在前面的识字中刚学完几组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所以在导入时,笔者就和学生一起巩固积累的描写秋天的词语。接着,笔者又结合黑板上的简笔画,描写秋天:“秋天来了,梨黄了,苹果红了,稻子熟了,高粱红了,大雁往南飞。”笔者把自己写的短文读给学生听,并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对比读一读。通过对比朗读,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文中把“稻穗”比作了“金黄的波浪”,把高粱写成小红旗,丰收的稻子像起伏的波浪,棉花吐着朵朵白云……体会到这些,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堂背诵课文,一幕幕丰收的画面就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觉得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该以“读”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文章的精妙之处,体味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四、朗读与写作结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跳跃灵活,或许会表现为不成熟,但正是因为这种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考没有阻碍、没有限制,可以进行更多思维的创新。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童话故事、卡通动画等,因此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能吸引学生的课程内容。如学完《森林旅店》后,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从读中感悟小兔的热情和可爱,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还有哪些动物来住森林旅店,会发生什么样的奇妙故事。再如学了《月亮姑娘》以后,先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月亮的美好的样子,再让学生想象天空中月亮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先画一画,再写一写。有时也可利用教室里的电教设备,选择一些富有童趣的图片,如《吹泡泡》《找春天》《狐狸和公鸡》的连环画等,让学生通过读故事、编故事、写故事、口述故事,表达自己的思维。这样就可培养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写话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学习语文,学好语言,首先就是要会读,只有读熟才能达到理解,才能为以后的说和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只有通过朗读这扇窗口,才能使学生在语言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
一、图文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内适时进行范读,以引导小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比如一边读一边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从文章的情感内容出发,以情动人,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文章中,使师生的情感在互动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如在教学《好心的小雪人》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小雪人。学生经过观察,觉得小雪人很可爱,这时教师才导入新课:“这么可爱、这么善良的小雪人,你们能不喜欢吗?”这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朗读课文,进入学习。
二、朗读与思维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不能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应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文内容中,用心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感情受到熏陶。读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呢?笔者采用了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到学生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读时“语速要快,‘石头似的’语气要重才能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经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阅读,然后教师再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主体思想。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把课文内容讲了又讲,生怕学生理解不深、不透,而没留时间给学生去朗读,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这样的讲解,只能使优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美感荡然无存,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也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朗读与说话结合,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阅读教材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为学生树立说话的典范。借助阅读教材由读到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教学过程中练习“说话”,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学生的朗读与背诵、学生的口述与讨论等形式实现的。语文语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更加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朗读时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也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说话生动而富有情感,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丰收的画》是一篇描写丰收景象的美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适合诵读。由于在前面的识字中刚学完几组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所以在导入时,笔者就和学生一起巩固积累的描写秋天的词语。接着,笔者又结合黑板上的简笔画,描写秋天:“秋天来了,梨黄了,苹果红了,稻子熟了,高粱红了,大雁往南飞。”笔者把自己写的短文读给学生听,并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对比读一读。通过对比朗读,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文中把“稻穗”比作了“金黄的波浪”,把高粱写成小红旗,丰收的稻子像起伏的波浪,棉花吐着朵朵白云……体会到这些,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堂背诵课文,一幕幕丰收的画面就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觉得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应该以“读”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朗读、练习,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文章的精妙之处,体味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四、朗读与写作结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思维跳跃灵活,或许会表现为不成熟,但正是因为这种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考没有阻碍、没有限制,可以进行更多思维的创新。小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童话故事、卡通动画等,因此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能吸引学生的课程内容。如学完《森林旅店》后,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从读中感悟小兔的热情和可爱,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还有哪些动物来住森林旅店,会发生什么样的奇妙故事。再如学了《月亮姑娘》以后,先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月亮的美好的样子,再让学生想象天空中月亮还会是什么样子的,先画一画,再写一写。有时也可利用教室里的电教设备,选择一些富有童趣的图片,如《吹泡泡》《找春天》《狐狸和公鸡》的连环画等,让学生通过读故事、编故事、写故事、口述故事,表达自己的思维。这样就可培养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写话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学习语文,学好语言,首先就是要会读,只有读熟才能达到理解,才能为以后的说和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只有通过朗读这扇窗口,才能使学生在语言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