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多元时代讨论国画之正脉,虽然有点纯粹化,但绝非保守。
曩岁黄宾虹先生感慨时人之画远离宋元笔墨之正脉,时至今日。人们早已无此“忧患”,不正是以多元的藉口而渐渐地“道法自然”了吗?
我说的国画确实有“纯粹”的意思,一如国剧,必持正念,定有传承,不守“原真理”遑论“原创性”,自然会走腔滑板,不伦不类,当然,你说有新意也罢,但已非京剧。一如国画,宋元笔墨之精神丧失,中西合璧也罢,博采众长也好,就像吴藕汀先生说的,只要你不说是国画,我也认为你是好的。这便是“纯粹性”,欲纯粹,守正脉。
那么,何为国画之正脉,简言之,即是“以书入画”。黄宾虹说,用笔之法,画已失传,唯于书法存之,所云:“画家口诀,元人之后已失其传;学者求之书法之中……”(1952年与郑轶甫书)
“以书入画”,难在“入”字。徐悲鸿书法北碑,亦见宽博雄健之气象,然其图松画竹却难见书写之趣,显然不得“入”之妙法也。所谓书法同源,能以书法通于画法,历代画人梦求之。
“以书入画”亦不可脱离画境,一味作“书写”游戏笔墨,草率荒疏,便是“文人画”末流,黄宾虹先生责之与市井江湖几欲同流。故力倡道、咸金石家之画,以为针砭时弊之良药。“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戏,至清道咸画学复兴。”(1953年自题山水)。金石家画贵在笔墨中存金石之气,有金石气便有古意。古非风貌之旧,而是画之品格,这品格便是国画之正脉也!金石之气,非止北碑之表相,沉郁顿挫,柔内含刚,是谓“内美”,如美人之内秀。
也许,今人缺失的并非绘画之技巧,他们可以“逼真”地描绘物象,写实之工,刻画之细,前无古人,但他们却无力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徒摹其相,不知象外之妙。“取媚时好,古法沦亡。”一味强调“写实”,着意“外师造化”,不及“中得心源”。这恐怕是1949年以后“新国画”的命门,一点便死。南方傅抱石、钱松喦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北方李可染,张仃等人的“新院派”,倡导“深入生活”,实为时代倡优,以创新国画之名,自兹成为实用美术之先导。国画之古意,则与“封建”“四旧”一并扔进历史垃圾桶。犹忆林散之先生题画“作画宜求笔墨,笔是筋骨,墨是血肉。”无笔墨者,生命何在?!
或者说,今人亦知书法于绘画之要,然今人于书法所求,亦辄止于表相,临帖摹碑求之“视觉”和“形式”,于笔法之理法,多徘徊在门外。通俗而言,字越写越漂亮,也很像古人模样,缺少的还是味道,这味道,可能是金石气,可能是书卷气,但绝不是今人所追捧的图式化,美术化或者叫艺术化。书法,一如美人,端庄有度,内美独存。刻意作秀,只能如东施效颦,差之千里了。所以,以书入画,必先正书,画则气正。想起黄宾虹先生力倡“回归正脉”,不亦是对我们今人所言吗?!
曩岁黄宾虹先生感慨时人之画远离宋元笔墨之正脉,时至今日。人们早已无此“忧患”,不正是以多元的藉口而渐渐地“道法自然”了吗?
我说的国画确实有“纯粹”的意思,一如国剧,必持正念,定有传承,不守“原真理”遑论“原创性”,自然会走腔滑板,不伦不类,当然,你说有新意也罢,但已非京剧。一如国画,宋元笔墨之精神丧失,中西合璧也罢,博采众长也好,就像吴藕汀先生说的,只要你不说是国画,我也认为你是好的。这便是“纯粹性”,欲纯粹,守正脉。
那么,何为国画之正脉,简言之,即是“以书入画”。黄宾虹说,用笔之法,画已失传,唯于书法存之,所云:“画家口诀,元人之后已失其传;学者求之书法之中……”(1952年与郑轶甫书)
“以书入画”,难在“入”字。徐悲鸿书法北碑,亦见宽博雄健之气象,然其图松画竹却难见书写之趣,显然不得“入”之妙法也。所谓书法同源,能以书法通于画法,历代画人梦求之。
“以书入画”亦不可脱离画境,一味作“书写”游戏笔墨,草率荒疏,便是“文人画”末流,黄宾虹先生责之与市井江湖几欲同流。故力倡道、咸金石家之画,以为针砭时弊之良药。“周秦画言象形,唐以前重采色,北宋重法,元人写意,明人墨戏,至清道咸画学复兴。”(1953年自题山水)。金石家画贵在笔墨中存金石之气,有金石气便有古意。古非风貌之旧,而是画之品格,这品格便是国画之正脉也!金石之气,非止北碑之表相,沉郁顿挫,柔内含刚,是谓“内美”,如美人之内秀。
也许,今人缺失的并非绘画之技巧,他们可以“逼真”地描绘物象,写实之工,刻画之细,前无古人,但他们却无力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徒摹其相,不知象外之妙。“取媚时好,古法沦亡。”一味强调“写实”,着意“外师造化”,不及“中得心源”。这恐怕是1949年以后“新国画”的命门,一点便死。南方傅抱石、钱松喦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北方李可染,张仃等人的“新院派”,倡导“深入生活”,实为时代倡优,以创新国画之名,自兹成为实用美术之先导。国画之古意,则与“封建”“四旧”一并扔进历史垃圾桶。犹忆林散之先生题画“作画宜求笔墨,笔是筋骨,墨是血肉。”无笔墨者,生命何在?!
或者说,今人亦知书法于绘画之要,然今人于书法所求,亦辄止于表相,临帖摹碑求之“视觉”和“形式”,于笔法之理法,多徘徊在门外。通俗而言,字越写越漂亮,也很像古人模样,缺少的还是味道,这味道,可能是金石气,可能是书卷气,但绝不是今人所追捧的图式化,美术化或者叫艺术化。书法,一如美人,端庄有度,内美独存。刻意作秀,只能如东施效颦,差之千里了。所以,以书入画,必先正书,画则气正。想起黄宾虹先生力倡“回归正脉”,不亦是对我们今人所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