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39-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按临床表现分为双则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岁。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與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 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一、气虚血瘀证
症状: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咣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病是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虚行血无力,血行瘀滞,血瘀阻络,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其苔薄白,脉沉涩为气虚血瘀证之候。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主方: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调 护:
1、保持病室一定温湿度,空气新鲜;注意休息,活动以不感劳累为度;
2、饮食以营养丰富、细软之半流或软食为主,可适当选用山药、桂圆、生姜、扁豆、大枣、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禁生冷、辛辣、油煎及硬的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 咖啡;
3、予情志护理,保持情绪稳定、愉快,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忌发怒;
4、可予针灸取穴以气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亦可予中药塌渍治疗
5、遵医嘱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物。
6、抬高患肢,注意肢端保暖,着宽松棉质鞋或袜子,每日温水泡足。
二、阴虚血瘀证
症状: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证候分析:本病是因消渴日久,阴血亏损,阴虚血瘀,脉络瘀滞,肢体失荣,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润养致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阴血亏虚致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其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之候。
治法:滋阴活血,柔肝(筋)缓急。
主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合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调 护:
1、病室保持整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及其他异味刺激
2、饮食宜宜温阳滋肾固摄,可给怀山药,黄芪煎水代茶饮,忌食辛辣、油炸等温燥动火伤阴之品。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劳,调配饮食时可加入猪胰,猪肾,黑豆等补肾治消渴之品;对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肠通便之法,不可用泻药,以防再伤阴液。
3、注意休息,及时予生活护理,保暖防受凉,避免不良刺激。
4、可予针灸,取穴以肝俞、肾俞、足三里为主穴,可配合三阴交、曲池、内关。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法。或给予局部按摩。
5、情感上应关心善待病人做好心理疏导,以解除忧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足部保暖,每晚以温水泡脚,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循环.
三、痰瘀阻络证
症状: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证候分析:本病是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不布津,阳不化气,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痹阻脉络所致,其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之候。
治法:祛痰化瘀,宣痹通络。
主方: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调 护:
1、病室宜在阴面,光线柔和,室温偏低,湿度可略高于正常。
2、饮食以细软、滋补为主,提倡少食多餐。可食用豆浆、豆制品、瘦猪肉、鸭蛋、梨、柿、杨梅,白菜、番茄、西瓜、藕、甘蔗、菠萝、蜂蜜等。口燥咽干者,用绿豆汤、梨汤、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3、禁忌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火,损伤阴津。
4、对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肠通便之法,不可用泻药,以防再伤阴液。
5、亦可外用烫熨法:麸皮一两,拌炒生姜渣五钱,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
6、可予针灸,取穴以胃俞、曲池、脾俞、足三里为主穴,可配合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四、肝肾亏虚证
症状: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病是因消渴日久,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血不足,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末,血行缓慢,脉络瘀滞,肢体、肌肉、筋脉失于充养,则肌肉日渐萎缩、肢体软弱无力。其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为肝肾亏虚证之候。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主方:壮骨丸(《丹溪心法》)加减。
调 护:1、患者宜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 2、饮食方面要严格遵照定进食,不可另行加食,有饥饿者可适当进一些具有降糖
止渴作用的食物,如猪胰、苦瓜、豇豆、豌豆等。 3、患者病程长,心情烦躁,头昏无力更要体贴关怀。
4、肢端保暖,可予按摩,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按临床表现分为双则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岁。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與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 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一、气虚血瘀证
症状: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咣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病是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虚行血无力,血行瘀滞,血瘀阻络,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其苔薄白,脉沉涩为气虚血瘀证之候。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主方: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调 护:
1、保持病室一定温湿度,空气新鲜;注意休息,活动以不感劳累为度;
2、饮食以营养丰富、细软之半流或软食为主,可适当选用山药、桂圆、生姜、扁豆、大枣、荔枝等有健脾益胃作用的食品,禁生冷、辛辣、油煎及硬的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 咖啡;
3、予情志护理,保持情绪稳定、愉快,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忌发怒;
4、可予针灸取穴以气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亦可予中药塌渍治疗
5、遵医嘱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物。
6、抬高患肢,注意肢端保暖,着宽松棉质鞋或袜子,每日温水泡足。
二、阴虚血瘀证
症状: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证候分析:本病是因消渴日久,阴血亏损,阴虚血瘀,脉络瘀滞,肢体失荣,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润养致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阴血亏虚致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其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之候。
治法:滋阴活血,柔肝(筋)缓急。
主方: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合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调 护:
1、病室保持整洁,空气流通及适宜的温湿度,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及其他异味刺激
2、饮食宜宜温阳滋肾固摄,可给怀山药,黄芪煎水代茶饮,忌食辛辣、油炸等温燥动火伤阴之品。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劳,调配饮食时可加入猪胰,猪肾,黑豆等补肾治消渴之品;对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肠通便之法,不可用泻药,以防再伤阴液。
3、注意休息,及时予生活护理,保暖防受凉,避免不良刺激。
4、可予针灸,取穴以肝俞、肾俞、足三里为主穴,可配合三阴交、曲池、内关。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法。或给予局部按摩。
5、情感上应关心善待病人做好心理疏导,以解除忧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足部保暖,每晚以温水泡脚,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循环.
三、痰瘀阻络证
症状: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黏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黏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证候分析:本病是因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不布津,阳不化气,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痹阻脉络所致,其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之候。
治法:祛痰化瘀,宣痹通络。
主方:指迷茯苓丸(《证治准绳》)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调 护:
1、病室宜在阴面,光线柔和,室温偏低,湿度可略高于正常。
2、饮食以细软、滋补为主,提倡少食多餐。可食用豆浆、豆制品、瘦猪肉、鸭蛋、梨、柿、杨梅,白菜、番茄、西瓜、藕、甘蔗、菠萝、蜂蜜等。口燥咽干者,用绿豆汤、梨汤、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3、禁忌辛辣、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火,损伤阴津。
4、对便秘患者,只可用注肠通便之法,不可用泻药,以防再伤阴液。
5、亦可外用烫熨法:麸皮一两,拌炒生姜渣五钱,炒热后用布包裹,揉熨患处
6、可予针灸,取穴以胃俞、曲池、脾俞、足三里为主穴,可配合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加灸。
四、肝肾亏虚证
症状: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病是因消渴日久,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肝血不足,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末,血行缓慢,脉络瘀滞,肢体、肌肉、筋脉失于充养,则肌肉日渐萎缩、肢体软弱无力。其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为肝肾亏虚证之候。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主方:壮骨丸(《丹溪心法》)加减。
调 护:1、患者宜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 2、饮食方面要严格遵照定进食,不可另行加食,有饥饿者可适当进一些具有降糖
止渴作用的食物,如猪胰、苦瓜、豇豆、豌豆等。 3、患者病程长,心情烦躁,头昏无力更要体贴关怀。
4、肢端保暖,可予按摩,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