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析幼儿哭闹的原因
金色九月来临时,安静了两个月的校园又呈现出勃勃生机。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走进知识的海洋。此时,幼儿园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小班教室了—有的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刚刚还笑容满面一下子便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呆在幼儿园里;有的幼儿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便紧紧搂着家长的头又哭又闹,死活不愿进门;有的幼儿一离开家门知道是要上幼儿园就一路挣扎又哭又闹,家长没办法只好换条道儿走。第一天这方法还灵,第二天就不行了;有的幼儿并不哭吵,但情绪压抑紧张,一到幼儿园就含叨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丝毫不听教师指导,有的幼儿入园情绪已经安定,可过了一周又哭闹起来。有的幼儿甚至半夜哭闹,从睡梦中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不上幼儿园”。每年这个时候,幼儿哭闹最厉害。浅析其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一)幼儿生活环境的改变
孩子出生后,其主要生长环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的关切与呵护,孩子从内心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当他进入幼儿园面临一种新环境时,这种安全感会被打破,心里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家长送幼儿进幼儿园,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使父母摆脱幼儿的拖累,轻松、无牵无挂的去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群体生活,改变他们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养成自律、自理、谦让、适度等待、初步与人交往等良好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时候,环境是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也是陌生的,幼儿在心理上自然会出现不安全感,“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随之而来。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恼、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而教师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了解不透彻,因此与幼儿的沟通可能有限,对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幼儿生活规律的改变
入园前,孩子在家自由安闲地生活,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一些幼儿生活作息安排不科学,形成睡懒觉等不良生活习惯,以致不习惯早起、按时到幼儿园。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起床不能太迟,中饭后要午睡,游戏活动有规定的时间。这就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小班幼儿在家中是众人的中心,来到幼儿园会感到孤独、不自由,且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依赖家长。入园后,幼儿找不到依靠,因此哭闹不止。同时,有些生理发育现象带来的痛苦(如:长牙),还会使幼儿哭闹不止。
(三)幼儿将“哭”作为要挟父母的工具
幼儿会利用父母的弱点,迫使双亲答应他的要求,的确让人叫绝,其战术之一就是“哭”。特别是小班、小小班的孩子,“哭”成了他们不来上幼儿园的保护伞。孩子知道,凡是只要哭就能有求必应,日久天长便使幼儿养成了爱哭的习惯,幼儿年龄小,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有许多的幼儿喜欢用“哭”来当作要挟家长的“武器”。当孩子哭时,有些家长(特别是祖辈的家长)未弄清幼儿哭闹的原因,舍不得让他哭,便立即去哄他们,当幼儿尝到了哭的“甜头”时,他们便将“哭”当成了要挟家长的“武器”。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一定要下决心不“上当”,舍得让幼儿哭一哭,如果成人怕幼儿哭便一味地迁就幼儿的要求,便助长了幼儿形成以“哭”要挟成人的苗头。
(四)家长的自身因素
幼儿入园之前家长是幼儿最信赖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可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刚入园时由于家长对幼儿园工作了解很少,总怕孩子被人欺负,所以一见到孩子就问:“你今天哭了吗?老师表扬你了吗?幼儿园好不好?”刚入园的孩子一见到父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抱住父母大哭,可家长不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对老师的解释持怀疑态度。有些家长过分依恋孩子,孩子入园后不立即将孩子交给老师,或者中途多次窥视,这使孩子产生新的期盼,坐立不安,时常向窗外张望,有些家长在家吓唬孩子:“你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让老师打你屁股。”这些话极易使幼儿本能的害怕幼儿园。更有甚者,过分溺爱、纵容孩子,使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受纪律约束;见孩子哭闹就不送孩子入园,使孩子哭闹时间延长。
二、安抚幼儿的策略
2~4岁的幼儿在最初上幼儿园的时候,大多会表现出不愿意离开亲人,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情况,这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呢?本文针对上述几点,以自己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安抚新生入园焦虑情绪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而同时并不一定是客观的物理事件。勒温以“实在是有影响”这个原则为标准,认为同一个物理环境在儿童和成人看来可能是不同的。就象母亲以老师来恐吓孩子,使他因害怕老师而听话,对孩子实际发生影响的是在他头脑中的老师形象,对老师有一种恐惧,并因此对入园有害怕情绪。因此开学前可通过电话、家访等,与家长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萌发孩子向往进入幼儿园的愿望和感情。
1. 问卷调查:精心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表,如是否上过托班,是否会自己吃饭,是否会自己大小便,孩子喜欢玩什么等,请家长如实填写孩子在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我们老师更早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与需求,在开学初能更有的放矢地帮助每个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2. 家访亲近:老师来到每位孩子家中,熟悉他的生活环境,与孩子亲切地说说话,摸摸抱抱孩子,使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亲的,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3. 亲子活动:邀请所有的家长、孩子来园进行亲子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通过活动,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个很好玩很有趣的地方。那里有和蔼可亲的能教小朋友学各种本领的老师;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有许多有趣的玩具和运动器;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有趣的小动物、戏水池、沙坑等设备,供小朋友自由地玩耍。使孩子对幼儿园有感性的认识,排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兴趣。 4.老师“妈妈”介入:小班孩子入园之初,难免会出现哭闹焦虑现象,他们由熟悉的家人陪伴到独自面对陌生的老师、同伴,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随之改变。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玩的特点,开展丰富、有趣的小活动。如:请他们到玩具角作客、用桌面玩具进行拼装比赛、在活动区和他们玩球……教师耐心的讲解怎么玩,并与他们一起玩,在玩的活动中开展比赛。别看幼儿年龄小,可聪明了,他们可以创造出成人想象不到的造型。教师适时地给予赏识性评价“哎呀,真好!”“太完美了!”……听到老师的表扬,忘了哭喊,也变消极为积极,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老师很快变成他们的好伙伴。当幼儿玩到高兴时,老师及时肯定他的表现,并以奖励的形式给幼儿发一些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鼓励他们尝试用自己的用品,尝试用小毛巾擦手、用小杯子喝水,试试坐坐自己的小椅子等。幼儿对教师的奖励很乐意接受,同时幼儿会觉得自己很能干,从而消除了离开家长的恐惧。对于尿裤子、哭闹得厉害的幼儿要适当多给一点关怀和爱护,比如:抱抱、亲亲,幼儿对教师的爱抚很敏感,不经意的抚摸就有可能使幼儿感到无限的温暖。归结起来就是教师观察要仔细,了解幼儿生活需求后,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他们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切,从而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乐意上幼儿园。
5. 创造一个家园共育的环境:家园共育是小班保教工作的重点,开办家长学校使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有所了解。通过家长学校,使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近幼儿教育;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做到家园双方心中有数,将孩子的成长放飞在起跑线上。
(二)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可通过幼儿走廊、各活动区、活动室墙面的装饰等影响幼儿,让幼儿有安全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讲,我们在环境创设上应充分考虑到幼儿来园可能会出现的焦虑和不安,应有的突出“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开学啦”等主题,迎接孩子的到来;有的设计成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将每个孩子的照片做成花蕾,以便开学初教师在与个别幼儿沟通中找到与他们的话题,对那些有入园焦虑现象的幼儿,教师会指着墙面上的照片说“宝宝的照片在哪呀”“照片上的宝宝不哭,真漂亮!”……并不断改变照片摆放的位置,找找新认识的朋友在哪里?旨在运用环境激发幼儿来园的兴趣。在活动结构上,我们将活动室用桌、橱、栏栅分隔成大大小小若干个活动区域,营造舒适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感到亲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家”的感觉,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的亲切度。材料和玩具的摆放,也分门别类,装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或分类放在篮子或盘子等透明可见的容器里,让幼儿一目了然,借以潜在地邀请和吸引幼儿前来使用它们,并使幼儿能自行找到他们需要的材料和玩具,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保证活动自发进行,减少幼儿对老师的依赖性。小班幼儿年龄虽然小,但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幼儿熟悉了活动室的环境后,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进行活动,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自主选择会使幼儿兴趣浓厚,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们会跃跃欲试。拉个圆圈,边唱自己喜欢的歌绕圈走,孩子们可喜欢了。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幼儿对集体生活充满了好奇,他们勇于尝试,创编出许多玩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趁机引导幼儿学做新游戏。如:《吹泡泡》幼儿边说歌词边做游戏,随着儿歌:“吹,吹,吹泡泡,我的泡泡变大了……”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全身心的陶醉在游戏中,心中的“焦虑不安”也就没有了。
(三)家园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环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幼儿们在幼儿园时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但每当晚上或是周末回家后,再回到幼儿园,幼儿们又是哭闹成群。孩子进入幼儿园,就要由家庭个体生活转而去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所以,家长应主动配合幼儿园,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不要用上幼儿园和幼儿园老师来恐吓幼儿,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在家时可多给幼儿们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玩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老师指导幼儿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千万不能包办。如送宝宝态度坚决、尽量早点接宝宝、帮老师多了解宝宝等。除此之外,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家庭氛围。这首先要从家长做起,以身作则,人人发挥榜样作用,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讲究卫生、有礼貌、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团结友爱、勤劳勇敢、不讲粗话等都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家长都要自觉遵循,不能马虎。因为幼儿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都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2.坚持正面教育,统一教育口径。对幼儿的教育,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也不能过分严肃、一味批评,而是提倡正面教育,因为幼儿往往有逆反心理。
统一教育口径指的是家里所有的人对幼儿的教育要求要一致,不能让幼儿找到“靠山”而顶撞正确的要求。家庭教育要与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口径也要保持一致,要互相协调配合,使幼儿进步更快。
3.家长要提前对孩子进行身心调试。对初入园的孩子来说,初次离开熟悉的环境会产生分离焦虑,这是很正常的。为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从现在起,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身心等方面的调试。首先给孩子在生理上的准备主要包括,一是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午睡时间不要过长等;二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大小便、自己提裤子、自己洗手等;三是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如自己睡觉、独自一个人玩玩具等;四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进餐、尽量减少吃零食等。孩子生理环境稳定了,心理上就会踏实。另外家长还要对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进行表扬,树立孩子“我能行”的信心。家长还要教育孩子按照成人的要求做事情,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这样孩子在入园后就不会感到不习惯。挫折教育也是在新生入园前必不可少的教育。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公共场所进行体验,学会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朋友,同时学会自我申诉要求,如“我要喝水”、“我要大小便”等,自我申诉是孩子与人交往的第一步,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初入园的焦虑现象。
4.要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孩子入园后,即使不习惯(身体不适除外),家长也要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后,要通过跟孩子做游戏、讲故事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分散、减少孩子初入园的焦虑情绪。
(四)运用小技巧平息幼儿的不良情绪
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要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如:体、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而幼儿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幼儿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1.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幼儿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幼儿,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2.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幼儿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幼儿,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幼儿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3.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有些幼儿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
小班幼儿入园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信只要教师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幼儿、教育幼儿。幼儿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
金色九月来临时,安静了两个月的校园又呈现出勃勃生机。看,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走进知识的海洋。此时,幼儿园里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小班教室了—有的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刚刚还笑容满面一下子便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呆在幼儿园里;有的幼儿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便紧紧搂着家长的头又哭又闹,死活不愿进门;有的幼儿一离开家门知道是要上幼儿园就一路挣扎又哭又闹,家长没办法只好换条道儿走。第一天这方法还灵,第二天就不行了;有的幼儿并不哭吵,但情绪压抑紧张,一到幼儿园就含叨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丝毫不听教师指导,有的幼儿入园情绪已经安定,可过了一周又哭闹起来。有的幼儿甚至半夜哭闹,从睡梦中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不上幼儿园”。每年这个时候,幼儿哭闹最厉害。浅析其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一)幼儿生活环境的改变
孩子出生后,其主要生长环境就是家庭,由于父母的关切与呵护,孩子从内心会得到一种安全感。当他进入幼儿园面临一种新环境时,这种安全感会被打破,心里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家长送幼儿进幼儿园,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使父母摆脱幼儿的拖累,轻松、无牵无挂的去工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群体生活,改变他们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养成自律、自理、谦让、适度等待、初步与人交往等良好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时候,环境是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也是陌生的,幼儿在心理上自然会出现不安全感,“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随之而来。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恼、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而教师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了解不透彻,因此与幼儿的沟通可能有限,对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幼儿生活规律的改变
入园前,孩子在家自由安闲地生活,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一些幼儿生活作息安排不科学,形成睡懒觉等不良生活习惯,以致不习惯早起、按时到幼儿园。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起床不能太迟,中饭后要午睡,游戏活动有规定的时间。这就使孩子感到很不习惯,小班幼儿在家中是众人的中心,来到幼儿园会感到孤独、不自由,且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很多事情依赖家长。入园后,幼儿找不到依靠,因此哭闹不止。同时,有些生理发育现象带来的痛苦(如:长牙),还会使幼儿哭闹不止。
(三)幼儿将“哭”作为要挟父母的工具
幼儿会利用父母的弱点,迫使双亲答应他的要求,的确让人叫绝,其战术之一就是“哭”。特别是小班、小小班的孩子,“哭”成了他们不来上幼儿园的保护伞。孩子知道,凡是只要哭就能有求必应,日久天长便使幼儿养成了爱哭的习惯,幼儿年龄小,控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有许多的幼儿喜欢用“哭”来当作要挟家长的“武器”。当孩子哭时,有些家长(特别是祖辈的家长)未弄清幼儿哭闹的原因,舍不得让他哭,便立即去哄他们,当幼儿尝到了哭的“甜头”时,他们便将“哭”当成了要挟家长的“武器”。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一定要下决心不“上当”,舍得让幼儿哭一哭,如果成人怕幼儿哭便一味地迁就幼儿的要求,便助长了幼儿形成以“哭”要挟成人的苗头。
(四)家长的自身因素
幼儿入园之前家长是幼儿最信赖的人,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可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刚入园时由于家长对幼儿园工作了解很少,总怕孩子被人欺负,所以一见到孩子就问:“你今天哭了吗?老师表扬你了吗?幼儿园好不好?”刚入园的孩子一见到父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抱住父母大哭,可家长不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对老师的解释持怀疑态度。有些家长过分依恋孩子,孩子入园后不立即将孩子交给老师,或者中途多次窥视,这使孩子产生新的期盼,坐立不安,时常向窗外张望,有些家长在家吓唬孩子:“你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不听老师的话让老师打你屁股。”这些话极易使幼儿本能的害怕幼儿园。更有甚者,过分溺爱、纵容孩子,使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不受纪律约束;见孩子哭闹就不送孩子入园,使孩子哭闹时间延长。
二、安抚幼儿的策略
2~4岁的幼儿在最初上幼儿园的时候,大多会表现出不愿意离开亲人,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情况,这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属于正常现象。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呢?本文针对上述几点,以自己十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安抚新生入园焦虑情绪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生影响的环境事实,也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而同时并不一定是客观的物理事件。勒温以“实在是有影响”这个原则为标准,认为同一个物理环境在儿童和成人看来可能是不同的。就象母亲以老师来恐吓孩子,使他因害怕老师而听话,对孩子实际发生影响的是在他头脑中的老师形象,对老师有一种恐惧,并因此对入园有害怕情绪。因此开学前可通过电话、家访等,与家长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萌发孩子向往进入幼儿园的愿望和感情。
1. 问卷调查:精心设计了一个问卷调查表,如是否上过托班,是否会自己吃饭,是否会自己大小便,孩子喜欢玩什么等,请家长如实填写孩子在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样,有利于我们老师更早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与需求,在开学初能更有的放矢地帮助每个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2. 家访亲近:老师来到每位孩子家中,熟悉他的生活环境,与孩子亲切地说说话,摸摸抱抱孩子,使孩子觉得老师是可亲的,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3. 亲子活动:邀请所有的家长、孩子来园进行亲子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通过活动,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个很好玩很有趣的地方。那里有和蔼可亲的能教小朋友学各种本领的老师;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有许多有趣的玩具和运动器;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有趣的小动物、戏水池、沙坑等设备,供小朋友自由地玩耍。使孩子对幼儿园有感性的认识,排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兴趣。 4.老师“妈妈”介入:小班孩子入园之初,难免会出现哭闹焦虑现象,他们由熟悉的家人陪伴到独自面对陌生的老师、同伴,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随之改变。教师可根据幼儿喜欢玩的特点,开展丰富、有趣的小活动。如:请他们到玩具角作客、用桌面玩具进行拼装比赛、在活动区和他们玩球……教师耐心的讲解怎么玩,并与他们一起玩,在玩的活动中开展比赛。别看幼儿年龄小,可聪明了,他们可以创造出成人想象不到的造型。教师适时地给予赏识性评价“哎呀,真好!”“太完美了!”……听到老师的表扬,忘了哭喊,也变消极为积极,主动参加到活动中来。老师很快变成他们的好伙伴。当幼儿玩到高兴时,老师及时肯定他的表现,并以奖励的形式给幼儿发一些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鼓励他们尝试用自己的用品,尝试用小毛巾擦手、用小杯子喝水,试试坐坐自己的小椅子等。幼儿对教师的奖励很乐意接受,同时幼儿会觉得自己很能干,从而消除了离开家长的恐惧。对于尿裤子、哭闹得厉害的幼儿要适当多给一点关怀和爱护,比如:抱抱、亲亲,幼儿对教师的爱抚很敏感,不经意的抚摸就有可能使幼儿感到无限的温暖。归结起来就是教师观察要仔细,了解幼儿生活需求后,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他们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切,从而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乐意上幼儿园。
5. 创造一个家园共育的环境:家园共育是小班保教工作的重点,开办家长学校使幼儿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有所了解。通过家长学校,使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近幼儿教育;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从家长那里了解幼儿的各种情况,做到家园双方心中有数,将孩子的成长放飞在起跑线上。
(二)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新《纲要》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可通过幼儿走廊、各活动区、活动室墙面的装饰等影响幼儿,让幼儿有安全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对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讲,我们在环境创设上应充分考虑到幼儿来园可能会出现的焦虑和不安,应有的突出“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开学啦”等主题,迎接孩子的到来;有的设计成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将每个孩子的照片做成花蕾,以便开学初教师在与个别幼儿沟通中找到与他们的话题,对那些有入园焦虑现象的幼儿,教师会指着墙面上的照片说“宝宝的照片在哪呀”“照片上的宝宝不哭,真漂亮!”……并不断改变照片摆放的位置,找找新认识的朋友在哪里?旨在运用环境激发幼儿来园的兴趣。在活动结构上,我们将活动室用桌、橱、栏栅分隔成大大小小若干个活动区域,营造舒适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感到亲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家”的感觉,增加幼儿对幼儿园的亲切度。材料和玩具的摆放,也分门别类,装在开放、低矮、不拥挤的架子上,或分类放在篮子或盘子等透明可见的容器里,让幼儿一目了然,借以潜在地邀请和吸引幼儿前来使用它们,并使幼儿能自行找到他们需要的材料和玩具,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易于自行取拿和收放;保证活动自发进行,减少幼儿对老师的依赖性。小班幼儿年龄虽然小,但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幼儿熟悉了活动室的环境后,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进行活动,鼓励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内容。自主选择会使幼儿兴趣浓厚,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们会跃跃欲试。拉个圆圈,边唱自己喜欢的歌绕圈走,孩子们可喜欢了。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幼儿对集体生活充满了好奇,他们勇于尝试,创编出许多玩法。在此基础上,老师可趁机引导幼儿学做新游戏。如:《吹泡泡》幼儿边说歌词边做游戏,随着儿歌:“吹,吹,吹泡泡,我的泡泡变大了……”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全身心的陶醉在游戏中,心中的“焦虑不安”也就没有了。
(三)家园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环境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幼儿们在幼儿园时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但每当晚上或是周末回家后,再回到幼儿园,幼儿们又是哭闹成群。孩子进入幼儿园,就要由家庭个体生活转而去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所以,家长应主动配合幼儿园,改变幼儿家庭生活的随意性,制定与幼儿园相仿的作息时间制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不要用上幼儿园和幼儿园老师来恐吓幼儿,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使幼儿更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在家时可多给幼儿们讲讲幼儿园有趣的事情、给他们玩一些好玩的玩具,配合老师指导幼儿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千万不能包办。如送宝宝态度坚决、尽量早点接宝宝、帮老师多了解宝宝等。除此之外,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家庭氛围。这首先要从家长做起,以身作则,人人发挥榜样作用,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如讲究卫生、有礼貌、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团结友爱、勤劳勇敢、不讲粗话等都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家长都要自觉遵循,不能马虎。因为幼儿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都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2.坚持正面教育,统一教育口径。对幼儿的教育,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也不能过分严肃、一味批评,而是提倡正面教育,因为幼儿往往有逆反心理。
统一教育口径指的是家里所有的人对幼儿的教育要求要一致,不能让幼儿找到“靠山”而顶撞正确的要求。家庭教育要与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口径也要保持一致,要互相协调配合,使幼儿进步更快。
3.家长要提前对孩子进行身心调试。对初入园的孩子来说,初次离开熟悉的环境会产生分离焦虑,这是很正常的。为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从现在起,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身心等方面的调试。首先给孩子在生理上的准备主要包括,一是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午睡时间不要过长等;二是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大小便、自己提裤子、自己洗手等;三是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如自己睡觉、独自一个人玩玩具等;四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进餐、尽量减少吃零食等。孩子生理环境稳定了,心理上就会踏实。另外家长还要对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进行表扬,树立孩子“我能行”的信心。家长还要教育孩子按照成人的要求做事情,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这样孩子在入园后就不会感到不习惯。挫折教育也是在新生入园前必不可少的教育。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公共场所进行体验,学会跟周围的小伙伴交朋友,同时学会自我申诉要求,如“我要喝水”、“我要大小便”等,自我申诉是孩子与人交往的第一步,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初入园的焦虑现象。
4.要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孩子入园后,即使不习惯(身体不适除外),家长也要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后,要通过跟孩子做游戏、讲故事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分散、减少孩子初入园的焦虑情绪。
(四)运用小技巧平息幼儿的不良情绪
根据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要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如:体、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而幼儿任性的表现千差万别,因此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据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宗旨在于给幼儿提供适当的约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参照以下几种方法:
1.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幼儿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幼儿,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2.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幼儿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幼儿,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幼儿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3.有时可以采用暂时回避的方法。有些幼儿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
小班幼儿入园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信只要教师用爱心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幼儿、教育幼儿。幼儿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