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文字训练的方式深化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提升阅读能力,让学生积累大量的精美语言作为写作素材。每节语文课之前,教师都要认真备课、熟悉文本、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学生也是如此,需要有足够的课前预习才能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对于学生而言比较简单,品词析句是体会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贯彻预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学生在课前对于文本的阅读有利于对文本的初步了解,能够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为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奠定了基础。其次,学生能够在预习中把握文本的结构、段落大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课程内容的自主渗透,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再次,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文本中所描写的人物或者事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或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最后,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预习,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为以后不同体裁文本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综上所述,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效果也不是十分显著。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两个方面。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但预习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部分学生在学期初始时会充满热情和好奇而对课文预习,但预习的效果和热情会随着学期的推进慢慢下降。课前预习方式不当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停留在对字词的把握和对文本的初步了解上,缺乏自己的思考。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个别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学生在预习之后依然无法读通、读顺课文,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帮助,因此家长的知识水平也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预习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们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缺少预习的规范化标准。语文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每天挨个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难于做到。学生的预习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习质量就会高低不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围绕教学重点,把握学生预习的方向,使预习的重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提前理解内容,为课堂教学更好地突出重点做好准备。
小学阶段学生预习的自觉性比较低,需要教师实施一定的策略来推动。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班级的预习奖励机制,以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笔者的班级中实施的是佩奇奖章制度,笔者运用家校联系APP中的课文录音功能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的任务,运用APP中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打分和评价,获得五颗星及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第二天早读前去领读的小管理员处领取小猪佩奇的奖章。获得一定数量奖章的学生可以兑换一封教师手写的表扬信或者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奖励的兑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来选择和调整,操作起来比较灵活和方便。建立了奖励机制后,班级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调动了学生对预习的积极性。运用APP内的分析系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挨个检查预习成果的工作量,也免去了家长的辅导负担。
要求一: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学会预习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以往学生预习课文,大多停留在运用教辅用书查找资料摘抄到课本上,并对课文后的生字加以描红、组词。自主性高一些的学生会将课文读几遍,总结课文和段落的大意,不能完全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在每篇课文教授前,笔者会布置学生至少预习十分钟以上,先读课文的标题,抓住题目中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认真读三遍文本,思考课后习题中的问题,并自己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要求二:认识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在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解决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对于不熟悉的生宁、新词,可以运用工具书查一查它的意思,在课本上做好记录,并放到课文的语句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再进行组词、造句等,达到既认识又会用的水平。在平时预习中,做好字词的积累十分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要求三:品词析句,写好批注。品词析句的习惯仅靠课堂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品词析句渗透到预习中呢?笔者将课堂中品读文本的环节下放,安排到预习任务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在完成预习前两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主从文中画出喜欢的或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再从句子中圈画出一些词语,在课文上做好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笔者给出具体的格式:在本篇课文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在这句话中,我从词语“……”中能够感受到……,这让我觉得……。在学生自主赏析句子时,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会,以深入了解课文的内涵。在此之后,再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在各种练习中遇到不同体裁的文本也不会手足无措,而是会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要求四:完成课后习题,发表见解。学生在预习中对于课后的习题加以思考,既能提高预习的针对性,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专注,更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听从教师或工具书上的讲解。
笔者经常会运用课间或者课前的碎片化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成果反馈。例如,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预备铃声响过之后,笔者会迅速随机提问“在这个故事中,曹冲当时几岁?”“曹冲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两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检测前一天学生回家预习的质量高低。反馈预习成果的环节可以是课前两分钟,可以是早读开始的几分钟,也可以是自习时间。预习成果反馈不一定次次都是教师本人来实施,也可以对班级里预习认真的“小老师”委以重任,在这个短时间的反馈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然于胸。
总而言之,预习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法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自己的备课,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给学生提出规范化的预习要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伍小平.从品词析句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外语文,2017(31).
[2]孙明英.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预习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 (1).
[3]李仲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预习方法谈[J].学周刊,2019( 23).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贯彻预习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学生在课前对于文本的阅读有利于对文本的初步了解,能够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为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奠定了基础。其次,学生能够在预习中把握文本的结构、段落大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课程内容的自主渗透,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再次,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文本中所描写的人物或者事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或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最后,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本进行预习,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为以后不同体裁文本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综上所述,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情况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习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效果也不是十分显著。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主性差,课前预习方式不当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但预习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部分学生在学期初始时会充满热情和好奇而对课文预习,但预习的效果和热情会随着学期的推进慢慢下降。课前预习方式不当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停留在对字词的把握和对文本的初步了解上,缺乏自己的思考。在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发现,个别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学生在预习之后依然无法读通、读顺课文,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帮助,因此家长的知识水平也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预习水平。
2.课前预习无规范化标准,检查预习成果任务繁重
在教学中教师们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缺少预习的规范化标准。语文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每天挨个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难于做到。学生的预习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习质量就会高低不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围绕教学重点,把握学生预习的方向,使预习的重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提前理解内容,为课堂教学更好地突出重点做好准备。
三、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重要策略
1.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预习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预习的自觉性比较低,需要教师实施一定的策略来推动。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班级的预习奖励机制,以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笔者的班级中实施的是佩奇奖章制度,笔者运用家校联系APP中的课文录音功能布置预习朗读课文的任务,运用APP中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打分和评价,获得五颗星及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第二天早读前去领读的小管理员处领取小猪佩奇的奖章。获得一定数量奖章的学生可以兑换一封教师手写的表扬信或者实现一个小小的心愿。奖励的兑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来选择和调整,操作起来比较灵活和方便。建立了奖励机制后,班级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调动了学生对预习的积极性。运用APP内的分析系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挨个检查预习成果的工作量,也免去了家长的辅导负担。
2.规范预习要求,制定衡量标准
要求一: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学会预习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以往学生预习课文,大多停留在运用教辅用书查找资料摘抄到课本上,并对课文后的生字加以描红、组词。自主性高一些的学生会将课文读几遍,总结课文和段落的大意,不能完全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在每篇课文教授前,笔者会布置学生至少预习十分钟以上,先读课文的标题,抓住题目中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认真读三遍文本,思考课后习题中的问题,并自己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要求二:认识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在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解决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对于不熟悉的生宁、新词,可以运用工具书查一查它的意思,在课本上做好记录,并放到课文的语句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再进行组词、造句等,达到既认识又会用的水平。在平时预习中,做好字词的积累十分重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要求三:品词析句,写好批注。品词析句的习惯仅靠课堂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品词析句渗透到预习中呢?笔者将课堂中品读文本的环节下放,安排到预习任务中,做了如下的尝试:在完成预习前两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主从文中画出喜欢的或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再从句子中圈画出一些词语,在课文上做好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笔者给出具体的格式:在本篇课文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在这句话中,我从词语“……”中能够感受到……,这让我觉得……。在学生自主赏析句子时,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会,以深入了解课文的内涵。在此之后,再进行课堂阅读教学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在各种练习中遇到不同体裁的文本也不会手足无措,而是会抓住关键字词来体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要求四:完成课后习题,发表见解。学生在预习中对于课后的习题加以思考,既能提高预习的针对性,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专注,更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听从教师或工具书上的讲解。
3.课前反馈预习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经常会运用课间或者课前的碎片化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成果反馈。例如,教学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预备铃声响过之后,笔者会迅速随机提问“在这个故事中,曹冲当时几岁?”“曹冲和曹操是什么关系?”两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检测前一天学生回家预习的质量高低。反馈预习成果的环节可以是课前两分钟,可以是早读开始的几分钟,也可以是自习时间。预习成果反馈不一定次次都是教师本人来实施,也可以对班级里预习认真的“小老师”委以重任,在这个短时间的反馈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然于胸。
总而言之,预习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法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自己的备课,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给学生提出规范化的预习要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伍小平.从品词析句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外语文,2017(31).
[2]孙明英.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预习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 (1).
[3]李仲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预习方法谈[J].学周刊,2019(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