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数学教师由于未能真正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意图,出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状况. 于是在新教材中很多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内容,被老师删去了,这不仅影响了新课程的有效落实,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可见,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认识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知识认知的过程和交流心得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过程和交流心得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改变以前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我觉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例如:我们在学习向量时,首先是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分析,概括与抽象,建立向量模型,再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向量模型的性质,最后运用向量模型及其性质去解决更广泛的一类实际问题. 通过对力做功的实例分析,建立向量数量积运算,再研究得出向量数量积运算满足交换律,与实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以及向量数量积的若干性质,最后运用向量数量积运算解决有关“功”的物理问题和实际问题. 这样处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时应该多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尝试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经过自己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方法和经验,再由老师向学生统一总结. 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
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背景和经历不同,一个班的学生基础知识及认识能力不可能处于同一个层次,作为老师就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各方面准备素材、问题的提出、练习的安排,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多种解题方法,让不同学生掌握各自的解题的思想,并引导学生集体交流,汲取他人经验,让同学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对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照顾,要多教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鼓励多做题,多尝试,哪怕有一点的进步,也要给予一定表扬,帮他们分析问题原因,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有余力的优生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上有所作为.
四、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量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时,教师既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统计与概率和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地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总之,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数学教师只有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现行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才能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彻底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各种教育观念,树立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新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数学新课程的最终落实要靠奋斗在第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只有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才能推进数学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认识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提供知识认知的过程和交流心得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过程和交流心得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改变以前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内容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我觉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 例如:我们在学习向量时,首先是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分析,概括与抽象,建立向量模型,再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向量模型的性质,最后运用向量模型及其性质去解决更广泛的一类实际问题. 通过对力做功的实例分析,建立向量数量积运算,再研究得出向量数量积运算满足交换律,与实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以及向量数量积的若干性质,最后运用向量数量积运算解决有关“功”的物理问题和实际问题. 这样处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时应该多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尝试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经过自己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方法和经验,再由老师向学生统一总结. 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
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背景和经历不同,一个班的学生基础知识及认识能力不可能处于同一个层次,作为老师就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各方面准备素材、问题的提出、练习的安排,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多种解题方法,让不同学生掌握各自的解题的思想,并引导学生集体交流,汲取他人经验,让同学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对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照顾,要多教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鼓励多做题,多尝试,哪怕有一点的进步,也要给予一定表扬,帮他们分析问题原因,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有余力的优生要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上有所作为.
四、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领域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选择若干具体内容,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量重视渗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应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时,教师既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统计与概率和其他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解决问题时自然地使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总之,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数学教师只有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现行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才能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彻底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各种教育观念,树立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新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数学新课程的最终落实要靠奋斗在第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只有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才能推进数学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