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得到实效?特别是城市与乡村的习作有效课堂的教学差异,更值得我们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部分,还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那么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怎样才有效的呢?
经过笔者十多年深思熟虑的教学经验和沉积,笔者形成了: “先导后说,当堂反馈,互评达标”这一习作教学三部曲。习作教学是一门艺术,就如琴师从事于琴艺一样,要用情、用心、用爱去触动学生心弦。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如何奏响“先导后说,当堂反馈,互评达标”这一习作三部曲的。
一、引人入胜的序曲:先导后说,合作探究
在“先导后说”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犹如乐曲的引子,学生的“说”犹如春草在萌芽。要求学生先“说”后“写”,体现由口头表达及时过渡到书面表达这样的教学顺序。简单地说,只要学生能把习作的内容、思路说得出来,就能很好地把习作写出来。如果说教师引导学生成功地描述自己的活动体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有成功的喜悦,那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之后,学生会倍受鼓舞,大大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是“导”和“说”这一环节的补充,也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子。我觉得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画画、玩玩、编编、看看、听听、嗅嗅、摸摸等等,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体味,尽情的说出来。让学生学会对话(说话),学会行动(动作),學会思索(心想),学会审美(真、善、美)。
例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导”的,而学生是这样“说”的。
师导:“同学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生的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书给予我们多大的力量啊!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他们与书有很深的交缘。这不,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名人是谁?(出示作家莫言头像)
生说:“是莫言。”
师导: “你了解莫言吗?莫言小时候怎样读书的?想知道吗?”
生说:“想!”
师讲述莫言读书故事。
师导: “听了莫言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说说看。”
生说: “莫言十分爱读书,但作为我们现在的孩子,不但不爱读书,还在我们母亲或者父亲的逼迫下读书,真I鬼疚!
师导:从儿童时期的绘本、连环画到现在的作文杂志、甚至是名著,同学们读过很多书,这些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迹。我们和书之间曾经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你愿意和同学们分享吗?(四人一小组互相说,互相评,师巡视。)学生代表讲述自己和书的故事。
生评:选材好,故事有趣。抓住细节描写,具体生动。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真情实感。
师总结:故事有趣,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说才有趣呢?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抓住细节,讲得清楚吸引人,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写—件事的要求。
“先导后说,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设想我觉得非常必要,最主要的目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的一样:习作的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充满情趣、产生向往的快乐心态,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打造习作的兴趣链,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努力使其更宽泛、更丰富、更有童趣,建立起“生活材料仓库”,为学生积累习作内容作准备、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作铺垫。引导学生享受习作中的乐趣。“先导后说”就好像吸引听众进一步深入的序曲,能让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习作天地。
二、至关重要的主体:梳理思路,当堂反馈
在“当堂反馈”的习作教学过程中,主要检查学生写的怎样?是检查学生“说”的结果,也是学生作品形成的过程。而“梳理思路”这一教学环节是“当堂反馈”环节的准备阶段。
大家都知道,学生在平时写作时词汇运用较少,遣词造句能力较差,往往写作时,语句不通顺,语言枯燥无味,修辞手法单一。所以,好的语文教师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词汇量、句子修辞等,让学生在习作当中发挥自如,充满自信。譬如:《我和书的故事》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体现的。
师导: “从同学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同学们成长的快乐。请把你印象最深,最感人的故事写下来吧!首先,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进入词语超市里面,这些词语可以运用到文章当中去吗?(出示课件:词语超市—一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形影不离、学以致用、牵肠挂肚……)
生1:“我们可以这样子开头,书是人类‘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从小就遨游书海敲开书的大门, ‘如饥似渴’地阅读,让我们‘学以致用’。”
生2: “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融会贯通,还要学以致用。”
师导: “有一本书,它讲到了文章的章法有三点凤头、猪肚、什么尾?”
生说:“鸡尾。”
师导: “不是鸡尾,是豹尾。拿三个词做比喻,开头就如凤头那样精彩、美丽,中间部分好比猪肚那样丰富、充实,结尾部分如豹尾有力、耐人寻味。”
师出示习作好习惯的七种建议,为学生谋篇布局。要求学生“当堂反馈(习作)”。第一,我要养成“快速行文”的好习惯;第二,我要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第三,我要养成“细节感人”的好习惯;第四、我要养成“情节服人”的好习惯;第五,我要避免开头“千篇一律”;第六,我要避免选材“千人一面”;第七,我要避免结尾“枯燥无味”。
总之,“梳理思路,当堂反馈(习作)”这一环节,我觉得仍需提倡。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习作速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内习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假如,老师经常允许学生把习作带回家里继续完成,久而久之,就是纵容学生养成拖泥带水、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三、回味无穷的尾声:佳作分享,互评达标
新《课标》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评改是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是帮助教师调整习作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学生习作评改上,我以“佳作分享,互评达标”评改方式为主,采用形式多样的评改方式。
首先教师根据制定的佳作互评的标准(互评标准表由要求、分值、评语三部分组成),组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其次,指名朗读,其它学生赏评,值得借鉴的好词,佳句,好段,好方法。对比板书要求,哪里还需修改、润色,文章才会更上一层楼。
学生通过互批互改养成了习惯后,不仅可以缩短批改的时间(每次一节课),增加作文的数量,而且学生互为老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作文热潮,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思想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习作的规律,提高了写作能力和综合修改的能力,真正学到了本领,还可以增强责任感。
学校有个姓梁的家属子弟,之前错别字特别多,给老师改不觉得什么,但要给同学改了,碍于面子,就只好自己先改一次,才敢给别人改。有时甚至自己看了不放心,先找好朋友看过一次再交出去。一来二往,错别字就少了。
有些习作,比如《妈妈,我想对您说……》,要求学生带回家与妈妈一起批改,很多妈妈看到最多的文字是“妈妈,您辛苦了!” “妈妈,谢谢您!” “妈妈,我爱您!”……妈妈们都十分欣慰、感动。梁菀如同学,父母离异,她跟母亲过活。母亲对她给予双倍的爱,总担心大人之间的事影响到孩子。身为六年级的女孩,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我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我很阳光,很幸福。因为妈妈给了我双倍的爱……妈妈,谢谢您!”其妈妈看后非常感动,当晚就给她打电话,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这次习作的批改,给家长与孩子提供了一起交流、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在修改最后规定改者必须签名,以示负责。这样,因为怕被改的同学质问,大家都改得仔细。开始一节课改一篇,后一节课改四五篇,评语甚至写了几百字,有些甚至写得比老师的更细致,更有特色和说服力。组织学生找范文评语学习,甚至把在补习班老师评作文的那套学来给同学写评语,像足一个小老师。差生开始不会改,却不敢乱改,就先从找错别字开始。有时改者与被改者吵起来,相持不下,就由老师出面裁决。
最终,学生作文用心了,进步快了,更负责了,错别字越来越少了,也不敢写太短,怕同学笑话,因互改,一有人不交作文全班就知道。个别同学书写潦草大家都不肯改,被迫要整洁。引伸出去,平时看课文看课外书慢慢形成写心得写点评的习惯,哪个字词用得好,修辞手法好,都标出来。
不足之处是,差生有时会把对的改错,这点由老师把好关,让差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实在差的,不会改的,就让好生带改。两人合作,差生找错别字,好生改句子及点评。评语确实表达不清楚的,允许学生离开座位向好生请教,再写。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对对的改成错的,就适当处罚多写几遍。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自從让学生自己评价习作以来,学生不再认为批改习作是老师的事。学生变得爱看自己的习作了,学会了如何修改习作,而且学会了如何鉴赏文章。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们一定能批改出自己习作的风采,习作也越写越好!
让我们准确巧用这三部曲,带领学生一起奏响习作教学交响曲。
经过笔者十多年深思熟虑的教学经验和沉积,笔者形成了: “先导后说,当堂反馈,互评达标”这一习作教学三部曲。习作教学是一门艺术,就如琴师从事于琴艺一样,要用情、用心、用爱去触动学生心弦。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如何奏响“先导后说,当堂反馈,互评达标”这一习作三部曲的。
一、引人入胜的序曲:先导后说,合作探究
在“先导后说”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犹如乐曲的引子,学生的“说”犹如春草在萌芽。要求学生先“说”后“写”,体现由口头表达及时过渡到书面表达这样的教学顺序。简单地说,只要学生能把习作的内容、思路说得出来,就能很好地把习作写出来。如果说教师引导学生成功地描述自己的活动体验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有成功的喜悦,那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口头表达转化为书面表达之后,学生会倍受鼓舞,大大增强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和学生“合作探究”是“导”和“说”这一环节的补充,也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子。我觉得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画画、玩玩、编编、看看、听听、嗅嗅、摸摸等等,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体味,尽情的说出来。让学生学会对话(说话),学会行动(动作),學会思索(心想),学会审美(真、善、美)。
例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导”的,而学生是这样“说”的。
师导:“同学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生的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书给予我们多大的力量啊!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他们与书有很深的交缘。这不,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位名人是谁?(出示作家莫言头像)
生说:“是莫言。”
师导: “你了解莫言吗?莫言小时候怎样读书的?想知道吗?”
生说:“想!”
师讲述莫言读书故事。
师导: “听了莫言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说说看。”
生说: “莫言十分爱读书,但作为我们现在的孩子,不但不爱读书,还在我们母亲或者父亲的逼迫下读书,真I鬼疚!
师导:从儿童时期的绘本、连环画到现在的作文杂志、甚至是名著,同学们读过很多书,这些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迹。我们和书之间曾经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你愿意和同学们分享吗?(四人一小组互相说,互相评,师巡视。)学生代表讲述自己和书的故事。
生评:选材好,故事有趣。抓住细节描写,具体生动。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真情实感。
师总结:故事有趣,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说才有趣呢?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抓住细节,讲得清楚吸引人,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写—件事的要求。
“先导后说,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设想我觉得非常必要,最主要的目的正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的一样:习作的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充满情趣、产生向往的快乐心态,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打造习作的兴趣链,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努力使其更宽泛、更丰富、更有童趣,建立起“生活材料仓库”,为学生积累习作内容作准备、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作铺垫。引导学生享受习作中的乐趣。“先导后说”就好像吸引听众进一步深入的序曲,能让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习作天地。
二、至关重要的主体:梳理思路,当堂反馈
在“当堂反馈”的习作教学过程中,主要检查学生写的怎样?是检查学生“说”的结果,也是学生作品形成的过程。而“梳理思路”这一教学环节是“当堂反馈”环节的准备阶段。
大家都知道,学生在平时写作时词汇运用较少,遣词造句能力较差,往往写作时,语句不通顺,语言枯燥无味,修辞手法单一。所以,好的语文教师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词汇量、句子修辞等,让学生在习作当中发挥自如,充满自信。譬如:《我和书的故事》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体现的。
师导: “从同学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同学们成长的快乐。请把你印象最深,最感人的故事写下来吧!首先,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进入词语超市里面,这些词语可以运用到文章当中去吗?(出示课件:词语超市—一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形影不离、学以致用、牵肠挂肚……)
生1:“我们可以这样子开头,书是人类‘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从小就遨游书海敲开书的大门, ‘如饥似渴’地阅读,让我们‘学以致用’。”
生2: “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融会贯通,还要学以致用。”
师导: “有一本书,它讲到了文章的章法有三点凤头、猪肚、什么尾?”
生说:“鸡尾。”
师导: “不是鸡尾,是豹尾。拿三个词做比喻,开头就如凤头那样精彩、美丽,中间部分好比猪肚那样丰富、充实,结尾部分如豹尾有力、耐人寻味。”
师出示习作好习惯的七种建议,为学生谋篇布局。要求学生“当堂反馈(习作)”。第一,我要养成“快速行文”的好习惯;第二,我要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第三,我要养成“细节感人”的好习惯;第四、我要养成“情节服人”的好习惯;第五,我要避免开头“千篇一律”;第六,我要避免选材“千人一面”;第七,我要避免结尾“枯燥无味”。
总之,“梳理思路,当堂反馈(习作)”这一环节,我觉得仍需提倡。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习作速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内习作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假如,老师经常允许学生把习作带回家里继续完成,久而久之,就是纵容学生养成拖泥带水、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三、回味无穷的尾声:佳作分享,互评达标
新《课标》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习作评改是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是帮助教师调整习作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学生习作评改上,我以“佳作分享,互评达标”评改方式为主,采用形式多样的评改方式。
首先教师根据制定的佳作互评的标准(互评标准表由要求、分值、评语三部分组成),组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其次,指名朗读,其它学生赏评,值得借鉴的好词,佳句,好段,好方法。对比板书要求,哪里还需修改、润色,文章才会更上一层楼。
学生通过互批互改养成了习惯后,不仅可以缩短批改的时间(每次一节课),增加作文的数量,而且学生互为老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作文热潮,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思想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习作的规律,提高了写作能力和综合修改的能力,真正学到了本领,还可以增强责任感。
学校有个姓梁的家属子弟,之前错别字特别多,给老师改不觉得什么,但要给同学改了,碍于面子,就只好自己先改一次,才敢给别人改。有时甚至自己看了不放心,先找好朋友看过一次再交出去。一来二往,错别字就少了。
有些习作,比如《妈妈,我想对您说……》,要求学生带回家与妈妈一起批改,很多妈妈看到最多的文字是“妈妈,您辛苦了!” “妈妈,谢谢您!” “妈妈,我爱您!”……妈妈们都十分欣慰、感动。梁菀如同学,父母离异,她跟母亲过活。母亲对她给予双倍的爱,总担心大人之间的事影响到孩子。身为六年级的女孩,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我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我很阳光,很幸福。因为妈妈给了我双倍的爱……妈妈,谢谢您!”其妈妈看后非常感动,当晚就给她打电话,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这次习作的批改,给家长与孩子提供了一起交流、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好机会。
在修改最后规定改者必须签名,以示负责。这样,因为怕被改的同学质问,大家都改得仔细。开始一节课改一篇,后一节课改四五篇,评语甚至写了几百字,有些甚至写得比老师的更细致,更有特色和说服力。组织学生找范文评语学习,甚至把在补习班老师评作文的那套学来给同学写评语,像足一个小老师。差生开始不会改,却不敢乱改,就先从找错别字开始。有时改者与被改者吵起来,相持不下,就由老师出面裁决。
最终,学生作文用心了,进步快了,更负责了,错别字越来越少了,也不敢写太短,怕同学笑话,因互改,一有人不交作文全班就知道。个别同学书写潦草大家都不肯改,被迫要整洁。引伸出去,平时看课文看课外书慢慢形成写心得写点评的习惯,哪个字词用得好,修辞手法好,都标出来。
不足之处是,差生有时会把对的改错,这点由老师把好关,让差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实在差的,不会改的,就让好生带改。两人合作,差生找错别字,好生改句子及点评。评语确实表达不清楚的,允许学生离开座位向好生请教,再写。这样课堂气氛热烈。对对的改成错的,就适当处罚多写几遍。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自從让学生自己评价习作以来,学生不再认为批改习作是老师的事。学生变得爱看自己的习作了,学会了如何修改习作,而且学会了如何鉴赏文章。我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学生们一定能批改出自己习作的风采,习作也越写越好!
让我们准确巧用这三部曲,带领学生一起奏响习作教学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