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有序开展,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欣喜之余,对现行的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形式主义”走进了数学课堂。因此,我们不能不正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现象,有责任还数学课堂以“真实”,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情境要切实
一提起“情境”,许多老师往往就与“故事”、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故事、多媒体课件的代名词,而创设情境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看“热闹”。其实,“情境”就是指在课堂中,由教师、学生、教材及教育手段等因素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学氛围。我们一起来看“千克和克”的教学,一位老师先出示同样大小的一袋红枣和一袋妙脆角,接着问“你能估计一下哪一袋重一些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呢?”“谁来试一试?”老师寥寥数语,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挑战同伴的勇气与欲望。这是情境创设吗?我觉得,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的艺术魅力,由表面上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到激励促进内化需要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调解认知失衡的本能。创设情境,就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学习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主动反应,只有当知识储备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才会产生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以及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因此判断是否形成真实的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氛围营造的简洁、热闹之别,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对学习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欲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这才是关键所在。
二、活动要实在
《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说的数学“活动”应该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第50页,可以看到例题的主题图(数学情境题),一位教师据此组织数学活动时,却出现了尴尬一幕: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图意?
生1:图上有一些小朋友在游泳,2个小朋友刚开始学,所以套着救生圈,另外6个已经学会了,他们有的在游泳,有的在休息。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2:图上有3个小朋友已经游累了在休息,还有5个小朋友正游得开心呢!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3:一个穿着绿色游泳衣的小女孩说:“这儿的水好浅呀!你们快过来呀!”戴着泳帽的男孩就游过去了,其他三个还是不敢过去,还有三个在岸上观望呢!
师:这个小朋友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那么……
还没等老师说下去,一个小朋友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想说!戴着泳帽的小男孩最会游泳了,旁边两个要稍微差一些。……
不知不觉20分钟过去了,而例题的算式却还没有列好呢!我不禁在想:这是数学课还是看图想象说话课?虽然气氛是空前的热烈,可课的性质完全变了。
这节课中,第一位学生对图意的描述虽然涉及了数量关系,但更多的是对图中故事情节的想象,是语文范畴的文学想象。其着眼点不是从情境中揭示数学事实,而是属于数学事实以外的丰富联想,将简单的数学事实叙述复杂化了,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显然这种非数学活动倾向偏离了数学教学目标,只是被动、消极地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有的发展。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绝不能将数学活动等同于一般活动。数学学习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去,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合作有实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于是乎,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无论教学内容有无合作必要,无论“合作”中的学生在说什么、做什么,只要在“动”即可,使“合作”流于形式。为了使“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我们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合作”学习。对于一些具有探讨价值、有思维强度的问题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而对于那些简单的计算、模拟的操作等完全没有必要“合作”。
第二、合作学习是金,能否发光全在于老师。老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合理评价对方……这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合作前明要求。我们经常会看到“放羊式”的合作。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合作前没有提明确要求。我们可以采用老师直接点明要求、学生讨论得出要求、让学生看录像明确合作要求等方法。实践证明,明确要求后进行的合作容易成功。
四、小结要实际
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现在好多数学课的结尾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己来小结。诸如“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其中,学生对答如流的有,不知所云的也有。
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第68页“统计”的教学,一位老师在课尾提问:“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呀?”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答“贴动物、贴水果”,有的答“贴的本领”,还有的答“我以后过生日也要请好多朋友”……显然教师的用意是要学生通过回答,小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可学生就是答不上来,无奈之下教师只能自己作总结。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一节课后,留在脑中印象最深的是有声有色的数学活动,而不是死板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的总体目标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经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来感悟,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小结”是否要进行?该山谁来小结?应围绕哪些方面进行小结?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只有合理恰当实用的小结,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情境要切实
一提起“情境”,许多老师往往就与“故事”、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故事、多媒体课件的代名词,而创设情境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看“热闹”。其实,“情境”就是指在课堂中,由教师、学生、教材及教育手段等因素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学氛围。我们一起来看“千克和克”的教学,一位老师先出示同样大小的一袋红枣和一袋妙脆角,接着问“你能估计一下哪一袋重一些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呢?”“谁来试一试?”老师寥寥数语,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挑战同伴的勇气与欲望。这是情境创设吗?我觉得,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的艺术魅力,由表面上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到激励促进内化需要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调解认知失衡的本能。创设情境,就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学习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主动反应,只有当知识储备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才会产生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以及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
因此判断是否形成真实的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氛围营造的简洁、热闹之别,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对学习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欲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这才是关键所在。
二、活动要实在
《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里所说的数学“活动”应该是指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实践活动。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第50页,可以看到例题的主题图(数学情境题),一位教师据此组织数学活动时,却出现了尴尬一幕: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图意?
生1:图上有一些小朋友在游泳,2个小朋友刚开始学,所以套着救生圈,另外6个已经学会了,他们有的在游泳,有的在休息。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2:图上有3个小朋友已经游累了在休息,还有5个小朋友正游得开心呢!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3:一个穿着绿色游泳衣的小女孩说:“这儿的水好浅呀!你们快过来呀!”戴着泳帽的男孩就游过去了,其他三个还是不敢过去,还有三个在岸上观望呢!
师:这个小朋友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那么……
还没等老师说下去,一个小朋友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想说!戴着泳帽的小男孩最会游泳了,旁边两个要稍微差一些。……
不知不觉20分钟过去了,而例题的算式却还没有列好呢!我不禁在想:这是数学课还是看图想象说话课?虽然气氛是空前的热烈,可课的性质完全变了。
这节课中,第一位学生对图意的描述虽然涉及了数量关系,但更多的是对图中故事情节的想象,是语文范畴的文学想象。其着眼点不是从情境中揭示数学事实,而是属于数学事实以外的丰富联想,将简单的数学事实叙述复杂化了,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显然这种非数学活动倾向偏离了数学教学目标,只是被动、消极地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影响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有的发展。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活动的含义,绝不能将数学活动等同于一般活动。数学学习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引导到数学活动去,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合作有实效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于是乎,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无论教学内容有无合作必要,无论“合作”中的学生在说什么、做什么,只要在“动”即可,使“合作”流于形式。为了使“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我们必须考虑两点: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合作”学习。对于一些具有探讨价值、有思维强度的问题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而对于那些简单的计算、模拟的操作等完全没有必要“合作”。
第二、合作学习是金,能否发光全在于老师。老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合理分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合理评价对方……这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二)合作前明要求。我们经常会看到“放羊式”的合作。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合作前没有提明确要求。我们可以采用老师直接点明要求、学生讨论得出要求、让学生看录像明确合作要求等方法。实践证明,明确要求后进行的合作容易成功。
四、小结要实际
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现在好多数学课的结尾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己来小结。诸如“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其中,学生对答如流的有,不知所云的也有。
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一册第68页“统计”的教学,一位老师在课尾提问:“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呀?”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答“贴动物、贴水果”,有的答“贴的本领”,还有的答“我以后过生日也要请好多朋友”……显然教师的用意是要学生通过回答,小结这节课的知识点,可学生就是答不上来,无奈之下教师只能自己作总结。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一节课后,留在脑中印象最深的是有声有色的数学活动,而不是死板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的总体目标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经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来体验、来感悟,而不是只注重结果。“小结”是否要进行?该山谁来小结?应围绕哪些方面进行小结?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只有合理恰当实用的小结,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