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实践和探索,灵活运用教材,让课堂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原型。因此,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中提炼出有趣的、有意义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如苏教版第一册教学 “4的分与合”,教师可以这样引入:“今天阿姨要带小弟弟到你家做客,妈妈买了4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你准备怎么分呢?”因为这是学生身边的事,于是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和弟弟每人两个”,也有的说“弟弟小,吃不了2个,我分给他1个,自己留3个”还有的说“弟弟是客人,我应该分给他3个,自己吃 1个”。学生从对现实生活中事例的分析便学会了“4的分和合”。这时老师再引导他们来分5、6、7,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必然高涨,会明白原来生活中这些事情就是数学。
又如,在学习“接近整 +整百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中有这样一题: 116–94=116–100+6。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 6难以理解,教师设计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景:小红要过生日,爸爸带了116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4元的玩具送给她。爸爸付了一张百元钞票(应把 116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6元(应加上 6元),所以多减去的6元应该加上。此例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把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习的过程生活化。
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教师可以创造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观察、实验、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的感受才是深层次的。
如在教学“圆周长的计算”一课时,教师为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过程,感受知识发展过程。在教学圆周率时,教师做了这样的预设:课前布置学生用硬纸做出直径是 1厘米、 2厘米、 3厘米、 5厘米、 6厘米的圆,在圆上标明直径的大小,准备好尺子和一条20厘米的细绳。教学时,在认识了圆的周长之后,提问:“你能不能量 d=1厘米的圆的周长?”学生充分思考、观察、交流、讨论得出以下结论:①不能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长,因为圆周是一个曲线;②可以把圆面在直尺上滚一周,得出它的周长;③先用绳子在圆面上绕一周,再把绳子拉直就可量出周长。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量出各圆的周长,并分别算出每个圆的周长,以及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得出结果:①直径越大,周长越大;②周长与直径成倍数关系,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昀后教师归纳: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141 59……它就叫圆周率,是个无限循环小数,通常取近似值3.14。
学生经历了探索圆周长、圆周率知识的过程,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培养了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
三、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验证、尝试、推理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知识储备自主地再创造,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124 37
成有限小数”,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 4、5、25、100能化成有限小数,而 1 、4 、2 、37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通过
7111590比较、分类、观察,发现这与分数的分子无关,而与分数的分母有关,让大家猜猜到底与分母的什么有关。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提出以下几点让学生验证:(1)与分母的奇数和偶数有关,(2)与分母的质数和合数有关,(3)与分母的质因数有关。接着,再让小组的代表说出验证结果,在此举不是上,求得共识:跟分母的质因数有关。然后请全班同学观察: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含有哪几个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含有哪些质因数?它们不同之处在哪里?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所乐,从而得到不同的有效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关心个体差别,培养学生兴趣,这就更需要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爱数学,更爱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原型。因此,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中提炼出有趣的、有意义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如苏教版第一册教学 “4的分与合”,教师可以这样引入:“今天阿姨要带小弟弟到你家做客,妈妈买了4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你准备怎么分呢?”因为这是学生身边的事,于是各抒己见,有的说“我和弟弟每人两个”,也有的说“弟弟小,吃不了2个,我分给他1个,自己留3个”还有的说“弟弟是客人,我应该分给他3个,自己吃 1个”。学生从对现实生活中事例的分析便学会了“4的分和合”。这时老师再引导他们来分5、6、7,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必然高涨,会明白原来生活中这些事情就是数学。
又如,在学习“接近整 +整百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中有这样一题: 116–94=116–100+6。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 6难以理解,教师设计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景:小红要过生日,爸爸带了116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4元的玩具送给她。爸爸付了一张百元钞票(应把 116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6元(应加上 6元),所以多减去的6元应该加上。此例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把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习的过程生活化。
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的历程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教师可以创造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来观察、实验、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的感受才是深层次的。
如在教学“圆周长的计算”一课时,教师为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过程,感受知识发展过程。在教学圆周率时,教师做了这样的预设:课前布置学生用硬纸做出直径是 1厘米、 2厘米、 3厘米、 5厘米、 6厘米的圆,在圆上标明直径的大小,准备好尺子和一条20厘米的细绳。教学时,在认识了圆的周长之后,提问:“你能不能量 d=1厘米的圆的周长?”学生充分思考、观察、交流、讨论得出以下结论:①不能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长,因为圆周是一个曲线;②可以把圆面在直尺上滚一周,得出它的周长;③先用绳子在圆面上绕一周,再把绳子拉直就可量出周长。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量出各圆的周长,并分别算出每个圆的周长,以及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得出结果:①直径越大,周长越大;②周长与直径成倍数关系,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昀后教师归纳: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141 59……它就叫圆周率,是个无限循环小数,通常取近似值3.14。
学生经历了探索圆周长、圆周率知识的过程,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培养了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
三、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验证、尝试、推理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知识储备自主地再创造,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124 37
成有限小数”,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 4、5、25、100能化成有限小数,而 1 、4 、2 、37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呢?通过
7111590比较、分类、观察,发现这与分数的分子无关,而与分数的分母有关,让大家猜猜到底与分母的什么有关。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提出以下几点让学生验证:(1)与分母的奇数和偶数有关,(2)与分母的质数和合数有关,(3)与分母的质因数有关。接着,再让小组的代表说出验证结果,在此举不是上,求得共识:跟分母的质因数有关。然后请全班同学观察: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含有哪几个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含有哪些质因数?它们不同之处在哪里?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所乐,从而得到不同的有效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关心个体差别,培养学生兴趣,这就更需要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爱数学,更爱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