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教版七年级课文《夏天的旋律》节选于杨德祥散文诗代表作《二十四节气歌》。该诗作以田园牧歌的形式,歌咏江南大地的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其语言清新不乏热烈、拙俗不乏灵秀,摇曳多姿,满蕴情思。下面对其语言陌生化技法略作赏析。
陌生化是指打破感知的自动化、格式化,将语言规则变异,创建新奇的语言结构,造成感知难度,增加感知长度,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杨德祥的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言语结构的陌生化 在语词的选用、搭配,语句结构的减省,表述的角度选择等形式上进行创新,达到奇特的表达效果。
1.以心观物,以情赋物,以反常规的词语组合,使得情与物的浑然相融,虚与实相得益彰,实现了语言从再现到表现的飞跃。
“油菜籽和豌豆的长长荚儿,被圆圆的喜欢装满了。”
“圆圆的”本是油菜籽、豌豆灌浆饱满,长势旺盛;“喜欢”应是指农人耕作有获、笑逐颜开的喜爱之情。“圆圆的喜欢”,省去油菜籽、豌豆,嫁接入农人的感情,前者是物后者情,前者是实后者虚,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密度。
“挖马齿苋的小姑娘,收割着后羿射日的传说。”
大暑时节,热得酣畅淋漓,小姑娘收割着马齿苋,讲述着后羿射日的传说。前半句隐去了收割的宾语“马齿苋”,后半句隐去了谓语“讲述”,合二为一,收割传说,一实一虚,减省,新颖。
“追赶花期的放蜂人,用嗡嗡嘤嘤的吟唱,把六角形的梦填满了。”
“六角形”暗指蜂窝,群蜂穿梭花间,蜂窝贮满蜜粉;“梦”是放蜂人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的生活憧憬。形象的“六角形”与抽象的情思组合,激发读者想象、填充、创造。类似还有“龟裂的思绪”、“甜甜的诱惑”等。
2.善用拟喻,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表现出语言的动态美感。
如《小满》中,列举了十五种作物,诗人没有用呈现句,摒弃“是”“有”“在”字句,而是捕捉感觉,精选一组动词——充满装满盖满挤满占满挂满布满填满爬满溢满,或比喻或拟人,化静为动,赋予作物生命色彩的灵动,生机勃发,争相斗妍,意境广阔,诗情涌动,表现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日轮,容光焕发地行走在北回归线上。”
将太阳人格化,容光焕发神态,描绘出此时日处中天直射大地,夏至到来令人兴奋,一个无意义的自然现象,经拟人化细节描写,一切生动起来,一切充满情致。
“收和种这两把梭子,日夜编着《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
收种本是劳作现象的抽象概括,一旦比作梭子,就形象化了,引人联想到织布机上梭子有节律地来回游动,进而感受到收种时农人紧张的劳动场面。而“《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则是优美浪漫的,表现出劳动快乐,诗人对收种的“芒种”时节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抓住特征,长于隐略,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出语言的绘画美感。
“荷叶托着的那枚晶莹”,省去水珠,突出了晶莹之美。“太阳镜、太阳帽、太阳伞制造着阴天”,“大蒲扇和大芭蕉扇呼哧一扇,夜空里长满了星座和故事”,隐去了人的活动,突出表现重点,用语简炼,意象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情趣盎然。
4.化用诗文、民俗传说,令人回味,表现出语言的含蓄美感。
在《芒种》一节中,诗人不经意的一笔点出了两个与端午有关的民俗典故——“多角形的传说”、“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颇有趣味。
多角形是粽子的形状,可见可触摸;传说是抽象无形,无色无味,因有多角形的修饰,使得端午节有关屈原的故事更见韵味,似乎如粽子一般可见可尝可口,引人无限遐想回味,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白娘子的故事浪漫凄美,表达出古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美的歌颂,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雄黄酒本是祛病除毒杀虫的,故事中被代表封建制度势力的法海拿来教导许仙毒害他的心上人,以致白娘子惨遭折磨,许仙受到极度惊骇,美好爱情遭到摧残。然而真情是不会因一剂狠棒而变色的,白娘子不顾身孕,远赴千里采回仙草拯救许仙,最终夫妻消除隔阂。历经挫折,许仙更见得白娘子的一片痴情;历经雄黄酒的浸泡,纯美的爱情终于超越神鬼与人的界限,人鬼情更见光芒。
正如文中所言,“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活脱脱地游动着,愈发变得年轻、美貌了。”一个凄美的故事附着在一个亘古不变的倍受重视的传统佳节上,年年传诵,代代传诵,愈传愈美,愈美愈传,这也表现出今人对纯美爱情的追求,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清纯浪漫美丽的元素。
二是表述方式的陌生化 将叙述与意象群组合,铺排复沓,整散结合,既有散文舒放自如,又有诗歌的节律韵致。如《立夏》一节中:五组不相关联的意象,各自独立成景,蒙太奇式构建,以五个“不知”将其组合起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表现出夏天突如其来给人无比喜悦。
又如《小满》中,一连用十个“满”,连缀起十几个意象,形成庞大的意象群,一气呵出,锐不可挡,勾勒出江南大地万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生机景象。
虽然诗情的表达主要借助描述性意象群,寄情于景,亦有口语化叙述来直抒胸臆。质朴的生活化语言,难以抑制的情思,如金丝一样流畅地穿插在如珠玉的意象群之间,有整有散,有长有短,有张有弛,感情表现得愈发真挚,愈发淋漓尽致。
陌生化是指打破感知的自动化、格式化,将语言规则变异,创建新奇的语言结构,造成感知难度,增加感知长度,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杨德祥的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言语结构的陌生化 在语词的选用、搭配,语句结构的减省,表述的角度选择等形式上进行创新,达到奇特的表达效果。
1.以心观物,以情赋物,以反常规的词语组合,使得情与物的浑然相融,虚与实相得益彰,实现了语言从再现到表现的飞跃。
“油菜籽和豌豆的长长荚儿,被圆圆的喜欢装满了。”
“圆圆的”本是油菜籽、豌豆灌浆饱满,长势旺盛;“喜欢”应是指农人耕作有获、笑逐颜开的喜爱之情。“圆圆的喜欢”,省去油菜籽、豌豆,嫁接入农人的感情,前者是物后者情,前者是实后者虚,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密度。
“挖马齿苋的小姑娘,收割着后羿射日的传说。”
大暑时节,热得酣畅淋漓,小姑娘收割着马齿苋,讲述着后羿射日的传说。前半句隐去了收割的宾语“马齿苋”,后半句隐去了谓语“讲述”,合二为一,收割传说,一实一虚,减省,新颖。
“追赶花期的放蜂人,用嗡嗡嘤嘤的吟唱,把六角形的梦填满了。”
“六角形”暗指蜂窝,群蜂穿梭花间,蜂窝贮满蜜粉;“梦”是放蜂人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的生活憧憬。形象的“六角形”与抽象的情思组合,激发读者想象、填充、创造。类似还有“龟裂的思绪”、“甜甜的诱惑”等。
2.善用拟喻,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表现出语言的动态美感。
如《小满》中,列举了十五种作物,诗人没有用呈现句,摒弃“是”“有”“在”字句,而是捕捉感觉,精选一组动词——充满装满盖满挤满占满挂满布满填满爬满溢满,或比喻或拟人,化静为动,赋予作物生命色彩的灵动,生机勃发,争相斗妍,意境广阔,诗情涌动,表现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日轮,容光焕发地行走在北回归线上。”
将太阳人格化,容光焕发神态,描绘出此时日处中天直射大地,夏至到来令人兴奋,一个无意义的自然现象,经拟人化细节描写,一切生动起来,一切充满情致。
“收和种这两把梭子,日夜编着《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
收种本是劳作现象的抽象概括,一旦比作梭子,就形象化了,引人联想到织布机上梭子有节律地来回游动,进而感受到收种时农人紧张的劳动场面。而“《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则是优美浪漫的,表现出劳动快乐,诗人对收种的“芒种”时节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抓住特征,长于隐略,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出语言的绘画美感。
“荷叶托着的那枚晶莹”,省去水珠,突出了晶莹之美。“太阳镜、太阳帽、太阳伞制造着阴天”,“大蒲扇和大芭蕉扇呼哧一扇,夜空里长满了星座和故事”,隐去了人的活动,突出表现重点,用语简炼,意象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情趣盎然。
4.化用诗文、民俗传说,令人回味,表现出语言的含蓄美感。
在《芒种》一节中,诗人不经意的一笔点出了两个与端午有关的民俗典故——“多角形的传说”、“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颇有趣味。
多角形是粽子的形状,可见可触摸;传说是抽象无形,无色无味,因有多角形的修饰,使得端午节有关屈原的故事更见韵味,似乎如粽子一般可见可尝可口,引人无限遐想回味,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白娘子的故事浪漫凄美,表达出古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美的歌颂,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雄黄酒本是祛病除毒杀虫的,故事中被代表封建制度势力的法海拿来教导许仙毒害他的心上人,以致白娘子惨遭折磨,许仙受到极度惊骇,美好爱情遭到摧残。然而真情是不会因一剂狠棒而变色的,白娘子不顾身孕,远赴千里采回仙草拯救许仙,最终夫妻消除隔阂。历经挫折,许仙更见得白娘子的一片痴情;历经雄黄酒的浸泡,纯美的爱情终于超越神鬼与人的界限,人鬼情更见光芒。
正如文中所言,“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活脱脱地游动着,愈发变得年轻、美貌了。”一个凄美的故事附着在一个亘古不变的倍受重视的传统佳节上,年年传诵,代代传诵,愈传愈美,愈美愈传,这也表现出今人对纯美爱情的追求,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清纯浪漫美丽的元素。
二是表述方式的陌生化 将叙述与意象群组合,铺排复沓,整散结合,既有散文舒放自如,又有诗歌的节律韵致。如《立夏》一节中:五组不相关联的意象,各自独立成景,蒙太奇式构建,以五个“不知”将其组合起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表现出夏天突如其来给人无比喜悦。
又如《小满》中,一连用十个“满”,连缀起十几个意象,形成庞大的意象群,一气呵出,锐不可挡,勾勒出江南大地万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生机景象。
虽然诗情的表达主要借助描述性意象群,寄情于景,亦有口语化叙述来直抒胸臆。质朴的生活化语言,难以抑制的情思,如金丝一样流畅地穿插在如珠玉的意象群之间,有整有散,有长有短,有张有弛,感情表现得愈发真挚,愈发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