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德祥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82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教版七年级课文《夏天的旋律》节选于杨德祥散文诗代表作《二十四节气歌》。该诗作以田园牧歌的形式,歌咏江南大地的自然风物、人文景观。其语言清新不乏热烈、拙俗不乏灵秀,摇曳多姿,满蕴情思。下面对其语言陌生化技法略作赏析。
  陌生化是指打破感知的自动化、格式化,将语言规则变异,创建新奇的语言结构,造成感知难度,增加感知长度,从而传递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杨德祥的散文诗语言陌生化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言语结构的陌生化 在语词的选用、搭配,语句结构的减省,表述的角度选择等形式上进行创新,达到奇特的表达效果。
  1.以心观物,以情赋物,以反常规的词语组合,使得情与物的浑然相融,虚与实相得益彰,实现了语言从再现到表现的飞跃。
  “油菜籽和豌豆的长长荚儿,被圆圆的喜欢装满了。”
  “圆圆的”本是油菜籽、豌豆灌浆饱满,长势旺盛;“喜欢”应是指农人耕作有获、笑逐颜开的喜爱之情。“圆圆的喜欢”,省去油菜籽、豌豆,嫁接入农人的感情,前者是物后者情,前者是实后者虚,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密度。
  “挖马齿苋的小姑娘,收割着后羿射日的传说。”
  大暑时节,热得酣畅淋漓,小姑娘收割着马齿苋,讲述着后羿射日的传说。前半句隐去了收割的宾语“马齿苋”,后半句隐去了谓语“讲述”,合二为一,收割传说,一实一虚,减省,新颖。
  “追赶花期的放蜂人,用嗡嗡嘤嘤的吟唱,把六角形的梦填满了。”
  “六角形”暗指蜂窝,群蜂穿梭花间,蜂窝贮满蜜粉;“梦”是放蜂人对丰收的期盼,对美好的生活憧憬。形象的“六角形”与抽象的情思组合,激发读者想象、填充、创造。类似还有“龟裂的思绪”、“甜甜的诱惑”等。
  2.善用拟喻,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表现出语言的动态美感。
  如《小满》中,列举了十五种作物,诗人没有用呈现句,摒弃“是”“有”“在”字句,而是捕捉感觉,精选一组动词——充满装满盖满挤满占满挂满布满填满爬满溢满,或比喻或拟人,化静为动,赋予作物生命色彩的灵动,生机勃发,争相斗妍,意境广阔,诗情涌动,表现出生命的节奏和律动。
  “日轮,容光焕发地行走在北回归线上。”
  将太阳人格化,容光焕发神态,描绘出此时日处中天直射大地,夏至到来令人兴奋,一个无意义的自然现象,经拟人化细节描写,一切生动起来,一切充满情致。
  “收和种这两把梭子,日夜编着《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
  收种本是劳作现象的抽象概括,一旦比作梭子,就形象化了,引人联想到织布机上梭子有节律地来回游动,进而感受到收种时农人紧张的劳动场面。而“《田野又是青纱帐》的故事”,则是优美浪漫的,表现出劳动快乐,诗人对收种的“芒种”时节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3.抓住特征,长于隐略,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出语言的绘画美感。
  “荷叶托着的那枚晶莹”,省去水珠,突出了晶莹之美。“太阳镜、太阳帽、太阳伞制造着阴天”,“大蒲扇和大芭蕉扇呼哧一扇,夜空里长满了星座和故事”,隐去了人的活动,突出表现重点,用语简炼,意象鲜明,生动活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情趣盎然。
  4.化用诗文、民俗传说,令人回味,表现出语言的含蓄美感。
  在《芒种》一节中,诗人不经意的一笔点出了两个与端午有关的民俗典故——“多角形的传说”、“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颇有趣味。
  多角形是粽子的形状,可见可触摸;传说是抽象无形,无色无味,因有多角形的修饰,使得端午节有关屈原的故事更见韵味,似乎如粽子一般可见可尝可口,引人无限遐想回味,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
  白娘子的故事浪漫凄美,表达出古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美的歌颂,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雄黄酒本是祛病除毒杀虫的,故事中被代表封建制度势力的法海拿来教导许仙毒害他的心上人,以致白娘子惨遭折磨,许仙受到极度惊骇,美好爱情遭到摧残。然而真情是不会因一剂狠棒而变色的,白娘子不顾身孕,远赴千里采回仙草拯救许仙,最终夫妻消除隔阂。历经挫折,许仙更见得白娘子的一片痴情;历经雄黄酒的浸泡,纯美的爱情终于超越神鬼与人的界限,人鬼情更见光芒。
  正如文中所言,“被雄黄酒浸泡过的神话,活脱脱地游动着,愈发变得年轻、美貌了。”一个凄美的故事附着在一个亘古不变的倍受重视的传统佳节上,年年传诵,代代传诵,愈传愈美,愈美愈传,这也表现出今人对纯美爱情的追求,为芒种文化增添了一份清纯浪漫美丽的元素。
  二是表述方式的陌生化 将叙述与意象群组合,铺排复沓,整散结合,既有散文舒放自如,又有诗歌的节律韵致。如《立夏》一节中:五组不相关联的意象,各自独立成景,蒙太奇式构建,以五个“不知”将其组合起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表现出夏天突如其来给人无比喜悦。
  又如《小满》中,一连用十个“满”,连缀起十几个意象,形成庞大的意象群,一气呵出,锐不可挡,勾勒出江南大地万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生机景象。
  虽然诗情的表达主要借助描述性意象群,寄情于景,亦有口语化叙述来直抒胸臆。质朴的生活化语言,难以抑制的情思,如金丝一样流畅地穿插在如珠玉的意象群之间,有整有散,有长有短,有张有弛,感情表现得愈发真挚,愈发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背景描述】  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断中,作家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争强好胜的、富于心计的小嘎子和敦厚老实、以实力取胜的胖墩儿。怎样“取其一点”,凸显人物形象呢?经过不断思考,我决定把人物的动作描写作为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点”,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片断回放】  (捕捉战机,招法有趣)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画,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作为大明遗老,八大山人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奇怪的变形画来表现。例如他所画
2013年4月,我十分幸运地在“中语会2013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上执教《清塘荷韵》一课。专家评课时给了我许多鼓励,认为这节语文课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交流中探讨,动静结合、驾驭自如,课堂灵动而富有语文味。然而作为执教者本人,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本课的不足之处,也由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他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赞美了荷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平静地面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  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  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
一、创新从模仿起步?摇模仿可激发创新  一个作家在未成为“家”之前,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文学的继承和发展中,曾经有很多通过模仿创新写诗作文的典范。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
作文是语文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一次考试的作文题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命题、阅卷的一些经验,针对考场作文如何从表现主题角度脱颖而出谈一些浅显的认识与看法。  上学期高一语文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叫《别了,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学生补出的后半部分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与母校或者故乡的离别;  2.与某个关系密切的人物的离别;  3.与某个时代(例如童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篇《礼拜二午睡时刻》出现在《外国小说欣赏》中,让人眼睛一亮的同时,也给讲授者带来了挑战。外国小说的讲解很容易隐于沉闷,让学生觉得枯燥,这样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如何勾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分析细节、体会情感,这是个问题。  日本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名作《罗生门》给了我启示,影片由一个武士被强盗所杀之事入手,运用电影中特有的“闪回”手法,以法官审案的形式,让杀人的强盗、武士的
如何带领学生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如何带领学生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小说知识,这是我们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的一大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外国小说欣赏教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革新。  一、对比体验,在比较阅读中促思考  学生对文本的思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追述了自己未成年时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往事。文字朴实,情感真挚,实是写人作品的范例。教这一课时,我尝试着从写作的角度去解读课文,收效不错。  一、学先生搭框架,结构清晰、层次井然  《我的母亲》开头以童年往事引出“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主体部分通过几件事描绘出母亲的严厉、温和、刚气,结尾抒发“我”对母亲的感激、敬仰之情。这样的构造,思路明了,易于模仿。为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组成,其中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刻画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重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环境描写除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可以给小说带来生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小说的兴趣往往比其他文学体裁更高。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易于对各种各样的故事产生好奇心。然而,对于小说的教学来讲,教员所要教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