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审美趣味,铸造其完整的灵魂,建构其纯真美善的内心世界。现实中,高校语文课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生忽视其重要性,教师墨守成规,高校语文愈来愈成为大学阶段被边缘化的课程。对此,我们要转变陈旧观念,积极改革高校语文教学,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语文;心理健康;人文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学府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审美趣味,铸造其完整的灵魂,建构其纯真美善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高校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表达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它还是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渲染,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绝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认知,更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技能,更要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语文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课程,应得到各类高校的重视,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成为高校人文建设、构建学生健康心理的核心课程。
  一、高校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
  语言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得以摆脱蒙昧走向文明。语言是人类在主客观世界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是各门类科学相互联系的重要枢纽,更是构建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重要桥梁。因此,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其核心内容,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语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言行为应该反映出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应符合其社会道德角色。因此培养良好的语言修养势在必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相关知识与观念的获取,而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一定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文字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在高校语文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大量汉语文化书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提升了其文化品位与审美趣昧。当然,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着眼点绝不仅限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有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这同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语言是人类群体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同样是个体自我认知及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储存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的主要材料。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又决定了个人的成就。因此,必须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集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独特课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不再隔绝,学生得以通古融今、放眼世界,并进一步陶冶于高雅的文化氛围,体验深刻的人生实践。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材料,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凝结了作者们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结晶以及人生体验的厚度,它们同时闪耀着人生哲理与美好人性的光辉。如果这些作品能够逐渐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它将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成为推动其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巨大精神力量。从宏观来看,这种力量甚至能在整个大学校园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而获得生命的启迪,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最终树立高尚的人格。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语文教育并不能急于求成,灌输式教育或者仅限于某个时段的教育是无法实现其人文教育功能的。我们要注重语文教育的持续性与渐进性。只有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语文教育,才能实现对学生的人文滋养、人文积累,只有通过点滴式的心灵渗透,才能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的持久生效。与此同时,高校语文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宗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大学生在其年龄段所呈现出哪些心理及生理特点,要充分认识到不同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只有这样,高校语文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人文教育的目的,才能积极推动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高校语文课程人文性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语文不仅仅是指在高校中开展的关于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来看,高校语文教育包涵了语文课程在内的一系列文学素养培养课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高校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语文教育本应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在当今社会节奏持续加快的现实下,许多大学生戴着功利色彩的眼镜来看待教育,认为大学阶段对语文的学习与自己的专业及未来职业没有多大关系,没有看到语文素养对未来的实质性影响。不仅如此,在大学阶段,语文没有像外语那样设置等级考试,因此许多大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甚至花费在外语上的时间与精力要远远超过语文。高校语文愈来愈成为大学阶段被边缘化的课程。而当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的语言素养,甚至人文素養都令人担忧。许多学生畏惧在正式交际场合发言,要么说出的话缺乏内涵,要么干脆手足无措。在工作中写作能力不足,思维不具有发散性与创造性,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困难等,这些都可以归因于语文教育不足。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人在未来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个体价值的实现又是心理健康的高层次表现,可见高校语文教育的缺失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有非常大的影响。
  除了学生对课程的忽视之外,高校语文课程自身的缺陷也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课程定位不准确。近年来中国教育界笼罩着一种追求“实用性”的风气,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是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成为是否能直接为社会所用。而具体到语文课程,则是把语文教育目的简单地视为文学知识的讲授和应用型文体的写作训练,仅仅看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忽视了其更为重要的人文性。在这种趋势下,语文教育的人文意蕴及精神内涵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人格建设、品德教育、心理调试都无法实现。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许多高校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经费,另一方面却限制了高校学科设置,即一味的根据市场需要来决定学科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像语文这种与市场经济联系不甚密切的课程逐渐受到了排挤。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趋向于象征性地开一些语文课程,课时安排不稳定,在此影响下,许多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展开,只能进行浅显地讲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无法体现,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内心世界、精神层面产生触动了。再次是大学语文教学理念陈旧。现今许多高等院校所开设的大学语文,实质上仍然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走的仍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路子,课程讲授还是限于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进行分解式的讲解,重点在于对句子段落的分析,缺乏人文性的关怀。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够推陈出新,教学理念没有创新的话,高校语文课程的边缘化会愈来愈严重。   三、对于高校语文课程的反思与建议
  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专业知识过硬,还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而大学语文课程因其人文性的特征,成为了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它有着其他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各类高校应积极改变语文课程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现状,对其进行重新认识与重新定位,使其成为大学生心理建设、素质培养的核心课程。不仅如此,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各类学生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漠视态度,使其认识到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人文素养以及未来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重视语文,真正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语文课程还存在教材单一、教法陈旧的弊端,课堂讲授过程往往过于强调思想内容的教育意义,而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与魅力。说教式的讲授不仅无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美感,更是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语文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力求实现学生对语文进行欣赏和审美的高层次学习,最终实现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在教材选用方面,各类高校不必拘泥于现有教材的模式,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所在,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紧跟时代步伐的校本教材,真正把语文技能的训练与心理塑造、人格培养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高校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注意改变以往“一言堂”的讲授方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努力构建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从文本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文本,注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以及高尚人格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应该融入生活中,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四、结语
  高校语文课程因其人文性的独特性质,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育中,学生熏陶于高雅的文化氛围与优秀的历史文化之中,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滋养下,他们得以体验深刻的人生实践,最终实现完整人格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高级表现形式,因此,高校语文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为此,高校应改变以往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陈旧观念,明确其定位及教学目的,重视其人文教育的目标,最终实现大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小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J].广西广播電视大学学报,2003(01).
  [2]郭连锋.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调控艺术[J].河南教育,2007(09).
  [3]闫坤,段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04):118-122.
  [4]华玲.让语文教育晚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语文建设,2014(32).
  (收稿日期:2015-12-03)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教育科学规划项目(No.GH122064)承德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No.20090028)
  [作者简介]卢错锋(1979-)男,满族,河北省承德市人,基础心理学硕士,河北省承德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董雅洁(1980-)女,汉族,河北省承德市人,病理生理学硕士,河北省承德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者最大的困难之一,学习者常常写不出句子表达准确、内容结构丰富的文章,而且教师也没有充分重视英语写作课。因此,我们要寻找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而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进行英汉对比教学就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因为英汉对比教学可以将英汉之间的差异充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英汉之间的差异,进而规避掉汉语负迁移给英语写作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
摘要:修辞结构理论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描写的理论,着眼于通过语篇结构的分析,解释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本篇将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描述框架对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的语篇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思考伊索寓言的语篇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其寓意服务的。  关键词:修辞结构分析 《伊索寓言》 语篇结构 修辞结构  引言  “修辞结构理论”,简称“RST理论”,由美国学者曼和桑普森等首创于1983年,是一套关于自然语
最好的爱人一定能在时光里相守,在困苦中相牵,在老去中相望。原本平淡无奇的画面,因为有了那样一个人,顿时变得生动起来。虽然不会说很多话,但却是最坚强的后盾,让他义无反顾去做想做的事。  M=现代艺术 G=关仁康 H=黄莉娅  M:请问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步入美术之路?  G:学习绘画是从临摹贺友直先生的《山乡巨变》等连环画、画生产队社员开始的,我当过知青、县宣传队、防疫站美工,1977年恢复高考后
课外整本书阅读一直在实践层面被忽视,缺乏完整有效的指导实施过程,还常常割裂教读自读、课内课外的紧密联系。笔者在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追风筝的人》的阅读实践,扎实立足于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注重利用课内教读、自读、名著阅读中习得的阅读技能进行迁移运用,内外融合,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追风筝的人》一书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细腻曲折的情感历程,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这本书的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方面明确指出其课程性质,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语文课程理念:一是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指出语文教学肩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重任;二是强化了语文课程的审美功能,指出语文教学应促进人的智情意全面发展。因此,当前有专家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语文
摘要: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其理念观照下的阅读教学,强调立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强调在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探究文本的言语形式、理解文本的言语意图的基础上,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言语认知规律,创设言语情境,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引领孩子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尝试表达,以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进而层层推进儿童的言语生长。  关键词:语用 文本 言语生命  引言  伴随语文学科特质的澄明,语文“言”之本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从语言上加以引导,并从诗歌的修辞手法及所表达的意象等方面来分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多内容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难以灵活理解和运用。在笔者看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应该先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对作者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等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对这些有了清晰的了解,才能够把握作者在作诗时的内心所想,才能够准确体会到作者
摘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大多是永不认输的“硬汉”,体现了作者对硬汉精神的推崇。通过对《老人与海》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体会到西方文学中个人英雄主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桑提亚哥 硬汉 《老人与海》 文化内涵  引言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其作者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既会斗牛、拳击、打猎,又会滑
摘要: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艺术形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发现文学作品确实具备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在发挥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之余还应当重视其人文熏陶的功用,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政治教育功用。  关键词:文学作品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价值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对于
暮色四合時,你要取一盏灯  再次靠近自己  放下白日的奔突忙碌  你又一次,沿水边的阿狄丽娜  赴约山泉的叮咚流淌  截取一段水声,打开心境  像唐诗一样生活  种菊东篱。画梅西窗  由任小南风  轻拂着一些细碎的往事和幸福  行走的尘世,已越来越浊  你习惯用一页一页的诗文,安静内心  洗涤自己。在一片虚无和真实中  继续以诗歌骄傲  以诗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