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学习生涯中的起始阶段,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抑或是教师都应该对此有清晰的认知,并且将其重视起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认知培养也因这一阶段的特殊性而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认知培养,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朗读教学无疑是最为有效和最为基础的培养方法。朗读教学是一种灵活性很强,且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而它特有的互动性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朗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结合是众望所归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集中精力;加深记忆;直观感受;培养兴趣
朗读教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是说重中之重,必须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时刻注意的部分,但确实是不可或缺的那个部分。朗读教学的意义在于,它真正结合了汉字的书面结构与汉字本身的发音和韵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语感的形成也需要借助朗读教学的培养。学生如果缺乏语感,那么必然会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相应的缺乏一定的感悟,所以,教师要注重将朗读教学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
一、集中课堂精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学生对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但遗憾的是,在产生了兴趣的同时,他们又很难对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和精力的,这样的话,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就经常出现对学习内容产生倦怠和排斥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在这一方面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阅读这件事上,学生经常会因为文章的长度在接受程度之上,文章的难度在能力范围之外而对文章产生排斥和倦怠,所谓的精力分散和丧失。教师就应该采用朗读教学这一方式让学生集中在阅读这一件事上,而达到集中精力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朗读教学。这一篇文章用了很大的篇章对圆明园昔日的繁荣进行了描写和塑造。篇幅一旦过长,学生就会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倦怠,进而干扰自身对知识内容的吸纳和提取。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是很难分散精力的,因为一旦他的視觉、听觉以及自身的发声系统都被调动起来,他的精力也就集中起来了。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对课文产生疲倦,也就更容易对文章进行学习。
二、加深文章记忆
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比较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文,不管教师强调了多少遍,离开课堂,就不会对所学课文保有深刻的记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朗读式教学是很多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会采用的方法。尤其是一些需要背诵的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就会意识到词句之间的节奏以及词句的韵律,尤其是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下,学生就会在脑内对词句的连结形成一定程度的记忆。教师对课文进行朗读,调动学生的听觉,也会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深刻。
例如,在教授《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时候,学生会因为对文言文的把握程度不够,而对诗句的记忆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朗读式教学。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前,就对诗句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样在给学生提供朗读方式的借鉴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诗句中词句的韵律、节奏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外,教师的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系统,学生会对诗句的记忆更深刻。
三、直观感受主旨
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生通过对文章词句组合的了解来明确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或描述的人和事物,第二个层面,是学生在了解了事件与人物和事物情况的同时,对作者叙述事件的目的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更高意义上的理解。第一层面,学生相对比较容易把握,但对第二层面,很多学生都表示为难。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朗读式教学去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抓住作者所叙述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而一旦把握了这一点,离直观感受主旨就不远了,只要精读、细读,学生培养出一定的语感就更容易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例如,在进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特性,进而考虑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一篇文章最为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文章中出现的三个主人公都有大量的语言输出,且带有极为鲜明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要想对文章进行深刻理解,学生就必须学会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对语言进行沉浸式的理解。教师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感情,而且学生可以在对不同人物的对话中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这对直观感受主旨是最好的方式。
四、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他们这一阶段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会决定了他们以后一生的发展。针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本身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就丧失了一定的神秘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免有些陈词滥调,很容易影响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而通过朗读教学这种措施,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整个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够沉浸到整篇文章中,从而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父爱之舟》时,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面临的父亲这一形象,往往都是沉默寡言,这似乎也是中国传统式的父爱表达方式。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这篇课文,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相处方式,联系本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一些思考。教师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多么优美感人的作文,只是要求他们能够发现自身的思维,联系日常生活中自己与父亲的相处,并且结合本篇文章,就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做简单的总结。通过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训练,相信更能加强语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一直都是所有学习阶段中的基础,而小学语文的学习更是值得重视的。朗读式教学是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对其进行充分且有效的利用,就能够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无论是集中学生的精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是直观感受主旨,朗读式教学都可以做到。所以,朗读式教学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结合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祖琴.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08).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集中精力;加深记忆;直观感受;培养兴趣
朗读教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是说重中之重,必须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时刻注意的部分,但确实是不可或缺的那个部分。朗读教学的意义在于,它真正结合了汉字的书面结构与汉字本身的发音和韵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在学习阅读中语感的形成也需要借助朗读教学的培养。学生如果缺乏语感,那么必然会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相应的缺乏一定的感悟,所以,教师要注重将朗读教学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
一、集中课堂精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学生对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但遗憾的是,在产生了兴趣的同时,他们又很难对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和精力的,这样的话,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就经常出现对学习内容产生倦怠和排斥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在这一方面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阅读这件事上,学生经常会因为文章的长度在接受程度之上,文章的难度在能力范围之外而对文章产生排斥和倦怠,所谓的精力分散和丧失。教师就应该采用朗读教学这一方式让学生集中在阅读这一件事上,而达到集中精力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朗读教学。这一篇文章用了很大的篇章对圆明园昔日的繁荣进行了描写和塑造。篇幅一旦过长,学生就会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倦怠,进而干扰自身对知识内容的吸纳和提取。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是很难分散精力的,因为一旦他的視觉、听觉以及自身的发声系统都被调动起来,他的精力也就集中起来了。这样,学生就不容易对课文产生疲倦,也就更容易对文章进行学习。
二、加深文章记忆
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比较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文,不管教师强调了多少遍,离开课堂,就不会对所学课文保有深刻的记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朗读式教学是很多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会采用的方法。尤其是一些需要背诵的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就会意识到词句之间的节奏以及词句的韵律,尤其是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下,学生就会在脑内对词句的连结形成一定程度的记忆。教师对课文进行朗读,调动学生的听觉,也会使学生对文章的记忆更深刻。
例如,在教授《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时候,学生会因为对文言文的把握程度不够,而对诗句的记忆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朗读式教学。教师应该在授课之前,就对诗句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样在给学生提供朗读方式的借鉴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诗句中词句的韵律、节奏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外,教师的朗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系统,学生会对诗句的记忆更深刻。
三、直观感受主旨
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生通过对文章词句组合的了解来明确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或描述的人和事物,第二个层面,是学生在了解了事件与人物和事物情况的同时,对作者叙述事件的目的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更高意义上的理解。第一层面,学生相对比较容易把握,但对第二层面,很多学生都表示为难。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朗读式教学去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很容易抓住作者所叙述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而一旦把握了这一点,离直观感受主旨就不远了,只要精读、细读,学生培养出一定的语感就更容易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例如,在进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特性,进而考虑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一篇文章最为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文章中出现的三个主人公都有大量的语言输出,且带有极为鲜明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要想对文章进行深刻理解,学生就必须学会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对语言进行沉浸式的理解。教师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感情,而且学生可以在对不同人物的对话中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这对直观感受主旨是最好的方式。
四、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他们这一阶段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往往会决定了他们以后一生的发展。针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本身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就丧失了一定的神秘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免有些陈词滥调,很容易影响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而通过朗读教学这种措施,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整个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够沉浸到整篇文章中,从而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父爱之舟》时,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面临的父亲这一形象,往往都是沉默寡言,这似乎也是中国传统式的父爱表达方式。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先朗读这篇课文,并且能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相处方式,联系本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一些思考。教师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多么优美感人的作文,只是要求他们能够发现自身的思维,联系日常生活中自己与父亲的相处,并且结合本篇文章,就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做简单的总结。通过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训练,相信更能加强语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习一直都是所有学习阶段中的基础,而小学语文的学习更是值得重视的。朗读式教学是一个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要对其进行充分且有效的利用,就能够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无论是集中学生的精力,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是直观感受主旨,朗读式教学都可以做到。所以,朗读式教学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结合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祖琴.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的运用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08).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