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教学的开放,强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开展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诚然,语文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现代语文教学更是呼唤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拓展语文教学的时空,创设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开放环境,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由单一走向丰富,增加知识容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使教学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而有创。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现在的语文课堂,延伸拓展似乎成了语文课堂的一道“家常菜”,几乎每节阅读课教师都来一个拓展延伸。但我們也要看到,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思想,特别在一些公开课中,为了延伸而延伸,把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的一个招牌,担心如果哪一节课没有贴上这一标签,会被评课者判为不符合课改理念的陈旧课型。所以,一节课时间再紧、内容再多,必定安排一个延伸拓展。这导致许多延伸拓展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联系,缺少整合。
一位教师教学《苏州园林》时,只花19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而后就补充了有关苏州园林的近2000字的文字介绍和近20幅图片让学生阅读欣赏,对教材是如何用准确的文字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然后抛出“如果让你改建我们学校,你有什么好建议”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见解,一节课在一片热闹中结束……
一个教师教学《人琴俱亡》时,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拓展:你认为子期的死值得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结果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辩论课。
教《皇帝的新装》时,老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进行拓展:你喜欢骗子吗?老师的本意是想通过讨论这个问题来进一步明确皇帝及大臣的愚蠢,但很多学生回答说喜欢骗子,说骗子骗术高明、胆量过人……
教《晏子使楚》时,疏通文意之后,老师出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文,让学生自行阅读、疏通文意,说说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疏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文意就用了近10分钟,而且因为前面对《晏子使楚》的阅读理解不够,因此对后一个问题又不知如何作答。
教学弗兰西斯·培根写的《说美》一文,老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弄清大意后,便让学生进行选美:你认为班上哪位女同学(男同学)最美(最帅)?于是学生劲头十足,课堂热热闹闹。
……
从上面所列举的课例可以看出,这些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没有吃透文本就进行拓展;拓展脱离文本,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拓展时间、内容的比例安排不当;拓展没有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热闹等。
那么,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又该注意什么呢?
一、要在充分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就是要让孩子们快乐地读书,不应该受到过多的语文以外东西的影响。我们老师应该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习惯等。作为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拓展延伸,一定要有个“度”,切不可以喧宾夺主。我们认为,教学时间是恒数,一方面的过度,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课本依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应该说,目前使用的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充分品读课文。拓展延伸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目前,不少教师的拓展延伸还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有些课堂上,老师忽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与把握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任意拓展延伸。有位老师教学《背影》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父子情,就朗读一篇摘自《读者》的文章——《父爱如山》,让学生谈对文章感受,然后再说自己感受到的父爱。从这位老师拓展延伸的内容形式看,他的设计是不错的,但学生连课文都没吃透,这样拓展延伸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二、要注意把握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应以课本阅读为主,拓展延伸为辅。拓展延伸是促进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是课本阅读的深化和延伸。要更好地体现这一关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拓展延伸的问题不能设计得太难。若引用材料,所引用的材料应与课文内容难度大致相当,应以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读懂为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以后再次进行拓展延伸。
2.掌握好拓展延伸的量。
一节课中,不宜插入过多的拓展阅读材料。材料过多,学生来不及看、来不及思考,无法及时对所得信息进行处理,更谈不上理解运用。材料少而精,教学时重点就突出,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一节课应确定一个拓展延伸的点,或选择一到两段文字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即可。
3.掌握好拓展延伸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应占用过多时间。否则,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使课文阅读受到影响。拓展延伸所用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以免喧宾夺主。
4.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如果要进行拓展延伸,那么必须提高课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在学习课文时,对重点要精讲,其余的可少讲或不讲,这样才能省出时间来用于拓展延伸,这样才有可能将课文阅读与拓展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果是用课外材料进行拓展延伸,那么对拓展材料的阅读不能像对课文阅读那样细致,不用面面俱到,要采用泛读或跳读的方法,利用学生模糊解读的能力,对文中的字词不作过多的理解、分析,直接进入拓展训练的主题,这样就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收到明显的效果。对所提供的拓展延伸阅读材料,老师应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做一些注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应有几个根据拓展延伸的目标而设计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例如,在教《晏子使楚》时,老师与学生疏通文意、把握晏子性格后,利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进行拓展,以收到预期的目的。
三、要注意拓展延伸方式的多样化
拓展延伸既然经常走进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那么,它也应该有多种形式。否则,久而久之,不仅学生会厌烦,连教师也会流于形式,只为帖上“拓展延伸”的标签而进行拓展。因此,教师要进行拓展延伸,就必须精心设计,使拓展延伸方式多样化。
1.插入拓展延伸环节的时机多样化。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一般把拓展延伸放在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其实,拓展延伸既可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进行,也可以按照需要在课堂中间环节进行,甚至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进行。
2.解决拓展延伸问题的时机多样化。现在大多教师在提出拓展延伸的问题后,一般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以求一节课的完整性。拓展延伸既然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那么,我们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索;也可以把整节课用于课堂教学,在最后针对文本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解决拓展延伸问题的方式多样化。拓展延伸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个人独立解决;对要求学生在课外探究延伸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解决,这样既完成了拓展延伸的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要注意在拓展延伸过程中对学生作适当引导
拓展延伸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拓展延伸的问题的思考就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就可能出现一些价值取向不同的拓展结果。这时,教师不能只是大张旗鼓地肯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而在价值取向问题上不去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次课程改革所主张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延伸拓展,要求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师生的每一个活动之中,而不是刻意地去做样子。课堂主要精力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成功的延伸拓展应该是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的激情走向课外,即把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而不是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堂上。总之,重视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性教学,有助于教学的开放,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韦 雄)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现在的语文课堂,延伸拓展似乎成了语文课堂的一道“家常菜”,几乎每节阅读课教师都来一个拓展延伸。但我們也要看到,不少教师机械片面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延伸拓展的思想,特别在一些公开课中,为了延伸而延伸,把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的一个招牌,担心如果哪一节课没有贴上这一标签,会被评课者判为不符合课改理念的陈旧课型。所以,一节课时间再紧、内容再多,必定安排一个延伸拓展。这导致许多延伸拓展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联系,缺少整合。
一位教师教学《苏州园林》时,只花19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而后就补充了有关苏州园林的近2000字的文字介绍和近20幅图片让学生阅读欣赏,对教材是如何用准确的文字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然后抛出“如果让你改建我们学校,你有什么好建议”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见解,一节课在一片热闹中结束……
一个教师教学《人琴俱亡》时,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拓展:你认为子期的死值得吗?人应该怎样面对挫折?结果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辩论课。
教《皇帝的新装》时,老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进行拓展:你喜欢骗子吗?老师的本意是想通过讨论这个问题来进一步明确皇帝及大臣的愚蠢,但很多学生回答说喜欢骗子,说骗子骗术高明、胆量过人……
教《晏子使楚》时,疏通文意之后,老师出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文,让学生自行阅读、疏通文意,说说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疏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文意就用了近10分钟,而且因为前面对《晏子使楚》的阅读理解不够,因此对后一个问题又不知如何作答。
教学弗兰西斯·培根写的《说美》一文,老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弄清大意后,便让学生进行选美:你认为班上哪位女同学(男同学)最美(最帅)?于是学生劲头十足,课堂热热闹闹。
……
从上面所列举的课例可以看出,这些老师教学过程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没有吃透文本就进行拓展;拓展脱离文本,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拓展时间、内容的比例安排不当;拓展没有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热闹等。
那么,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又该注意什么呢?
一、要在充分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就是要让孩子们快乐地读书,不应该受到过多的语文以外东西的影响。我们老师应该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习惯等。作为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拓展延伸,一定要有个“度”,切不可以喧宾夺主。我们认为,教学时间是恒数,一方面的过度,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课本依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应该说,目前使用的教材选文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充分品读课文。拓展延伸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目前,不少教师的拓展延伸还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有些课堂上,老师忽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与把握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任意拓展延伸。有位老师教学《背影》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父子情,就朗读一篇摘自《读者》的文章——《父爱如山》,让学生谈对文章感受,然后再说自己感受到的父爱。从这位老师拓展延伸的内容形式看,他的设计是不错的,但学生连课文都没吃透,这样拓展延伸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二、要注意把握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教学应以课本阅读为主,拓展延伸为辅。拓展延伸是促进课堂阅读教学的一种手段,是课本阅读的深化和延伸。要更好地体现这一关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拓展延伸的问题不能设计得太难。若引用材料,所引用的材料应与课文内容难度大致相当,应以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读懂为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以后再次进行拓展延伸。
2.掌握好拓展延伸的量。
一节课中,不宜插入过多的拓展阅读材料。材料过多,学生来不及看、来不及思考,无法及时对所得信息进行处理,更谈不上理解运用。材料少而精,教学时重点就突出,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一节课应确定一个拓展延伸的点,或选择一到两段文字材料进行拓展延伸即可。
3.掌握好拓展延伸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应占用过多时间。否则,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使课文阅读受到影响。拓展延伸所用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以免喧宾夺主。
4.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如果要进行拓展延伸,那么必须提高课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在学习课文时,对重点要精讲,其余的可少讲或不讲,这样才能省出时间来用于拓展延伸,这样才有可能将课文阅读与拓展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果是用课外材料进行拓展延伸,那么对拓展材料的阅读不能像对课文阅读那样细致,不用面面俱到,要采用泛读或跳读的方法,利用学生模糊解读的能力,对文中的字词不作过多的理解、分析,直接进入拓展训练的主题,这样就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收到明显的效果。对所提供的拓展延伸阅读材料,老师应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做一些注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应有几个根据拓展延伸的目标而设计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例如,在教《晏子使楚》时,老师与学生疏通文意、把握晏子性格后,利用《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进行拓展,以收到预期的目的。
三、要注意拓展延伸方式的多样化
拓展延伸既然经常走进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那么,它也应该有多种形式。否则,久而久之,不仅学生会厌烦,连教师也会流于形式,只为帖上“拓展延伸”的标签而进行拓展。因此,教师要进行拓展延伸,就必须精心设计,使拓展延伸方式多样化。
1.插入拓展延伸环节的时机多样化。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一般把拓展延伸放在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其实,拓展延伸既可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进行,也可以按照需要在课堂中间环节进行,甚至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始进行。
2.解决拓展延伸问题的时机多样化。现在大多教师在提出拓展延伸的问题后,一般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以求一节课的完整性。拓展延伸既然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那么,我们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索;也可以把整节课用于课堂教学,在最后针对文本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解决拓展延伸问题的方式多样化。拓展延伸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个人独立解决;对要求学生在课外探究延伸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解决,这样既完成了拓展延伸的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要注意在拓展延伸过程中对学生作适当引导
拓展延伸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拓展延伸的问题的思考就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就可能出现一些价值取向不同的拓展结果。这时,教师不能只是大张旗鼓地肯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而在价值取向问题上不去对学生进行引导。
这次课程改革所主张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延伸拓展,要求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师生的每一个活动之中,而不是刻意地去做样子。课堂主要精力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成功的延伸拓展应该是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的激情走向课外,即把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而不是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堂上。总之,重视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性教学,有助于教学的开放,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