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县实行新课改已接近五年,通过五年的实验调查分析,数学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置更加生活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观察归纳能力增强,对数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尖锐的问题,如部分学生的计算、推理能力下降,传统的“双基”知识更加薄弱,因而导致了部分学生从不适应到不知学什么到不知为什么学到不知怎样学,最后到不会学、没劲学、厌学,从而在七年级就过早地两极分化.因此有的教师也感觉到:教不会——不会教;新教材难教;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等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降低、化解、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七年级更要重视初中与小学的衔接教育.
一、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由于七年级学生刚离开小学,对中学的一切都很陌生、好奇,加上小学与初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同,知识量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节奏不同,因此对初中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生活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期、过渡期.数学教师这时要加强引导,特别是课堂教学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稍不留神,就造成数学思维断层,不能全程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久而久之,成了学困生,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提醒、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通过提问、表扬、眼神等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探究、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看明白、听明白、想明白”,倡导学生“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辨一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合理制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由于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就不相同,有的接受快,一点就明白,有的接受慢,讲几遍才弄懂.因此过于容易的学习目标不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学习动机,而太难的问题,容易使学生畏惧、气馁.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为缩小两极分化作了铺垫,同时也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标准: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对于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要分别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对于尖子生,要注意“吃不饱”的现象,除了完成课本的习题外,还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给他们,从思想上教育他们不骄不躁,主动地帮助中等生、学困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于学困生,教师要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保护学困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到底为什么错?错在哪里?以后应怎样思考这些问题?逐步让学困生学会数学思维,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感,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增强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困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素养,是做好衔接教育的关键
通过五年来的课改实验,相当数量的数学老师已逐步地掌握新教材的教法.而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素养对于七年级新
生尤为最重.“深受学生尊敬,学生乐于听其课”的成功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技术,更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因此七年级新生第一节师生“见面课”尤为重要,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讲一些中学学习方法、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验活动,虚心倾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数学教师平时要不断地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避免简单处理和操之过急;要经常深入学生,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排解学生的不满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使每位学生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教师要做到以情优教,以德促学,凭自身素质与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衔接教学得到良性循环.
总之,初中与小学的衔接教师是每年都要遇到的,因此数学教师要引起重视,而且要早重视、早加强,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新课改的今天,数学教师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方法、手段,重视初中与小学教学的衔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全面达成新课改数学的教学理念.
(责任编辑 金 铃)
一、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由于七年级学生刚离开小学,对中学的一切都很陌生、好奇,加上小学与初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同,知识量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节奏不同,因此对初中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生活有一个心理上的适应期、过渡期.数学教师这时要加强引导,特别是课堂教学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稍不留神,就造成数学思维断层,不能全程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久而久之,成了学困生,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提醒、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通过提问、表扬、眼神等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探究、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看明白、听明白、想明白”,倡导学生“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辨一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二、合理制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由于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就不相同,有的接受快,一点就明白,有的接受慢,讲几遍才弄懂.因此过于容易的学习目标不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学习动机,而太难的问题,容易使学生畏惧、气馁.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逐步树立起自信心,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为缩小两极分化作了铺垫,同时也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标准: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对于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要分别加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对于尖子生,要注意“吃不饱”的现象,除了完成课本的习题外,还要布置一定量的作业给他们,从思想上教育他们不骄不躁,主动地帮助中等生、学困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于学困生,教师要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保护学困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到底为什么错?错在哪里?以后应怎样思考这些问题?逐步让学困生学会数学思维,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感,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增强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困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素养,是做好衔接教育的关键
通过五年来的课改实验,相当数量的数学老师已逐步地掌握新教材的教法.而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素养对于七年级新
生尤为最重.“深受学生尊敬,学生乐于听其课”的成功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教学技术,更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因此七年级新生第一节师生“见面课”尤为重要,教师要注意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讲一些中学学习方法、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验活动,虚心倾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数学教师平时要不断地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避免简单处理和操之过急;要经常深入学生,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排解学生的不满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使每位学生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教师要做到以情优教,以德促学,凭自身素质与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衔接教学得到良性循环.
总之,初中与小学的衔接教师是每年都要遇到的,因此数学教师要引起重视,而且要早重视、早加强,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在新课改的今天,数学教师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方法、手段,重视初中与小学教学的衔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全面达成新课改数学的教学理念.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