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乃清末著名改革思想家邵作舟(1851-1898)致同乡胡传(1841-1895)之信札。书于光绪十八年(1892)十二月,实为封回信,胡传时奉调至台湾,巡视全台营务。信中所论除老友相问平安之外,莫非讨论台湾海防之事。其中,邵作舟以居北洋幕多年之甘苦心得,对台湾之海防提出观点,立足现实考量,务实处却与身处台湾感受战事之胡传之愿望并不完全相合,然其二人救国之心则。
《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共十一帧,曾由胡传之子胡适珍藏。耿云志先生曾就此札作《读邵作舟(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一文,就其内容加以分析,收入《耿云志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版)中。此札现藏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邵作舟,字班卿。安徽绩溪人。曾作《邵氏危言》,为近代三大“危言”之一。又作《公理凡》,述其哲学思想,力求打通中西。熊月之先生评曰:“《公理凡》是邵作舟未刊书稿,内容独特,风格卓异,堪称晚清思想史上之空谷幽兰,具有特别的学术价值。”(《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显然邵作舟并非以书名世,然此札书法殊可解读。
此札书写在淡黄色宣信笺之上,极为雅致。色宣中嵌“富且贵”三字,以寄托愿望。三字以双钩形式呈现,上下排列,仿佛一枚印章,其边亦以双钩为线,故三字虽大,但并不觉重,反而装饰味甚浓。信笺左中侧所印篆书中有“白攽”二字,“白攽”系宋时产于虔州(今赣州)之丝织品,用于进贡,极为珍贵。信笺左下印篆字“邵”,笔画中粗而头尾尖细,类于科斗篆,极古。以此看,此笺实为邵作舟专门定制,寄托情志,而产地可能在赣州。
此札用笔峻拔刚健,笔法娴熟。邵作舟与同乡老友隔海遥寄思、情,所谓思来不可遏,情动不可止。故其用笔起落自然,行笔缓疾交错,皆依情思之变。其用健毫,笔锋侧行,故能迅捷以取妍劲。其起笔多空中摇落,杀锋入纸,取方劲之意,搭接处亦用折多于用转,故殊得挺拔之势。色宣性偏熟,健毫入纸,行笔走疾,故益显果决劲利,别有劲健之势。此札行草相杂,承晋宋以来传统,出锋映带,以耀其精神,显其流丽,强其连贯,故能通篇精神专一。又其笔画粗细对比,变化随性,多与用笔之起承转合相应,殊得元明赵董书札迅捷流丽之趣。想邵作舟供职北洋幕,心系家国,多思革新,尤其智哲之思,融中西于一体,迥出时流之上。而此札用笔之峻拔与变化,非契合于其思变之本而极富文人之气息欤!
此札结体承赵孟頫方正一路,字形时出扁方之势,而亦常以长方破之,姿取侧势,亦多俯仰,以求生动。而开阖之变,自始至终,或横向疏阔,或中宫紧密,交替用之,尽显宽窄之变。又重照应,上下相承,左右借让,或左小右大,或上松而下紧,皆依字势之不同,极尽变化。此札行草,笔画省简,多有变化之趣,故其结构能尽大小、疏密、开阖、照应、变化之秘,而出之自然。
此札章法亦流贯生动,变化自然。因信笺高宽悬殊,故全幅纵向贯气,疏密有致。每行如引中线,字字依其排布,上下大小有别,情态俯仰尽势,又映带牵连,承上启下,仿若珍珠之串。全篇疏密变化,字距小而行距略大,字与字之间或分而独立,疏朗舒徐;或引带承接,字势紧密;更兼数字草写,行笔劲速,激越多情。而疾徐之间,节奏之变,如乐音之起伏,抒情感之跌宕。而其言不尽意处,又随手于两行之间填补小字,曲折安排,占尽空间,密不透风,而又能避让有度。此亦手札之便,信手书来,不假思索,不思妍拙,得之自然。故此札可谓书与情融、情以书表、情深调合也。
乙未岁末于耕之堂
《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共十一帧,曾由胡传之子胡适珍藏。耿云志先生曾就此札作《读邵作舟(与胡传论台湾海防书)》一文,就其内容加以分析,收入《耿云志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版)中。此札现藏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邵作舟,字班卿。安徽绩溪人。曾作《邵氏危言》,为近代三大“危言”之一。又作《公理凡》,述其哲学思想,力求打通中西。熊月之先生评曰:“《公理凡》是邵作舟未刊书稿,内容独特,风格卓异,堪称晚清思想史上之空谷幽兰,具有特别的学术价值。”(《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显然邵作舟并非以书名世,然此札书法殊可解读。
此札书写在淡黄色宣信笺之上,极为雅致。色宣中嵌“富且贵”三字,以寄托愿望。三字以双钩形式呈现,上下排列,仿佛一枚印章,其边亦以双钩为线,故三字虽大,但并不觉重,反而装饰味甚浓。信笺左中侧所印篆书中有“白攽”二字,“白攽”系宋时产于虔州(今赣州)之丝织品,用于进贡,极为珍贵。信笺左下印篆字“邵”,笔画中粗而头尾尖细,类于科斗篆,极古。以此看,此笺实为邵作舟专门定制,寄托情志,而产地可能在赣州。
此札用笔峻拔刚健,笔法娴熟。邵作舟与同乡老友隔海遥寄思、情,所谓思来不可遏,情动不可止。故其用笔起落自然,行笔缓疾交错,皆依情思之变。其用健毫,笔锋侧行,故能迅捷以取妍劲。其起笔多空中摇落,杀锋入纸,取方劲之意,搭接处亦用折多于用转,故殊得挺拔之势。色宣性偏熟,健毫入纸,行笔走疾,故益显果决劲利,别有劲健之势。此札行草相杂,承晋宋以来传统,出锋映带,以耀其精神,显其流丽,强其连贯,故能通篇精神专一。又其笔画粗细对比,变化随性,多与用笔之起承转合相应,殊得元明赵董书札迅捷流丽之趣。想邵作舟供职北洋幕,心系家国,多思革新,尤其智哲之思,融中西于一体,迥出时流之上。而此札用笔之峻拔与变化,非契合于其思变之本而极富文人之气息欤!
此札结体承赵孟頫方正一路,字形时出扁方之势,而亦常以长方破之,姿取侧势,亦多俯仰,以求生动。而开阖之变,自始至终,或横向疏阔,或中宫紧密,交替用之,尽显宽窄之变。又重照应,上下相承,左右借让,或左小右大,或上松而下紧,皆依字势之不同,极尽变化。此札行草,笔画省简,多有变化之趣,故其结构能尽大小、疏密、开阖、照应、变化之秘,而出之自然。
此札章法亦流贯生动,变化自然。因信笺高宽悬殊,故全幅纵向贯气,疏密有致。每行如引中线,字字依其排布,上下大小有别,情态俯仰尽势,又映带牵连,承上启下,仿若珍珠之串。全篇疏密变化,字距小而行距略大,字与字之间或分而独立,疏朗舒徐;或引带承接,字势紧密;更兼数字草写,行笔劲速,激越多情。而疾徐之间,节奏之变,如乐音之起伏,抒情感之跌宕。而其言不尽意处,又随手于两行之间填补小字,曲折安排,占尽空间,密不透风,而又能避让有度。此亦手札之便,信手书来,不假思索,不思妍拙,得之自然。故此札可谓书与情融、情以书表、情深调合也。
乙未岁末于耕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