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byc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往往在一问之后依据学生的发言再次提问,直到学生形成正确的解答为止,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追问可以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片段一】(“认识厘米”的教学片段)
  师:观察尺子图,从0到5应该是几厘米?
  生:应该是5厘米,因为0到1是1厘米,0到2是2厘米,所以0到5是5厘米。
  师:说得好,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应该是6厘米,因为除了1、2、3、4、5外,0也是一个数,所以是6厘米。
  师:到底应该是几厘米呢?
  生争论不一。
  师:大家都在关注数字,看是几厘米关键看什么呢?
  此时,许多学生突然间明白,看几厘米,关键应该看有几个1厘米。
  【赏析】一个追问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学生回答时出现的问题,对症出击。正是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灵活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补充。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德武老师在充分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维的盲点后,及时介入,“大家都在关注数字,看是几厘米关键看什么呢?”他这个对症出击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关键点进行思考,为学生掌握认识尺子图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片段二】(“8的组成”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帮老师想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在两个盆子里各撒了一把米,有8只小鸡跑过来吃,每只盆子边会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生:每只盆子边会有4只小鸡。
  师:一定吗?
  生:不一定,还有可能一边3只,一边5只。
  师:还有什么可能?
  生答略……
  师:一共会有多少种可能呢?怎样想就会更清楚,不会遗漏呢?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夏青峰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一共会有多少种可能呢?怎样想就会更清楚,不会遗漏呢?”这种趁热打铁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使学生主动持续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8的组成,还有效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增进了思维的深度。机智的教师在设问的过程中常常会“顺势一击”,在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之时,抓住一点,轻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课堂教学有效。
  【片段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片段 )
  师:乒乓球比赛时决定谁先发球,裁判都会用什么方法?
  生1:可以抛硬币,让运动员猜反正面 。
  生2:裁判把球握在手里,让运动员猜在左手或右手。
  ……
  师:让运动员猜在左手或右手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因为球要么在左手,要么在右手,猜对猜错的可能性一样,都是。
  生:不公平,如果一人先猜,假如猜在左手就猜对了,我也想这样猜,已经被他猜过了,那我多倒霉,所以不公平。
  生:也有道理。
  师:哎呀,按照你的想法看来是有点不公平,可是先猜的就一定能猜对吗?如果猜错了,后者不是捡到便宜了吗?
  ……
  【赏析】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说出“不公平……”时,潘小明老师不慌不忙,因为他对学生未从整体上来考虑这件事已经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这种想法时,教师又追问道:“先猜的一定能猜对吗?如果猜错了,后者不是捡到了便宜吗?”这一追问,给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又一个角度,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先猜的可能猜对,但也可能猜错,当先猜的猜对的时候,先发球。反之,后者获得发球权。从整体上来考虑两个人获得发球权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因此,整体上考虑是公平的。
  从上面的几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有效的追问,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由此我们也发现,教师的追问是一种机智,更是一门艺术。(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有幸聆聽了著名特级教师张敬义先生执教的《明天,我们毕业》一课,张老师针对教材特点,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和学生一起尽情地感受、动情地朗读、深情地回味,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  【片段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即将毕业之际,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着记忆中的小学生活,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而优美。每次读这篇课文,总能勾起我深深的回忆。因为,我从小学到
期刊
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放”与“收”,指的就是教学策略问题。所谓“放”,说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开眼睛去看,放开手脚去做,放开头脑去想,放开嘴巴去说。所谓“收”,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目标开展学习活动,并进行课堂调控,保证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知识建构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如何实现‘学’与‘导’和谐统一”课题研究中的两个课例实践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设问尤其重要。要让我们的设问有效,课前,教师要把握课标、深入研读教材、了解学情;课中,教师的设问要注意提纲挈领、追根究底,只有这样,设问才有效,才能让课堂擦出智慧的火花。以下以《触摸春天》教学为例阐述如何有效设问。  [片段一] 提
期刊
【片段一】  (读课题后质疑,生自由读文)  师:读完以后,对于刚才我们读课题时提出的那些好奇的问题,你们有话要说吗?  生:无话可说。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感觉在不知道课文内容的时候只会瞎编,才会出那些问题。  师:你无话可说,真的无话可说?有没有有话可说的小朋友呢?(一生举手)在别人无话可说的时候,有话要说的小朋友是了不起的。  生:原来是作者把太阳比作了番茄,所以课题才叫《番茄太阳
期刊
【片段】  师:(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看看这股清泉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生:石缝  师:对!瞧(指着插图),“石缝”就是——  生:石头的缝隙。  师(出示卡片):读这个字要注意什么?  生:“缝”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师:那请你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这个字。(生带读)  师:小老师带得真好!小朋友们,“石头的缝隙”叫——  生:石缝。  师:(指门缝)那你们看,这“门的缝隙”
期刊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语文味不浓,失落了语文本体,其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学偏向教学形式的模仿,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阅读,无法深入文本体会意蕴,感受语言的魅力,也就没有了语文味。薛老师的教学就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在脑海中实现由意到象的自主建构,让我们分享到了他智慧的教学艺术。  【片段一】比较阅读”,获得“点面结合”的写作智慧  师:课文主要
期刊
【片段一】兰芝的自尊——用抽象分析和具体补白来认识  师:有人说,新妇严妆,打扮得漂漂亮亮,是为了让焦母回心转意。你同意吗?为什么?请诵读“鸡鸣外欲曙”一段后回答。(生读)  生:我不同意。刘兰芝打扮得漂亮,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最爱的人焦仲卿看,让他看到自己的美丽。  师:是啊,女为悦己者容嘛。你的话让我想起了张晓风的一段话:“爱一个人就不免希望自己更美丽,希望自己被记得,希望自己的容颜体貌在极盛时于
期刊
每每在一些活动场合遇到一些青年老师,与他们交流,他们纷纷向我抱怨:“批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课,搞不完的活动,完全没有个人思考的空间。”更有甚者问我:“您哪来这么多时间写文章,做学问?”  其实,一天二十四小时,谁又不是呢?  教育本就是一项极琐碎的工作。因为琐碎,因此需要整理。然而,整理的方式多种多样。  写随笔,存心得,记感悟,都是一种整理的方式。这些年,我也在寻找着最合宜和有效的思考方式。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的难点是抽象出单位“1”。对单位“1”的认识是
期刊
“国王不住紫禁城,一步一格缓缓行,六军之中最尊贵,一旦杀王定输赢。”2010年5月,南昌市青桥学校的操场上,棋盘密布,人山人海。一支由200名学生组成的象棋队伍在齐声唱诵国际象棋的行棋规则后,互相致礼,在棋盘上开始了一场国际象棋的“拼杀”。原来,这是该校一年一度的棋类特色运动会正拉开序幕。  南昌市青桥学校有着悠久的棋类教育历史。早在2002年10月,学校就被授予“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