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往往在一问之后依据学生的发言再次提问,直到学生形成正确的解答为止,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追问可以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片段一】(“认识厘米”的教学片段)
师:观察尺子图,从0到5应该是几厘米?
生:应该是5厘米,因为0到1是1厘米,0到2是2厘米,所以0到5是5厘米。
师:说得好,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应该是6厘米,因为除了1、2、3、4、5外,0也是一个数,所以是6厘米。
师:到底应该是几厘米呢?
生争论不一。
师:大家都在关注数字,看是几厘米关键看什么呢?
此时,许多学生突然间明白,看几厘米,关键应该看有几个1厘米。
【赏析】一个追问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学生回答时出现的问题,对症出击。正是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灵活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补充。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德武老师在充分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维的盲点后,及时介入,“大家都在关注数字,看是几厘米关键看什么呢?”他这个对症出击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关键点进行思考,为学生掌握认识尺子图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片段二】(“8的组成”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帮老师想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在两个盆子里各撒了一把米,有8只小鸡跑过来吃,每只盆子边会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生:每只盆子边会有4只小鸡。
师:一定吗?
生:不一定,还有可能一边3只,一边5只。
师:还有什么可能?
生答略……
师:一共会有多少种可能呢?怎样想就会更清楚,不会遗漏呢?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夏青峰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一共会有多少种可能呢?怎样想就会更清楚,不会遗漏呢?”这种趁热打铁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使学生主动持续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8的组成,还有效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增进了思维的深度。机智的教师在设问的过程中常常会“顺势一击”,在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之时,抓住一点,轻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课堂教学有效。
【片段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片段 )
师:乒乓球比赛时决定谁先发球,裁判都会用什么方法?
生1:可以抛硬币,让运动员猜反正面 。
生2:裁判把球握在手里,让运动员猜在左手或右手。
……
师:让运动员猜在左手或右手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因为球要么在左手,要么在右手,猜对猜错的可能性一样,都是。
生:不公平,如果一人先猜,假如猜在左手就猜对了,我也想这样猜,已经被他猜过了,那我多倒霉,所以不公平。
生:也有道理。
师:哎呀,按照你的想法看来是有点不公平,可是先猜的就一定能猜对吗?如果猜错了,后者不是捡到便宜了吗?
……
【赏析】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说出“不公平……”时,潘小明老师不慌不忙,因为他对学生未从整体上来考虑这件事已经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这种想法时,教师又追问道:“先猜的一定能猜对吗?如果猜错了,后者不是捡到了便宜吗?”这一追问,给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又一个角度,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先猜的可能猜对,但也可能猜错,当先猜的猜对的时候,先发球。反之,后者获得发球权。从整体上来考虑两个人获得发球权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因此,整体上考虑是公平的。
从上面的几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有效的追问,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由此我们也发现,教师的追问是一种机智,更是一门艺术。(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片段一】(“认识厘米”的教学片段)
师:观察尺子图,从0到5应该是几厘米?
生:应该是5厘米,因为0到1是1厘米,0到2是2厘米,所以0到5是5厘米。
师:说得好,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应该是6厘米,因为除了1、2、3、4、5外,0也是一个数,所以是6厘米。
师:到底应该是几厘米呢?
生争论不一。
师:大家都在关注数字,看是几厘米关键看什么呢?
此时,许多学生突然间明白,看几厘米,关键应该看有几个1厘米。
【赏析】一个追问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学生回答时出现的问题,对症出击。正是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灵活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补充。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德武老师在充分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维的盲点后,及时介入,“大家都在关注数字,看是几厘米关键看什么呢?”他这个对症出击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关键点进行思考,为学生掌握认识尺子图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片段二】(“8的组成”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帮老师想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在两个盆子里各撒了一把米,有8只小鸡跑过来吃,每只盆子边会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生:每只盆子边会有4只小鸡。
师:一定吗?
生:不一定,还有可能一边3只,一边5只。
师:还有什么可能?
生答略……
师:一共会有多少种可能呢?怎样想就会更清楚,不会遗漏呢?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夏青峰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一共会有多少种可能呢?怎样想就会更清楚,不会遗漏呢?”这种趁热打铁的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使学生主动持续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8的组成,还有效地渗透了有序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增进了思维的深度。机智的教师在设问的过程中常常会“顺势一击”,在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之时,抓住一点,轻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课堂教学有效。
【片段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片段 )
师:乒乓球比赛时决定谁先发球,裁判都会用什么方法?
生1:可以抛硬币,让运动员猜反正面 。
生2:裁判把球握在手里,让运动员猜在左手或右手。
……
师:让运动员猜在左手或右手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因为球要么在左手,要么在右手,猜对猜错的可能性一样,都是。
生:不公平,如果一人先猜,假如猜在左手就猜对了,我也想这样猜,已经被他猜过了,那我多倒霉,所以不公平。
生:也有道理。
师:哎呀,按照你的想法看来是有点不公平,可是先猜的就一定能猜对吗?如果猜错了,后者不是捡到便宜了吗?
……
【赏析】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说出“不公平……”时,潘小明老师不慌不忙,因为他对学生未从整体上来考虑这件事已经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这种想法时,教师又追问道:“先猜的一定能猜对吗?如果猜错了,后者不是捡到了便宜吗?”这一追问,给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又一个角度,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先猜的可能猜对,但也可能猜错,当先猜的猜对的时候,先发球。反之,后者获得发球权。从整体上来考虑两个人获得发球权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因此,整体上考虑是公平的。
从上面的几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有效的追问,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由此我们也发现,教师的追问是一种机智,更是一门艺术。(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三堡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