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十分重要,开展语文教学的有效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渠道。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
一、切实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把课前预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好课前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
在教学中会经常碰见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是凝神思考,也不是默默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而是快速的翻开教辅用书。
教师不能直接指出学生的答案来源于教辅书,这样会让学生很没“面子”,从而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要这么分”、“你觉得感慨的段意准确么”等,许多学生便语无伦次了,但教师要及时示意其坐下。接着询问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勤于思考的学生会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即使没有前面学生那么“精确”,都要用赞赏的眼光、轻微的拍拍肩膀等友好的动作加以鼓励。
二、努力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把课堂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交流碰撞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个体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关爱智慧的牵引和评价,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实践自我的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营造和谐课堂,教师要注重评价语言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作业表现、听课状态等作出的评价语,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非常看重教师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语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克服评价语言的以下误区。语言单一,缺少变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了都觉得腻烦。语言空泛、缺乏针对性。有的教师评价学生总是说:“答得对!”或是“你的课文读得真好!”等。语言生硬,缺乏真感情。有些教师总是板着脸,一脸严肃的样子,或是埋头看教案,一边说着赞赏的话,一边关注下一个教学环节,缺乏真感情。
三、注重构建由课内向课外辐射的策略,把复习与知识检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常见的复习方法是做作业,这是一种功能性的、习惯性的、总体的看法。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首先要选择高质量的练习题,作业还要有多样化的要求,此外还要有层次性和区分度。
知识检测一般采取考试这种方式,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起点,特别是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小学教育的选拔、甄别功能逐渐淡化。但受家庭教育、学期教育、智力水平等影响,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时候,也要分类评价的方法。
方法一:量表法,即对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采取坐标的方式排序,纵横坐标结合定点,连接成线,评价学生的进展情况。
方法二:增量法,也就是附加题的方法,供成績较好或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解答,采取“基础分+附加分”的计分法,如98分+8分,附加题要注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和创新精神。
方法三:AB卷法,设置二套试卷,供学生选做,一套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检测,一套侧重于延伸阅读和创新思维的检测,学生可在考试时选做一套。
以上方法都是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这个原因,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标尺去衡量,务必会导致优秀的学生认为考试难度不大,粗心大意,漠视考试;基础差的学生认为考试难度太大,无从下手,恐惧考试。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大举措。在广阔的天地里,学生能够得到语文训练和运用的机会是无可比拟的。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学科充满“实践”和“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吴立岗主编 中央电大出版社 2004年版
2、《有效上课》周健 熊生贵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版
3、《关注学生个性 合理安排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12期)
4、《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张行 王铁军主编 1997年版
一、切实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把课前预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好课前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
在教学中会经常碰见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是凝神思考,也不是默默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而是快速的翻开教辅用书。
教师不能直接指出学生的答案来源于教辅书,这样会让学生很没“面子”,从而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要这么分”、“你觉得感慨的段意准确么”等,许多学生便语无伦次了,但教师要及时示意其坐下。接着询问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勤于思考的学生会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即使没有前面学生那么“精确”,都要用赞赏的眼光、轻微的拍拍肩膀等友好的动作加以鼓励。
二、努力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把课堂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交流碰撞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个体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关爱智慧的牵引和评价,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实践自我的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营造和谐课堂,教师要注重评价语言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作业表现、听课状态等作出的评价语,独立意识尚未形成的小学生非常看重教师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语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克服评价语言的以下误区。语言单一,缺少变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了都觉得腻烦。语言空泛、缺乏针对性。有的教师评价学生总是说:“答得对!”或是“你的课文读得真好!”等。语言生硬,缺乏真感情。有些教师总是板着脸,一脸严肃的样子,或是埋头看教案,一边说着赞赏的话,一边关注下一个教学环节,缺乏真感情。
三、注重构建由课内向课外辐射的策略,把复习与知识检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常见的复习方法是做作业,这是一种功能性的、习惯性的、总体的看法。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首先要选择高质量的练习题,作业还要有多样化的要求,此外还要有层次性和区分度。
知识检测一般采取考试这种方式,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起点,特别是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小学教育的选拔、甄别功能逐渐淡化。但受家庭教育、学期教育、智力水平等影响,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时候,也要分类评价的方法。
方法一:量表法,即对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采取坐标的方式排序,纵横坐标结合定点,连接成线,评价学生的进展情况。
方法二:增量法,也就是附加题的方法,供成績较好或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解答,采取“基础分+附加分”的计分法,如98分+8分,附加题要注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和创新精神。
方法三:AB卷法,设置二套试卷,供学生选做,一套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检测,一套侧重于延伸阅读和创新思维的检测,学生可在考试时选做一套。
以上方法都是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这个原因,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采用同一标准、同一标尺去衡量,务必会导致优秀的学生认为考试难度不大,粗心大意,漠视考试;基础差的学生认为考试难度太大,无从下手,恐惧考试。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大举措。在广阔的天地里,学生能够得到语文训练和运用的机会是无可比拟的。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学科充满“实践”和“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吴立岗主编 中央电大出版社 2004年版
2、《有效上课》周健 熊生贵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年版
3、《关注学生个性 合理安排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12期)
4、《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张行 王铁军主编 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