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人终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行的、有效的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但是很多小学生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清楚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因此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习习惯。本人通过对十五年来从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和概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小学生学会查字典
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因此要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
二、教会小学生读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才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真正基础。”学生掌握了规律性知识这把钥匙,就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就可以温故知新,有理可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学习上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三、教小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指导小学生自学,引导他们切实读懂文章,就要教他们掌握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例如,教学《将相和》时,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关键语句,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引导小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步骤。
四、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我们培养的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创造型思维能力的人。他们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质疑,当堂解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1.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的方法
语文学习要循序渐进,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每一项都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循序渐进,又跳跃前进,先循序渐进,再跳跃前进,才能既打好基础,又提高学习效率。
2.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花言巧语”中的“花”字时,我们首先理解“花”在这里是“好听”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花”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花样”的“花”和 “花钱”的“花”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花”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3.精学和广学相结合的方法
著名大学者梁启超在谈及他的老师康有为怎样教他时说:“康先生之教,特别标出两条,即‘专精’与‘涉猎’。‘专精’则要精,‘涉猎’是要广泛浏览。”可以说无专精就学不到手,因为一锹两锹是掘不到宝物的,基础知识、基本功一定要精学、精练,务求学到手;无涉猎就不能融会贯通。语文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特性,更应如此去学。
4.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议论文的学习,围绕其三要素掌握其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找出论点,把握论据。应用文的学习,则要牢记其写作格式。
5.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
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1.专心学习、善疑善问的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说明了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更应该是如此,不仅要学得专心、投入、深入,而且要善疑善问才会学有所获。所以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抓住问题不放,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
2.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学习好,除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还要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动。
3.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同学之间遇到问题时只有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4.练后反思、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反思和改错这一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经过复查,如做对了,应反思:是怎样做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如果错解了,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等等,力争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5.坚持阅读、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读书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他们的思维会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很快;反之,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
总之,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我体会到: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一堂课中增长了知识。学生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便自会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会灵活地解决矛盾。
参考文献:
[1]王世专.《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2008年第20期
[2]黄元英.《培养语文自学的策略》,2009年第8期
[3]崔春增.《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2009年第19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但是很多小学生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清楚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因此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习习惯。本人通过对十五年来从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和概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小学生学会查字典
会查字典是小学生形成自学能力的基础,是自学应该掌握的首要手段。小学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因此要培养随手翻阅字典的良好习惯,就得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细水长流,坚持不懈。
二、教会小学生读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才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真正基础。”学生掌握了规律性知识这把钥匙,就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就可以温故知新,有理可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学习上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三、教小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指导小学生自学,引导他们切实读懂文章,就要教他们掌握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例如,教学《将相和》时,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关键语句,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引导小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步骤。
四、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我们培养的新世纪的人才应该具有创造型思维能力的人。他们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因此,在一节课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教师都要鼓励学生质疑,当堂解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1.循序渐进与跳跃前进的方法
语文学习要循序渐进,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每一项都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循序渐进,又跳跃前进,先循序渐进,再跳跃前进,才能既打好基础,又提高学习效率。
2.新旧联系,温故知新的方法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花言巧语”中的“花”字时,我们首先理解“花”在这里是“好听”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花”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花样”的“花”和 “花钱”的“花”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花”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3.精学和广学相结合的方法
著名大学者梁启超在谈及他的老师康有为怎样教他时说:“康先生之教,特别标出两条,即‘专精’与‘涉猎’。‘专精’则要精,‘涉猎’是要广泛浏览。”可以说无专精就学不到手,因为一锹两锹是掘不到宝物的,基础知识、基本功一定要精学、精练,务求学到手;无涉猎就不能融会贯通。语文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特性,更应如此去学。
4.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议论文的学习,围绕其三要素掌握其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找出论点,把握论据。应用文的学习,则要牢记其写作格式。
5.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
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1.专心学习、善疑善问的习惯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就说明了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更应该是如此,不仅要学得专心、投入、深入,而且要善疑善问才会学有所获。所以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抓住问题不放,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
2.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学习好,除了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外,还要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动。
3.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
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探求知识的同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不仅要主动与老师多交流,而且要与同学进行积极的讨论,养成同学之间切磋琢磨的习惯。同学之间遇到问题时只有互帮互学,展开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4.练后反思、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反思和改错这一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经过复查,如做对了,应反思:是怎样做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做?等等。如果错解了,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等等,力争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5.坚持阅读、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读书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他们的思维会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很快;反之,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
总之,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我体会到: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一堂课中增长了知识。学生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便自会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会灵活地解决矛盾。
参考文献:
[1]王世专.《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2008年第20期
[2]黄元英.《培养语文自学的策略》,2009年第8期
[3]崔春增.《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2009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