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永恒的课题,在高中实行新课程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获得的更多、学得更好呢?带着这一问题,借鉴江苏洋思、河北衡水、山东杜郎口等课改先锋的高效课堂构建经验,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实践探索,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提炼,归纳提出了“感知—探究—生成-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为例,谈谈“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课堂设计思路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的内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要求是“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为理解水平。由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活化能等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之上,保证每一位学生经历实验、仔细观察、充分思考是完成本节教学内容的关键。首先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然后学生自主设计、开展探究实验,尝试解答疑问。再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最后练习反馈,小结提升。
2课堂教学过程
2.1感知情境,导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学生熟知的几种化学反应中用到的催化剂(激活学生与催化剂相关的化学知识)。
多媒体展示加酶洗衣粉、嫩肉粉包装袋。
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加酶洗衣粉和传统洗衣服相比较,哪一个洗衣效果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分析:有的同学提到了酶,那么酶是什么呢?对于酶,你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哪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呢?
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导出探究课题——酶到底有什么作用?和无机催化剂相比较有何不同呢?
2.2自主探究,互助合作
学生自学课本,在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后,分组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步骤和现象。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步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帮助后面环节的讨论。
学生分组实验,试图解决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参加某些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实验。
2.3讨论交流。总结生成
请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回答“讨论”的问题并总结“结论”,提出发现的问题或疑问。教师不必急于解释。先让其他的学生尝试着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注意进行倾听和分析。
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控制变量”这一小节的内容。谈谈在上述实验中,你是如何控制变量的。区分本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方法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进一步引导思考:酶为什么会起到催化作用?酶的催化效率为什么比Fe3+的催化效率更高呢?
请学生阅读教材之后,讨论对“活化能”的理解。
教师播放有关化学反应活化能的Flash,展示相关的数据表格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1、表1)。
(通过层层引导,生成结论: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且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能明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在常温、常压下,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酶的作用下才能高效的进行,所以酶对于细胞能高效有序的进行各种代谢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2.4反馈矫正,小结提升
设计实验: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你发现4号试管反应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了,请问是由于溶液中过氧化氢反应完了,还是酶已经失去了效用?该如何证明你的推测呢?请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加以证明(通过练习巩固,强化学生对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①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②学习中用到了哪些方法?
③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满意吗?
④实验合作中,你们配合默契吗?你在小组活动中的作用怎样?
⑤你认为在小组中谁的总体表现最优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知识、技能进行归纳小结,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
3“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基本流程
这节课是“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课例,充分体现了该模式的突出特点: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助互动。也可概括: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手段,以目标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以能力为目的。可见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这节课中,也能清晰地看出“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如下基本流程(图2)。
4对“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4.1感知——感知情境,导出课题
在该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思考。这些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再提出探究课题,出示目标,为下一环节的进行铺垫。
4.2探究——自主探究,互助合作
针对学生在上一环节中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研讨和探究,并安排学生将各自小组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未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当学生在问题的回答和探讨上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指点迷津。在探究过程中,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激励,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热情,另外也要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学有所获。
4.3生成——讨论交流,总结生成
在这一环节中,各学习小组组长将各自探究成果和疑问进行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呈现给全班学生,或者写于纸上用投影仪呈现,以便这些探究成果和疑问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各个小组踊跃地对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对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当若干个小组对同一个问题意见不一时,教师应该鼓励其各自派出小组代表进行辩论,直至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说不出解决方法为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成果和疑问进行一一梳理,生成结论。
4.4反馈——反馈矫匝,小结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反馈练习,来检验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矫正。最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小结和评价,以激发学生进行充分的反思,这既是一个自我反馈的过程,又能把评价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该课堂模式还有很多缺陷,比如,如何灵活运用课堂模式,如何把握各个环节时间分配,如何配合使用导学案等。另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如何由“有法”到“无法”,从“有模”到“无模”?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逐步解决。
1课堂设计思路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的内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要求是“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为理解水平。由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活化能等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之上,保证每一位学生经历实验、仔细观察、充分思考是完成本节教学内容的关键。首先通过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然后学生自主设计、开展探究实验,尝试解答疑问。再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最后练习反馈,小结提升。
2课堂教学过程
2.1感知情境,导出课题
多媒体展示学生熟知的几种化学反应中用到的催化剂(激活学生与催化剂相关的化学知识)。
多媒体展示加酶洗衣粉、嫩肉粉包装袋。
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加酶洗衣粉和传统洗衣服相比较,哪一个洗衣效果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分析:有的同学提到了酶,那么酶是什么呢?对于酶,你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哪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呢?
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导出探究课题——酶到底有什么作用?和无机催化剂相比较有何不同呢?
2.2自主探究,互助合作
学生自学课本,在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后,分组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步骤和现象。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步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帮助后面环节的讨论。
学生分组实验,试图解决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参加某些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实验。
2.3讨论交流。总结生成
请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回答“讨论”的问题并总结“结论”,提出发现的问题或疑问。教师不必急于解释。先让其他的学生尝试着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注意进行倾听和分析。
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控制变量”这一小节的内容。谈谈在上述实验中,你是如何控制变量的。区分本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方法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进一步引导思考:酶为什么会起到催化作用?酶的催化效率为什么比Fe3+的催化效率更高呢?
请学生阅读教材之后,讨论对“活化能”的理解。
教师播放有关化学反应活化能的Flash,展示相关的数据表格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1、表1)。
(通过层层引导,生成结论:催化剂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且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能明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在常温、常压下,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酶的作用下才能高效的进行,所以酶对于细胞能高效有序的进行各种代谢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2.4反馈矫正,小结提升
设计实验: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你发现4号试管反应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了,请问是由于溶液中过氧化氢反应完了,还是酶已经失去了效用?该如何证明你的推测呢?请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加以证明(通过练习巩固,强化学生对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掌握)。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①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②学习中用到了哪些方法?
③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满意吗?
④实验合作中,你们配合默契吗?你在小组活动中的作用怎样?
⑤你认为在小组中谁的总体表现最优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知识、技能进行归纳小结,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
3“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基本流程
这节课是“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课例,充分体现了该模式的突出特点: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助互动。也可概括: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手段,以目标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以能力为目的。可见该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从这节课中,也能清晰地看出“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如下基本流程(图2)。
4对“感知—探究-生成—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4.1感知——感知情境,导出课题
在该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思考。这些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探究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再提出探究课题,出示目标,为下一环节的进行铺垫。
4.2探究——自主探究,互助合作
针对学生在上一环节中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研讨和探究,并安排学生将各自小组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未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当学生在问题的回答和探讨上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及时指点迷津。在探究过程中,特别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激励,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热情,另外也要帮助其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学有所获。
4.3生成——讨论交流,总结生成
在这一环节中,各学习小组组长将各自探究成果和疑问进行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呈现给全班学生,或者写于纸上用投影仪呈现,以便这些探究成果和疑问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各个小组踊跃地对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对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当若干个小组对同一个问题意见不一时,教师应该鼓励其各自派出小组代表进行辩论,直至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说不出解决方法为止。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成果和疑问进行一一梳理,生成结论。
4.4反馈——反馈矫匝,小结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反馈练习,来检验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矫正。最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小结和评价,以激发学生进行充分的反思,这既是一个自我反馈的过程,又能把评价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该课堂模式还有很多缺陷,比如,如何灵活运用课堂模式,如何把握各个环节时间分配,如何配合使用导学案等。另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如何由“有法”到“无法”,从“有模”到“无模”?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