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把思维训练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阻碍,并创造各种思维情境,就能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多元;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水平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维缺陷问题,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思维训练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把帮助学生扫除思维的“卡壳”点,创造各种思维的空间,从多方面训练和内化思维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
1 搭建阶梯,帮助学生扫除思维的“卡壳”点
1.1 立足生活,让经验与思维链接
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不仅要解决估算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选择到底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并能进行估算后的二次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思考、推理。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在教学中笔者以猜参加活动人数为起点:三(1)班大约有30位同学参加活动,可能会有几位同学参加呢?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接着再以购票情境为依据,从29人到32人,最后到92人,把生活中的购票经验与思维有机地链接起来,为学生提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2 数形结合,形成清晰的思维表象
在本节课中,当分析29人与32人用250元够不够买门票时,对于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什么把8×29中的29看成30,结果会小于240?而把32×8中的32看成30,结果却大于240呢?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转折”,笔者则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两次借助格子图,从直观认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对难懂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既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又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关系,降低思维的难度,有利于建立思维模型。
1.3 认识冲突,提供思维空间
认知冲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在本节课中,如果让学生直接根据教材的方法进行估算,学生会因为缺少思维的碰撞而难以理解。为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在初步体验估算的基础上,笔者有意识地创编了例题,让学生展开了对32个人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的讨论,引起认知冲突,有效地推动学生进行积极地分析、判断和推理,提供思维空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畅顺。
2 巧设比较 在思辨中助推思维能力的提升
2.1 精算与估算的对比
什么时候可以用估算进行预判?什么时间必须精算?这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的支撑。但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见题目中有“大约”两字就估算,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摆脱这种思维定势,笔者设计了两次精算与估算的对比: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钱买门票? 售票员要收多少钱?哪个需要精算?哪个可以估算?从而突破了学生用精算解决的思维定势,深深地体会到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
2.2 估大与估小的对比
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境合理地选择估算的策略和方法,没有模式可循,這是估算教学的难点,也是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的思维难点。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29×8与32×8估大与估小结果不一样的强化对比,促使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与分析,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多维训练,让思维方法得以内化
3.1 层次练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好的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虽然课本中安排了一定数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本节课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调整和补充。一道基本练习,三道提高性练习,层层深入,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2 借力平台,有效地“说出”思维能力
“说”这条主线,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训练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后笔者借助云平台设计了一次人人开口“说”的机会,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述解答步骤,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口述语音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规范学生的表达,从而迫使学生积极思考,克服思维惰性。
3.3 导图梳理 有效地“整理”思维脉络
思维导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整理”脉络。课后,笔者在平台上给学生布置了把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绘制成思维导图的任务,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而又有条理的回顾,能巩固课堂中所呈现的思维方法,理清自己的思维脉络。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把它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多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不断拓宽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张秋爽.估算教学:价值、策略及评价[J].人民教育,2007(10).
[2] 许卫兵.以思维为核心的数学素养导向--基于课堂教学的视角[J].小学数学,2017(01).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
关键词:多元;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水平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维缺陷问题,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思维训练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把帮助学生扫除思维的“卡壳”点,创造各种思维的空间,从多方面训练和内化思维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
1 搭建阶梯,帮助学生扫除思维的“卡壳”点
1.1 立足生活,让经验与思维链接
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不仅要解决估算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选择到底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并能进行估算后的二次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思考、推理。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在教学中笔者以猜参加活动人数为起点:三(1)班大约有30位同学参加活动,可能会有几位同学参加呢?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接着再以购票情境为依据,从29人到32人,最后到92人,把生活中的购票经验与思维有机地链接起来,为学生提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2 数形结合,形成清晰的思维表象
在本节课中,当分析29人与32人用250元够不够买门票时,对于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什么把8×29中的29看成30,结果会小于240?而把32×8中的32看成30,结果却大于240呢?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转折”,笔者则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两次借助格子图,从直观认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对难懂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既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又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关系,降低思维的难度,有利于建立思维模型。
1.3 认识冲突,提供思维空间
认知冲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在本节课中,如果让学生直接根据教材的方法进行估算,学生会因为缺少思维的碰撞而难以理解。为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在初步体验估算的基础上,笔者有意识地创编了例题,让学生展开了对32个人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的讨论,引起认知冲突,有效地推动学生进行积极地分析、判断和推理,提供思维空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畅顺。
2 巧设比较 在思辨中助推思维能力的提升
2.1 精算与估算的对比
什么时候可以用估算进行预判?什么时间必须精算?这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的支撑。但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见题目中有“大约”两字就估算,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为了让学生摆脱这种思维定势,笔者设计了两次精算与估算的对比:老师大约要带多少钱买门票? 售票员要收多少钱?哪个需要精算?哪个可以估算?从而突破了学生用精算解决的思维定势,深深地体会到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
2.2 估大与估小的对比
根据具体的现实情境合理地选择估算的策略和方法,没有模式可循,這是估算教学的难点,也是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的思维难点。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29×8与32×8估大与估小结果不一样的强化对比,促使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与分析,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多维训练,让思维方法得以内化
3.1 层次练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好的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虽然课本中安排了一定数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本节课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调整和补充。一道基本练习,三道提高性练习,层层深入,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2 借力平台,有效地“说出”思维能力
“说”这条主线,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训练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后笔者借助云平台设计了一次人人开口“说”的机会,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述解答步骤,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口述语音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规范学生的表达,从而迫使学生积极思考,克服思维惰性。
3.3 导图梳理 有效地“整理”思维脉络
思维导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帮助学生“整理”脉络。课后,笔者在平台上给学生布置了把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绘制成思维导图的任务,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的知识系统而又有条理的回顾,能巩固课堂中所呈现的思维方法,理清自己的思维脉络。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把它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多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不断拓宽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正宪,张秋爽.估算教学:价值、策略及评价[J].人民教育,2007(10).
[2] 许卫兵.以思维为核心的数学素养导向--基于课堂教学的视角[J].小学数学,2017(01).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