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犹如春风拂面,为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获取知识、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数学课堂既要突出数学的学科性,又要彰显数学的人文性,实现人文性与数学性的和谐统一。而目前某些淡化数学味的数学课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凸显数学“本味”,让“数学味”回归到本真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中,激活“数学味”
特级教师徐斌说“生活化情境应是有选择的,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强调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但一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就不叫做联系实际,不联系实际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于是挖空心思地在每节课上都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设计一些活动内容。诚然,生活中数学无所不在,数学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很多现实问题的确可以用数学的理论来诠释,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无不妥之处,且值得提倡。但如果处处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搬硬套地搞一些所谓的数学活动,似乎离开了生活就谈不上数学,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教学,这种思想显然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超过了一定的“度”,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教学“元、角、分”时,教者创设了“8角钱怎样拿”的教学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1:“需要一个邮局。”生2“需要一个邮递员。”生3:“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一直都点不到,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包装不仅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并且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中,情境的创设失去了“数学味”。我们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要避免情境的牵强附会,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易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作为教师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强调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多一些生活情景,数学学习就可能多一些儿童情趣,数学活动就可能多经历一段数学化的历程。因此,数学教师的眼睛不要只盯住教材,要多盯住生活,要善于将学生所熟悉的喜爱的蕴涵数学问题的生活素材创设为有效的课程资源,以生活之景,点燃数学之情。
二、思维冲突中,品味“数学味”
数学课往往与解决问题分不开的,于是制造思维冲突成了数学课的特色。如何将学生思维冲突的焦点放在对数学关键性知识点的内化上?例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2×9×3”,如果按照运算顺序去做,学生还不会计算18×3,怎么办呢?我故意留了一段空白,学生们议论开了。生1:老师,这题不能做,可能题目出错了。生2:老师,因为9×3=27,交换9和3的位置积还是27,所以我想2×9×3就等于2×3×9=6×9=54。多妙的方法呀!但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设问:“两个数相乘有这样的规律,但今天遇到的是三个数相乘,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班上静得出奇,学生都在思考。我又轻声问道:“用2、3、9这三个数字还可以写出哪些乘法算式呢?”很快学生又编出了6道算式,于是我又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算式的结果又有什么联系……没想到,一个意料之外的题目被我巧妙地利用,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其结果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清楚地意识到: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数学课堂将时时处处闪现智慧、充满灵性,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的思维冲突中,一定能慢慢品出数学的规律。
三、实践体验中,凸显“数学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活动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认识人民币》中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用仿真样币购买卷笔刀、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品。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设计这样一个购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去学习和体会人民币的兑换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积极性很高,都能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的设计中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真正的体现了数学教学课堂需要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注重数学味的体现。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数学理性思考,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多的人文精神,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让我们在数学课的数学味、文化味上多做些文章吧。味之淡,则食不知味;味之平,则索然无味;味之浓,则风味悠长;味之烈,则回味无穷。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成为“烹调艺术大师”,在每节课上奉献给学生的都应该是形神兼备、内涵丰富的数学大餐。
一、情境创设中,激活“数学味”
特级教师徐斌说“生活化情境应是有选择的,就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强调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但一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为:不创设一些生活情境就不叫做联系实际,不联系实际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理念。于是挖空心思地在每节课上都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设计一些活动内容。诚然,生活中数学无所不在,数学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很多现实问题的确可以用数学的理论来诠释,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无不妥之处,且值得提倡。但如果处处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搬硬套地搞一些所谓的数学活动,似乎离开了生活就谈不上数学,离开了活动就谈不上教学,这种思想显然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超过了一定的“度”,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教学“元、角、分”时,教者创设了“8角钱怎样拿”的教学情境。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1:“需要一个邮局。”生2“需要一个邮递员。”生3:“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一直都点不到,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包装不仅没有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并且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中,情境的创设失去了“数学味”。我们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要避免情境的牵强附会,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易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作为教师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开发教材的权利,强调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多一些生活情景,数学学习就可能多一些儿童情趣,数学活动就可能多经历一段数学化的历程。因此,数学教师的眼睛不要只盯住教材,要多盯住生活,要善于将学生所熟悉的喜爱的蕴涵数学问题的生活素材创设为有效的课程资源,以生活之景,点燃数学之情。
二、思维冲突中,品味“数学味”
数学课往往与解决问题分不开的,于是制造思维冲突成了数学课的特色。如何将学生思维冲突的焦点放在对数学关键性知识点的内化上?例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2×9×3”,如果按照运算顺序去做,学生还不会计算18×3,怎么办呢?我故意留了一段空白,学生们议论开了。生1:老师,这题不能做,可能题目出错了。生2:老师,因为9×3=27,交换9和3的位置积还是27,所以我想2×9×3就等于2×3×9=6×9=54。多妙的方法呀!但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设问:“两个数相乘有这样的规律,但今天遇到的是三个数相乘,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班上静得出奇,学生都在思考。我又轻声问道:“用2、3、9这三个数字还可以写出哪些乘法算式呢?”很快学生又编出了6道算式,于是我又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算式的结果又有什么联系……没想到,一个意料之外的题目被我巧妙地利用,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其结果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清楚地意识到: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提供舞台,数学课堂将时时处处闪现智慧、充满灵性,我们的学生在激烈的思维冲突中,一定能慢慢品出数学的规律。
三、实践体验中,凸显“数学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活动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教学设计活动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比如,在《认识人民币》中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一个购物活动,让3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其余学生模仿顾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购物。学生用仿真样币购买卷笔刀、本子、铅笔等学习用品。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设计这样一个购物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去学习和体会人民币的兑换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学生积极性很高,都能主动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活动中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的设计中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外显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真正的体现了数学教学课堂需要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注重数学味的体现。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数学理性思考,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多的人文精神,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数学教学的理性回归。让我们在数学课的数学味、文化味上多做些文章吧。味之淡,则食不知味;味之平,则索然无味;味之浓,则风味悠长;味之烈,则回味无穷。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成为“烹调艺术大师”,在每节课上奉献给学生的都应该是形神兼备、内涵丰富的数学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