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討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1月我院进行门诊随访的6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比较观察组(行为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的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仅为6.46%(2/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2%(8/31);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7±0.43)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有显著效果,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还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行为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282-01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医学研究证实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与高血压等慢性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相关关系,且与吸烟等日常行为方式有密切联系。有报道指出,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加强行为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1]。本文通过对6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讨行为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与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间进行门诊随访的冠心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心脏前及胸后骨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感,且伴有心悸、呕吐等症状。排除意识模糊或合并有其它严重心脏疾病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23±4.2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9.31±5.0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常规进行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服药及病情控制情况,并通过电话随访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则遵循行为护理模式进行相应护理:(1)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搭配,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纤维素、高蛋白类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及豆制品等,尽量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2)行为干预:鼓励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饮酒等,以免由于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3)健康行为指导:监督患者定期、定量服药,告知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行检查血压、血糖等指标水平,并建立定期复查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深呼吸,保持均匀呼吸节奏,有效缓解其焦虑心理,避免情绪过激而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类型包括心衰、心梗、心绞痛急性发作等。同时在护理2个月后进行上门随访,使用选项法调查其护理满意度,分值为0-10分,0分代表非常不满意,10分表示很满意,告知患者每一分值代表的意义,并叮嘱其根据自身感受选择合适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7±0.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1.0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36,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心脏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其诱发因素具有多样化特点,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病因。有研究显示,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加强治疗与护理,具有较高价值。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第一,饮食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也正发生变化,例如食物中的含盐量、含油量越来越高等,均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使血液运化失常而导致心脏微血管阻塞,引发冠心病。第二,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烟中的大量尼古丁可直接进入血液,通过阻滞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外周血管收缩,进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病;同时熬夜也会加大心脏负担,使冠心病发生与病情恶化的危险性增大[2]。第三,情绪因素。不良情绪会导致气机郁结,伤及肝脏,久而导致局部血液的异常流动,致冠心病。
行为护理可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及日常行为习惯加以干预,达到延缓病情恶化、改善预后质量的目的。一方面,行为护理可对患者的饮食及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科学护理,并指导其定期、定量服药,做好病情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行为护理可通过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指导,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晓度[3],了解到自身病情及预期疗效,缓解由于疾病而滋生的不良情绪,更好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行为护理干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使护理人员在患者心里留下良好印象,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在研究中发现,接受行为护理的冠心病患者,其护理满意度与预后质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4]。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行为护理后,其并发症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结论相一致。提示行为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行为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质量,且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美芳.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05(07):39+41.
[2] 罗芳.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07):267.
[3] 帅雪芹,金义红.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25(21):334.
[4] 陈莉.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8(15):284.
关键词:冠心病;行为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282-01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医学研究证实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与高血压等慢性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相关关系,且与吸烟等日常行为方式有密切联系。有报道指出,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加强行为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1]。本文通过对6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探讨行为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与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1月期间进行门诊随访的冠心病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心脏前及胸后骨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感,且伴有心悸、呕吐等症状。排除意识模糊或合并有其它严重心脏疾病者。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23±4.2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9.31±5.0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常规进行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服药及病情控制情况,并通过电话随访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则遵循行为护理模式进行相应护理:(1)饮食干预: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搭配,指导患者多进食高纤维素、高蛋白类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及豆制品等,尽量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2)行为干预:鼓励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饮酒等,以免由于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3)健康行为指导:监督患者定期、定量服药,告知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行检查血压、血糖等指标水平,并建立定期复查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指导患者正确进行深呼吸,保持均匀呼吸节奏,有效缓解其焦虑心理,避免情绪过激而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类型包括心衰、心梗、心绞痛急性发作等。同时在护理2个月后进行上门随访,使用选项法调查其护理满意度,分值为0-10分,0分代表非常不满意,10分表示很满意,告知患者每一分值代表的意义,并叮嘱其根据自身感受选择合适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7±0.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1.0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36,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心脏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其诱发因素具有多样化特点,目前尚未发现确切病因。有研究显示,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冠心病患者加强治疗与护理,具有较高价值。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第一,饮食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也正发生变化,例如食物中的含盐量、含油量越来越高等,均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使血液运化失常而导致心脏微血管阻塞,引发冠心病。第二,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烟中的大量尼古丁可直接进入血液,通过阻滞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外周血管收缩,进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可逆性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病;同时熬夜也会加大心脏负担,使冠心病发生与病情恶化的危险性增大[2]。第三,情绪因素。不良情绪会导致气机郁结,伤及肝脏,久而导致局部血液的异常流动,致冠心病。
行为护理可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及日常行为习惯加以干预,达到延缓病情恶化、改善预后质量的目的。一方面,行为护理可对患者的饮食及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科学护理,并指导其定期、定量服药,做好病情控制工作。另一方面,行为护理可通过心理护理及健康知识指导,提高患者的疾病知晓度[3],了解到自身病情及预期疗效,缓解由于疾病而滋生的不良情绪,更好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行为护理干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使护理人员在患者心里留下良好印象,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在研究中发现,接受行为护理的冠心病患者,其护理满意度与预后质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4]。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行为护理后,其并发症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结论相一致。提示行为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行为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质量,且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美芳.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05(07):39+41.
[2] 罗芳.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07):267.
[3] 帅雪芹,金义红.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25(21):334.
[4] 陈莉.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8(1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