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视教材至高无上——唯本
以教材为基础,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整理。教材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的内容熟练掌握,而且要对教材的图表、案例等进行提炼,并梳理知识间的条理关系,使知识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据课程标准,做到总体把握教材,注意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性,总体把握章节之间的关系,知道所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融会贯通,既将现学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相联系,也能够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二、视学案重要无比——依据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和选择配置教学教具,来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在编排学案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为学生探究指明方向,即解决什么问题。二是有一个具体的学习情景: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此驱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三是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达成目标。
例如,对于“地理意义类问题”的复习,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的创新设计:1.引导学生对意义类的知识进行探讨、梳理和归类。在中学系统地理中有关环境污染、陆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工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城市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交通运输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区域地理中有关区域经济与区域生态存在的问题,有关重大工程和决策的知识等,都涉及要如何认识其所包含的地理意义的内容。2.让学生举出意义类的典型案例,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剖析与展示各自的思维过程。3.教师引导学生对意义类问题进行思维建模与养成。通过以上教学流程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确,在遇到意义类问题时,思维的切入点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的意义来宏观把握。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展开的过程与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可以达到课堂“三维目标”的渗透和落实的目的。
三、视学生潜力无穷——自主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普遍扮演着“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转变墨守成规念经者的角色,努力成为课堂设计的创造者;转变教学方式灌输者的角色,努力成为知识探索的引导者;转变课堂活动垄断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地理学习的合作者;转变优秀学生激励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解、识记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学生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分配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并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调控参与,起到帮助促进的作用。而学生要做的事就是进行自主探究、找出问题、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教师分配任务,出示探究材料或问题,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问题,合作解决。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当学生在探究时出现迷惑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怎样去消除疑惑;当学生出现退缩畏惧的时候,教师应该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积极探索。
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探究问题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做的是:提供平台、点拨评价、完善结论。而学生需要做的是:展示交流、质疑释疑、成果共享。可以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完善补充,也可以对分解的几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注意总结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交流互动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完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得到自我完善。
四、视训练无懈可击——延续
巩固训练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后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使已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前几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拓展和提高。以前经常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还可以设置拓展迁移性练习。课后练习的设计要“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
五、视学习乐趣无穷——提升
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新课改的势头下,学习动起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以教材为基础,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与整理。教材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不仅要对教材的内容熟练掌握,而且要对教材的图表、案例等进行提炼,并梳理知识间的条理关系,使知识理性化,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另外,要依据课程标准,做到总体把握教材,注意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性,总体把握章节之间的关系,知道所讲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融会贯通,既将现学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相联系,也能够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二、视学案重要无比——依据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和选择配置教学教具,来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在编排学案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为学生探究指明方向,即解决什么问题。二是有一个具体的学习情景: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此驱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三是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达成目标。
例如,对于“地理意义类问题”的复习,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的创新设计:1.引导学生对意义类的知识进行探讨、梳理和归类。在中学系统地理中有关环境污染、陆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工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城市化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交通运输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区域地理中有关区域经济与区域生态存在的问题,有关重大工程和决策的知识等,都涉及要如何认识其所包含的地理意义的内容。2.让学生举出意义类的典型案例,并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剖析与展示各自的思维过程。3.教师引导学生对意义类问题进行思维建模与养成。通过以上教学流程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确,在遇到意义类问题时,思维的切入点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的意义来宏观把握。在这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展开的过程与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可以达到课堂“三维目标”的渗透和落实的目的。
三、视学生潜力无穷——自主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普遍扮演着“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转变墨守成规念经者的角色,努力成为课堂设计的创造者;转变教学方式灌输者的角色,努力成为知识探索的引导者;转变课堂活动垄断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地理学习的合作者;转变优秀学生激励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解、识记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学生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分配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并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调控参与,起到帮助促进的作用。而学生要做的事就是进行自主探究、找出问题、组内交流、达成共识。教师分配任务,出示探究材料或问题,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组织本组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提出问题,合作解决。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当学生在探究时出现迷惑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怎样去消除疑惑;当学生出现退缩畏惧的时候,教师应该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积极探索。
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对探究问题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要做的是:提供平台、点拨评价、完善结论。而学生需要做的是:展示交流、质疑释疑、成果共享。可以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完善补充,也可以对分解的几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注意总结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交流互动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完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得到自我完善。
四、视训练无懈可击——延续
巩固训练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后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使已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前几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拓展和提高。以前经常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还可以设置拓展迁移性练习。课后练习的设计要“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
五、视学习乐趣无穷——提升
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新课改的势头下,学习动起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