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识字学习的元认知研究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glin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汉字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语文知识的基础。一线教师对于识字教学近年来也摸索出了众多方法,比如集中识字、随文识字、字理识字、归类识字,等等。但总的来说,这些方法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教”上,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这一要求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建构一种自主、独立的汉字学习能力,让学生知道学汉字需要学什么、怎样学、以及为什么这样学。
  在识字教学中引入“元认知”理论,可以为达成“学习独立识字”这一学习目标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关于“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对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意义。“元认知”即“认知的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活动的了解和控制,它所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自主性”),所关注的是人对自身的一个认识,它反映的是人在具体活动过程中的思维表现。在将“元认知”引入相关教育研究后,许多研究者发现“元认知”深刻影响着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获得、理解、保持与应用,它与人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具体来说,“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节”两个重要方面。“元认知知识”即是个体具有的有关自己认知或一般性认知的知识,它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就是知识本身,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对于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是识字最为主要的三个方面,而识字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是指“这个字读什么”“这个字结构是什么”“这个字意思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在识字教学中即关注“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注意”“如何记住这些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
  条件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情况下做”的知识。在识字教学中主要涉及的就是各种识字方法如何使用。
  “元认知调节”,是对认知过程的一种有效的自主管理,包括计划、监控、评价三个部分。在识字教学中,学习主体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识字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在活动开始之前,根据识字对象设计活动计划,包括所要采取的具体识字措施、所要达成的结果和目标,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估。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之前确定的识字目标,实时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对于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在活动结束之后,通过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反思,实现对活动的一个正确评价与总结。
   二、“元认知”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以部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课《玲玲的画》识字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课后生字条中一共有15个生字需要学生会认:
  玲 详 幅 评 奖 催 啪 脏 报 另 及 懒 并 糟 肯
  在上课伊始,即将生字条中的所有生字带拼音出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并想一想:“哪些字的读音你认为是我们容易读错的?” 学生在读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发现有“玲、评、催、脏、另、懒、并、糟”这些字的读音易出错,教师相继板书这些字,并提出问题:“你能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读音吗?”有学生认为可以用反复读一读和写一写的方法,也有学生认为可以用归类记忆的方法,即将平翘舌的音归一类,将前后鼻音的字归一类。这一环节所要激活的是学生对自身程序性知识的认知。
  在学生知道该怎么去记住这些字音的方法后,教师随即让学生按照他们所想出的方法试着去记一记这些字的字音,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评价,在活动开始前出示一张“学习计劃表”,表格中设置“我要记住的音难字”“我所采取的办法”“我记住了哪些读音难字”三项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情况和学习结果自主填写该表。在学生自主记忆字音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通过抽学生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这些难字的读音是否已经掌握。
  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在交流总结后发现,用归类法记忆这些读音难字效果最好,此时教师顺势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归类法效果更好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发现,当生字条中的生字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特别多时采用归类法是最好的。这一环节所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条件性知识,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学”。
  如果说字音的学习还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那么接下来字形、字义的学习就可以完全让学生尝试着按照字音学习的方法与步骤自主学习。这里以字义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再看看生字条中的这些汉字,你认为哪些字的意思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理解这些字的意思呢?
  师:那么现在就按照你们所想到的办法试着去理解这些字的意思,并将自己的理解过程记录在这张“学习计划表”上。(“学习计划表”设置“我要知道这些字的意思”“我所采取的办法”“我知道了哪些字的意思”三项任务。)
  5~7分钟后,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师:现在大家来比较下,运用猜一猜、查字典、读课文这三种方法,它们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师: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分别使用这三种理解字义的方法呢?
  在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聚焦那些意思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的字,再唤起学生对自身程序性知识的认知,即通过什么办法可以理解字义。接着,教师通过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计划表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控与评价。最后,再让学生对理解字义的这三种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学生进而知道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理解字义的方法更好,这是一种条件性知识的获得,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引入元认知理论,正是体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元认知理论在识字教学实践中的落地生根,不仅会改变以往识字教学中“集中”与“随文”识字的二元模式,使得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变得更具丰富性与开放性,还会使学生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锻炼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效率。
  作者单位:重庆市人和街小学
其他文献
名著阅读已成为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从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还构建了“三位一体”阅读课程体系。撬动名著阅读,需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喜怒哀乐;体会语言的精准到位、斑斓多姿;体味主题的多层次、多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然而目前的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如当教学内容由单篇短章变成整本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名著阅读达到效果,这令教师们“手足无
期刊
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教学材料,在文言文学习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写景类文章。因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决定了这部分学习内容理解起来比较晦涩难懂,学生在感受言意之美的时候遇到的挑战较大。因此,选择相似文本进行组文阅读,在文本表达的理解中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实现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登泰山记》是姚鼐游览泰山后所作的一篇游记,也是学生感受文言文简约之美、行文之美,意蕴
期刊
名著阅读对于中学生而言既必要又重要。温儒敏先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名著阅读不只是学语文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小说阅读,学生往往关注的是小说的情节,停留在对于人物浅层的喜恶上。对于单线条、情节紧凑曲折的,便认为是个精彩的故事;对于人物复杂、旁生枝节的,便有可能觉得冗长啰嗦,无心阅读。美国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说:“刚入门的读者会被层出不穷的细节淹没,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字让他们疲于
期刊
随着部编版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整本书阅读渐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提出“整本书阅读或可成为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动机。”本文旨在尝试以“一次追寻自我的生命砥砺”为主题探讨推进《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寻找《西游记》的课程价值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关注的是它所蕴含的“自我与成长”价值。在原著中,唐僧一行人都带着原罪出场,他们或是
期刊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对于初中阶段,日臻成熟,价值观的形成也进入了较为关键的阶段,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本文将结合新课标和高考核心之一“立德树人”考查要求,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密切联系。  一、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  2017年,语文《新课标》提出
期刊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所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是依照彼此融通、相互融进的方式编排的,单元内容之间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其中,语文要素将相应的语文能力点,以要素的方式有序地呈现在不同的册数和单元中,紧扣“学什么”和“怎么学”的维度,将教学的关注点指向于听说读写的维度上,但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的设置用意,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内容泛化、方法老化、训练虚化的现象。因此,教师应
期刊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就是苏轼的老友陈季常。“余既耸然异之”老朋友相见,给作者最大的感觉就是惊异。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身上體现出了诸多“异”之特征。笔者此文主要探究方山子身上体现出的“异”,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解读有个抓手,学习这篇文章时,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掌握了方山子这个人物形象“异”之特点,就能领会文章的精髓,深入文章的内核。  一、
期刊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命个体获取的信息中,7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只有形成深入、细致、连续的观察意识,学生才能形成独特而丰富的认知体验。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和“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两点相互依存、彼此融通,是推动学生言语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笔者就以单元中《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谈如何将“感受观察”与“体会生动表达”结合在一
期刊
春夏秋冬,四季轮换,大自然的魅力,人们会因其最淳朴、真实的本质去爱,如郁达夫《故都的秋》般,作者爱秋的美景,因为无处不透露着秋之最,清、静、悲凉的特质不仅反应了北平秋天的特点,同样也反应了作者内心的一份孤独与落寞。可是同样是冬天,济南,在老舍笔下却全然变了模样,成熟的文字功底加上丰富的语言艺术,跃然纸上的不是透露着冰凉之气的寒冬,而是裹着军大衣,吃着冰淇淋,供着暖气的北方室内生活,冬天的人们是最喜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广泛而大量的阅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积累。统编版教材编者也深谙此道,将积累生动的语言作为单元语文要素。面对这一训练要素,很多教师显得手足无措,要么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要么就是机械地摘抄,生硬地背诵。结果学生的积累并没有形成,语文素养更是原地踏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完全丧失。那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积累呢?笔者以统编版三上《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教学为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