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的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主动的获取知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学过程中让主体与主导和谐统一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主导数学教学
当代教育界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自己主导学习和工作的人才,而不是等候指导的下属。所以,学校教育的趋势也应该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而不是由旁人指示及安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因素,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参与教学过程,使主体与主导达到和谐统一。下面浅谈一些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注重参与过程,确立主体地位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这就说明,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历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结论的同时,了解结论的由来;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学会思维方法;既提高学习能力,又磨炼学习意志,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比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事先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割、补、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整理学生拼的过程:
(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正在学的三角形。
(2)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时我适时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地点拨学生:以上方法都是用两个三角形(并且是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的图形来推导其面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这时已有同学举手提出疑问:以上的拼法虽然都已涉及到三角形的不同类型,应该说推出的公式具有普遍性,但是能不能通过一个任意三角形的割补方式推出它的面积公式呢?我当即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提问,马上叫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把三角形割补成如下图形:
学生参与整个结论的形成过程。他们积极探求,努力思考,并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教师要作为向导领着学生踏上那条艰难的求知小道,要让学生发现真理是他们自己得到的,你只是他们的助手,但他们缺了你又不行。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的直觉思维较好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了主体地位。
二、留足探索余地,发挥主体作用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要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他们亲自去探索。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把课堂变为讲堂,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占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变成被动接收的“活机器”;切忌过早地向学生呈现结论,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否则,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好囫囵吞枣地死记结论,无法提高学习能力,哪里还能发挥主体作用呢?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探讨的空间和创设必要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内在动机。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两点参考策略:
(一)留出思考的时间。
课堂时间不仅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咀嚼、品味,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比如我在前面举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例子中,我让同学们通过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割补方式来拼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同学们展开热烈的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可以有时间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样做,表面看起来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创设探索的情境。
教师善于提出探索性问题是创设探索情境的好办法。比如,我以前在一年级教学“比多少”的应用题之前所作的铺垫时,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
我请甲、乙两名学生到黑板前面,问:“她高还是矮?”
学生甲:“她高”。
学生乙:“她矮”。
我追问:“甲同学,你为什么觉得她高?”
甲答:“她高,因为我比她矮。”
我转回头问乙同学,乙答道:“她矮,因为我比她高。”
我抓住这矛盾冲突的契机,问道:“如果这位同学一个人站在前面,你怎么知道她是高还是矮?”
学生丙说:“我不知道她是高还是矮,因为老师没有说她跟谁比。”
学生丁接着说:“对,不知道跟谁比,就不能比高矮。”
这个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的兴趣。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获得要比较两者高矮多少时,必须首先要弄清楚是谁跟谁比,不但掌握了“比较”的涵义和方法,也增强了爱好数学的内动力和自信心。
三、加强学法指导,挖掘主体潜能
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侧面。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意是说,与其送给对方一条鱼,仅供一饭之需,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使其有一技之长,则终身都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学生“学会”的同时,必须指导学生“会学”。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有学习能力的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训练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来加强学法指导,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判断、推理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学习方法不是靠教师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指导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会了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的方法,能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提高观察、操作、分析、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省时间、高效率、快节奏,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个性发展、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供成功机遇,增强主体意识
成功是增强学习自信心的最佳心理体验,是人们强烈求知欲的最大诱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行为,激发学生的愿望。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期望获得成功。因为成功是人的基本动机,它对个体活动起着定向和驱动的作用。儿童入学后,就逐步把学习任务看成最突出的需要。学习上的成败,就能引起学生积极与消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给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我从四年级接手的一个班中,有位同学智商并不是特别差,但是学习成绩却非常成问题,结果发现他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通过与他的几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中,他向我坦言:自己很不想读书,他的母亲也为了他的学习经常打骂他,致使他更加厌学。怎样让他爱学习呢?我努力为他创造学习进步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单元练习,第一次,我把试卷内容向他母亲透了底,让家长帮助孩子辅导学习,这次测试他得了78分。这个学生非常高兴,让妈妈帮他辅导,争取获得好成绩。第二次,我又把试卷内容向他母亲透了一半的底,在课堂上我也找些适合他的水平的练习,让他当着大家板书、回答问题等。在课堂上他再也不呆呆楞着,只要会一点就举手,结果测试得了89分。他高兴地对我和同学说:“下次我要争取90分。”果然,经三次成绩测试他取得了95分的好成绩。学期评比中,他获得了我在班上设立的学习进步奖。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学生失去信心,对学生感到厌烦时,我们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被人赏识的需要,给予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做学习主人的信心。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之积极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多为学生在探究知识方面创设条件,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切忌包办代替,以“讲”代“导”,使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真正做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也才能真正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
关键词:主体主导数学教学
当代教育界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自己主导学习和工作的人才,而不是等候指导的下属。所以,学校教育的趋势也应该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而不是由旁人指示及安排。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因素,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参与教学过程,使主体与主导达到和谐统一。下面浅谈一些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注重参与过程,确立主体地位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这就说明,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历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结论的同时,了解结论的由来;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学会思维方法;既提高学习能力,又磨炼学习意志,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比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事先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割、补、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整理学生拼的过程:
(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正在学的三角形。
(2)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已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这时我适时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地点拨学生:以上方法都是用两个三角形(并且是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的图形来推导其面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这时已有同学举手提出疑问:以上的拼法虽然都已涉及到三角形的不同类型,应该说推出的公式具有普遍性,但是能不能通过一个任意三角形的割补方式推出它的面积公式呢?我当即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提问,马上叫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把三角形割补成如下图形:
学生参与整个结论的形成过程。他们积极探求,努力思考,并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表现出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教师要作为向导领着学生踏上那条艰难的求知小道,要让学生发现真理是他们自己得到的,你只是他们的助手,但他们缺了你又不行。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的直觉思维较好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真正确立了主体地位。
二、留足探索余地,发挥主体作用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要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他们亲自去探索。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把课堂变为讲堂,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占据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把学生变成被动接收的“活机器”;切忌过早地向学生呈现结论,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否则,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好囫囵吞枣地死记结论,无法提高学习能力,哪里还能发挥主体作用呢?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探讨的空间和创设必要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内在动机。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两点参考策略:
(一)留出思考的时间。
课堂时间不仅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咀嚼、品味,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比如我在前面举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例子中,我让同学们通过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割补方式来拼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同学们展开热烈的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可以有时间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同学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样做,表面看起来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创设探索的情境。
教师善于提出探索性问题是创设探索情境的好办法。比如,我以前在一年级教学“比多少”的应用题之前所作的铺垫时,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
我请甲、乙两名学生到黑板前面,问:“她高还是矮?”
学生甲:“她高”。
学生乙:“她矮”。
我追问:“甲同学,你为什么觉得她高?”
甲答:“她高,因为我比她矮。”
我转回头问乙同学,乙答道:“她矮,因为我比她高。”
我抓住这矛盾冲突的契机,问道:“如果这位同学一个人站在前面,你怎么知道她是高还是矮?”
学生丙说:“我不知道她是高还是矮,因为老师没有说她跟谁比。”
学生丁接着说:“对,不知道跟谁比,就不能比高矮。”
这个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的兴趣。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获得要比较两者高矮多少时,必须首先要弄清楚是谁跟谁比,不但掌握了“比较”的涵义和方法,也增强了爱好数学的内动力和自信心。
三、加强学法指导,挖掘主体潜能
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侧面。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意是说,与其送给对方一条鱼,仅供一饭之需,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使其有一技之长,则终身都受用无穷。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学生“学会”的同时,必须指导学生“会学”。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有学习能力的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训练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来加强学法指导,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判断、推理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学习方法不是靠教师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指导训练,逐步使学生掌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会了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的方法,能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提高观察、操作、分析、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省时间、高效率、快节奏,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个性发展、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供成功机遇,增强主体意识
成功是增强学习自信心的最佳心理体验,是人们强烈求知欲的最大诱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行为,激发学生的愿望。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期望获得成功。因为成功是人的基本动机,它对个体活动起着定向和驱动的作用。儿童入学后,就逐步把学习任务看成最突出的需要。学习上的成败,就能引起学生积极与消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给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我从四年级接手的一个班中,有位同学智商并不是特别差,但是学习成绩却非常成问题,结果发现他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通过与他的几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中,他向我坦言:自己很不想读书,他的母亲也为了他的学习经常打骂他,致使他更加厌学。怎样让他爱学习呢?我努力为他创造学习进步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单元练习,第一次,我把试卷内容向他母亲透了底,让家长帮助孩子辅导学习,这次测试他得了78分。这个学生非常高兴,让妈妈帮他辅导,争取获得好成绩。第二次,我又把试卷内容向他母亲透了一半的底,在课堂上我也找些适合他的水平的练习,让他当着大家板书、回答问题等。在课堂上他再也不呆呆楞着,只要会一点就举手,结果测试得了89分。他高兴地对我和同学说:“下次我要争取90分。”果然,经三次成绩测试他取得了95分的好成绩。学期评比中,他获得了我在班上设立的学习进步奖。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学生失去信心,对学生感到厌烦时,我们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被人赏识的需要,给予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做学习主人的信心。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之积极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多为学生在探究知识方面创设条件,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切忌包办代替,以“讲”代“导”,使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真正做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也才能真正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