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的社会文学似乎逐渐在失去其传承了几千年的魅力,越来越少的能得到人们的青睐,即便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文史哲类的书少也有人问津,同学们整日津津乐道的多数是偏向于追求时尚与物欲的享乐话题,快餐式的作品取代了古今中外高品味的文学作品。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传统文化修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大学生
一、加强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面向全校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太乐观,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得到的重视程度很不理想。有人认为,大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地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没必要开设了,除非是中文系专业的学生。这种观点是极无道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作为一名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深切体会了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在超越了中学语文课程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来看,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
二、以人文素质提升为导向,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造成现在的被动局面,并不仅仅因为各种外在的不利因素,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加强课程自身的建设。
(一)紧扣课程宗旨,选用优秀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关键,教材是根本。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断翻新,不同版本的教材有30种之多,可谓百花齐放。但除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对老教材有所突破外,多数教材内容基本承袭老教材的篇目,没有走出“文选”的模式,其内容的丰实、包容、新颖及美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这些教材只是对高中课文的重复,而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另外,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和音像制品,教师完全凭借个人理解进行讲授,未必能依照编者的意图完成系统化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实际上等于降低了教材的使用效率。因此建议编者最好配有参考资料或者音像制品,也希望能举办大学语文教材的师资培训班,以提高教材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是全日制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受众面较广,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言传身教及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无一不是巨大的。应该承认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目前的大学语文师资状况已今非昔比,特别是高学历教师陆续加盟,大大优化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但由于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诸如学校内外对大学语文课程普遍的漠视,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教材的陈旧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没有专门的研究阵地,没有研讨会和培训班,这些都使大学语文在学科发展、科研空间、资金支持、学术交流诸方面都受到很大局限。使教师没有成就感,缺少自信,以致部分教师干脆改换门庭,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另辟蹊径。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到教学质量这个终端上,严重地制约课程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设,肯定教师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加强教师师资的培训,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众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直接参与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去。课堂讲授应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应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大学语文课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形象图片集为一体,化静为动,使很多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
(四)改变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测试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
就大学语文来讲,由于受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及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多年来考核只是以单一的闭卷形式进行,这就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不利于知识向智能转化,也违背了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对学生的考评,要以能力测试为主,以对知识掌握的测试为辅。因为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它的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它的一些思想、价值观念既与现实结合较紧又存在较多的变数。即使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试题库,也很难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这种量化的测评方式和标准,不适合语文学习效果的检测。因此,要打破单一的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制度。
三、结语
大学语文是真善美合一的教育课程,它回归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课程活动向人本体的回归。与传统的语文课程只把大学生看作主导作用下的认知体以及语文课程只是习得一些知识与技能相比,大学语文课程新理念则视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语文学习生成的品质与精神是大学生生命的重要构成,提倡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不仅是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而且与德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把完整的人看作适应新世界需要的一代新人,所以,在语文课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理想型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精神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需要,视大学生是一个自我生命和精神的第一实现者,并且视大学生同时具有自我提升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升华的实体。教师所有做的就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精神力量,使生命吸纳知识养分和精神养分而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傅进军:《大学素质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大学生
一、加强大学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文化素质而面向全校各类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太乐观,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得到的重视程度很不理想。有人认为,大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地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就没必要开设了,除非是中文系专业的学生。这种观点是极无道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作为一名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深切体会了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在超越了中学语文课程之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大学语文,还有中小学语文,从国家整体普通话战略建设来看,它涉及到保卫汉语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
二、以人文素质提升为导向,改进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造成现在的被动局面,并不仅仅因为各种外在的不利因素,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加强课程自身的建设。
(一)紧扣课程宗旨,选用优秀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关键,教材是根本。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断翻新,不同版本的教材有30种之多,可谓百花齐放。但除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对老教材有所突破外,多数教材内容基本承袭老教材的篇目,没有走出“文选”的模式,其内容的丰实、包容、新颖及美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这些教材只是对高中课文的重复,而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另外,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和音像制品,教师完全凭借个人理解进行讲授,未必能依照编者的意图完成系统化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实际上等于降低了教材的使用效率。因此建议编者最好配有参考资料或者音像制品,也希望能举办大学语文教材的师资培训班,以提高教材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是全日制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受众面较广,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言传身教及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无一不是巨大的。应该承认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目前的大学语文师资状况已今非昔比,特别是高学历教师陆续加盟,大大优化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但由于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诸如学校内外对大学语文课程普遍的漠视,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教材的陈旧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没有专门的研究阵地,没有研讨会和培训班,这些都使大学语文在学科发展、科研空间、资金支持、学术交流诸方面都受到很大局限。使教师没有成就感,缺少自信,以致部分教师干脆改换门庭,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另辟蹊径。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到教学质量这个终端上,严重地制约课程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设,肯定教师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加强教师师资的培训,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众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直接参与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去。课堂讲授应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应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大学语文课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形象图片集为一体,化静为动,使很多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
(四)改变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测试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
就大学语文来讲,由于受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及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多年来考核只是以单一的闭卷形式进行,这就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不利于知识向智能转化,也违背了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对学生的考评,要以能力测试为主,以对知识掌握的测试为辅。因为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它的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它的一些思想、价值观念既与现实结合较紧又存在较多的变数。即使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试题库,也很难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这种量化的测评方式和标准,不适合语文学习效果的检测。因此,要打破单一的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制度。
三、结语
大学语文是真善美合一的教育课程,它回归大学生本身的生命质量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语文课程活动向人本体的回归。与传统的语文课程只把大学生看作主导作用下的认知体以及语文课程只是习得一些知识与技能相比,大学语文课程新理念则视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语文学习生成的品质与精神是大学生生命的重要构成,提倡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不仅是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手段,而且与德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把完整的人看作适应新世界需要的一代新人,所以,在语文课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理想型的需要,更要关注其生命现实中精神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需要,视大学生是一个自我生命和精神的第一实现者,并且视大学生同时具有自我提升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升华的实体。教师所有做的就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展示生命的精神力量,使生命吸纳知识养分和精神养分而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傅进军:《大学素质教育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
[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