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迎接毕业考试,我们在紧锣密鼓的给学生进行着复习,随着一块块知识的铺进和深入,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在复习文字题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
36乘8加4的和,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为:36×8﹢4
再追加一题:
5乘以8的积除以4加6的和,商是多少?
学生列式为:5×8÷4+6
这并非是简单的忘记括号,经过调查之后才发现,这部分学生都有“走一步写一步”的思想,即没有领会题目的关键和重点,才促使这样的错误产生。这种思想不但在学生解答文字题时有,在解决应用题时也常出现,比如:动物园里有黑熊20只,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学生列式为:20+8。毕业复习不但要为学生整理知识块,做相应的习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习题演练扫除学生脑中的知识误点并给学生提供好的解题技巧。我认为解决学生出现的这类错误,可以运用语文中的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心理学家认为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因此,以语文中的缩句为迁移点,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拨乱反正。细致的查询了网络,也发现了有不少关于数学中的“缩句”这类文章,结合他们的观点和我平时教学的想法,我整理出如下几个缩句的作用:
一、缩句——帮助学生准确解答文字题
36乘8加4的和,积是多少?
很多学生看到36离乘8近,就用36乘8,然后加上4,显然这是错了。
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纠正学生的错误,教会学生列式的方法,我在学生的式子下对应写了一句话: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
如图:36 × 8 ﹢ 4
弟弟 吃了 哥哥 的 苹果
然后带领学生通过缩句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学生答:弟弟吃苹果。接着我马上质疑:能不能因为“哥哥”两字离“吃了”最近,就可以理解为弟弟吃了哥哥,最后再吃苹果呢?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连说不行。我边用 板书示范,边“解释”道:36相当于“弟弟”;乘号相当于“吃了”;8相当于“哥哥”;﹢相当于“的”;4相当于“苹果”。
36乘8加4的和,积是多少?
36 × 8 ﹢ 4
弟弟 吃了 哥哥 的 苹果
因为式子里是乘法先算的,所以句子也可以缩成弟弟先吃哥哥,再吃苹果……学生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说:和才是真正的苹果,真正的苹果是和!
“那么就是说我的图画错了,一起来改正一下吧?”
根据学生说的写:36 乘 8加4 的和,积是多少?
36 × 8 ﹢ 4
(哥哥 的)
弟弟 吃了 苹果
看到学生已经抓出了部分中心词,我接着问:“那么请你试一试把这个文字题进行缩句?”学生立马就说了出来:36乘和。还有一部分同学迫不及待的说“题目中最后是求积是多少,那么最后一步就是乘法了,所以算式应该是36×(8﹢ 4),看到学生已经能够全面理解题目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再出示例题:5乘8除以2乘5的积时,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理解了,缩句为积除以积,即:5×8÷(2×5)。
文字题的表述,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在解答文字题的过程中,最容易出差错的就是不能正确使用括号,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结构,抓住题目所要表述的主要关系,利用中心句,关键词,把题目进行缩句,这样就能较好的解决问题。
二、缩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
随着一步步的整理,与之而来的大批量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那些知识都是学生解题的基础,非常的重要,必须清晰,牢牢的记住,可是当学生们把小学阶段所有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摘记下来时却犯难了,真的是好多好多呀,信心一下子短了一截……迎接考试,老师首先要做的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心情,但是要给学生好的心情,也不能省略这些知识不背,不记。除了兴趣,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缩句”,句子短了,量少了,意思却不变,学生心情好了,兴趣浓了,信心就来了。
1、抓重点,学概括
比如:(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缩句为: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不为0的同一数,分数大小不变。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可以缩句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若它们相对应的两数积一定,两量成反比例。
这样不但记住了知识本身,而且加深了数学语言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牢记了重点和难点。
2、图表式,清晰简单
比如:(1)单位聚化: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几何图形:
图表式是缩句的另一个形式,(1)小学阶段关于单位之间的换算很多,用这样的箭头来表示,能够清晰的看出单位之间的进率,而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单位的高低排列顺序,简单而不简约。(2)小学阶段的平面的立体的图形计算公式也很多,用图的形式不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而且通过这层联系牢记住各个图形的公式。图表式的使用能使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记忆知识,而且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使乐学落实到实处。
三、缩句——帮助学生精确理解题目含义
六年级上半年作业本里有这样一题:信鸽平均每小时飞行76、5千米,比长距离飞行最快的鸟——雨燕的速度慢55%,雨燕平均每小时可飞行多少千米?错误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7、3%。百分数、分数应用题,重要在于学生能抓出题目中单位“1”的量,单位“1”告诉我们的用数量乘相对应的分率;没有告诉我们的则用数量除以相对应的分率;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缩句的形式理解题意,比如这题我们就可以将题目缩成:信鸽比雨燕慢55%,雨燕平均每小时可飞行多少千米?这样我们就可以排除干扰因素,清晰的看出题目的重点,抓出单位“1”。再比如:动物园有黑熊20只,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可以缩句为:黑熊比白熊多8只,从而理解黑熊多,白熊少的题目含义。
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数学和语文是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利用语文中缩句为数学服务,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题意,使题目化难为易,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为小学数学带来新的活力点,为学生解题带来新的技巧!
36乘8加4的和,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为:36×8﹢4
再追加一题:
5乘以8的积除以4加6的和,商是多少?
学生列式为:5×8÷4+6
这并非是简单的忘记括号,经过调查之后才发现,这部分学生都有“走一步写一步”的思想,即没有领会题目的关键和重点,才促使这样的错误产生。这种思想不但在学生解答文字题时有,在解决应用题时也常出现,比如:动物园里有黑熊20只,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学生列式为:20+8。毕业复习不但要为学生整理知识块,做相应的习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习题演练扫除学生脑中的知识误点并给学生提供好的解题技巧。我认为解决学生出现的这类错误,可以运用语文中的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心理学家认为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因此,以语文中的缩句为迁移点,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拨乱反正。细致的查询了网络,也发现了有不少关于数学中的“缩句”这类文章,结合他们的观点和我平时教学的想法,我整理出如下几个缩句的作用:
一、缩句——帮助学生准确解答文字题
36乘8加4的和,积是多少?
很多学生看到36离乘8近,就用36乘8,然后加上4,显然这是错了。
为了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纠正学生的错误,教会学生列式的方法,我在学生的式子下对应写了一句话: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
如图:36 × 8 ﹢ 4
弟弟 吃了 哥哥 的 苹果
然后带领学生通过缩句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学生答:弟弟吃苹果。接着我马上质疑:能不能因为“哥哥”两字离“吃了”最近,就可以理解为弟弟吃了哥哥,最后再吃苹果呢?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连说不行。我边用 板书示范,边“解释”道:36相当于“弟弟”;乘号相当于“吃了”;8相当于“哥哥”;﹢相当于“的”;4相当于“苹果”。
36乘8加4的和,积是多少?
36 × 8 ﹢ 4
弟弟 吃了 哥哥 的 苹果
因为式子里是乘法先算的,所以句子也可以缩成弟弟先吃哥哥,再吃苹果……学生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说:和才是真正的苹果,真正的苹果是和!
“那么就是说我的图画错了,一起来改正一下吧?”
根据学生说的写:36 乘 8加4 的和,积是多少?
36 × 8 ﹢ 4
(哥哥 的)
弟弟 吃了 苹果
看到学生已经抓出了部分中心词,我接着问:“那么请你试一试把这个文字题进行缩句?”学生立马就说了出来:36乘和。还有一部分同学迫不及待的说“题目中最后是求积是多少,那么最后一步就是乘法了,所以算式应该是36×(8﹢ 4),看到学生已经能够全面理解题目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再出示例题:5乘8除以2乘5的积时,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理解了,缩句为积除以积,即:5×8÷(2×5)。
文字题的表述,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在解答文字题的过程中,最容易出差错的就是不能正确使用括号,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结构,抓住题目所要表述的主要关系,利用中心句,关键词,把题目进行缩句,这样就能较好的解决问题。
二、缩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
随着一步步的整理,与之而来的大批量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那些知识都是学生解题的基础,非常的重要,必须清晰,牢牢的记住,可是当学生们把小学阶段所有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摘记下来时却犯难了,真的是好多好多呀,信心一下子短了一截……迎接考试,老师首先要做的是给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心情,但是要给学生好的心情,也不能省略这些知识不背,不记。除了兴趣,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缩句”,句子短了,量少了,意思却不变,学生心情好了,兴趣浓了,信心就来了。
1、抓重点,学概括
比如:(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可以缩句为: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不为0的同一数,分数大小不变。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可以缩句为:两种相关联的变量,若它们相对应的两数积一定,两量成反比例。
这样不但记住了知识本身,而且加深了数学语言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从而牢记了重点和难点。
2、图表式,清晰简单
比如:(1)单位聚化: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几何图形:
图表式是缩句的另一个形式,(1)小学阶段关于单位之间的换算很多,用这样的箭头来表示,能够清晰的看出单位之间的进率,而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单位的高低排列顺序,简单而不简约。(2)小学阶段的平面的立体的图形计算公式也很多,用图的形式不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而且通过这层联系牢记住各个图形的公式。图表式的使用能使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记忆知识,而且有效地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使乐学落实到实处。
三、缩句——帮助学生精确理解题目含义
六年级上半年作业本里有这样一题:信鸽平均每小时飞行76、5千米,比长距离飞行最快的鸟——雨燕的速度慢55%,雨燕平均每小时可飞行多少千米?错误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7、3%。百分数、分数应用题,重要在于学生能抓出题目中单位“1”的量,单位“1”告诉我们的用数量乘相对应的分率;没有告诉我们的则用数量除以相对应的分率;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缩句的形式理解题意,比如这题我们就可以将题目缩成:信鸽比雨燕慢55%,雨燕平均每小时可飞行多少千米?这样我们就可以排除干扰因素,清晰的看出题目的重点,抓出单位“1”。再比如:动物园有黑熊20只,比白熊多8只,白熊有多少只?可以缩句为:黑熊比白熊多8只,从而理解黑熊多,白熊少的题目含义。
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数学和语文是基础,教学小学阶段的两门重要学科,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融合。利用语文中缩句为数学服务,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题意,使题目化难为易,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为小学数学带来新的活力点,为学生解题带来新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