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综合性质,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并明确指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如何引领学生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就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为把语文教学活动变成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切实落实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我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通过“美读”,指导学生感受美
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语文美育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而美读,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读者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体验,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蕴含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出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感慨,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谈的显然是在欣赏高潮阶段,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感应及其彼此界限的消融,是由朗读的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震颤,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达到自我与世界的交融,物我合一、物我两亡的审美境界。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引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其审美情感,使其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从而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美品”,指导学生欣赏美
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像,再现形象。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因为想象力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训练语感、感知表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抓住富有美感的形象,指导学生通过想像,把作者再现的生活复归为学生心目中的图像,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通过积极的审美活动,进而欣赏生活中的美,珍爱美的生命,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此诗,并让其联系生活实际,驰骋想像,尽量把抽象、有限的文学符号变成形象可感的画面。1.构轮廓。让学生按方位,有序在脑海里描绘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等的轮廓。2.着色彩。让学生用想像的色彩斑斓的笔,在脑子里给各种事物描上合适的色彩。3.动态化。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说出自己从诗的意境中体会到的动态的情景;湖水涌动;白云低飞……4.补细节。要求学生补上恰当的细节,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如:弯弯的枝丫上,稀疏的绿叶中,两三只黄莺羽毛细密,反射出太阳的光亮,它们不时转动着脑袋,唱着春天的赞歌。经过以上四步由浅入深的想像、联想,学生们感到此诗写得太美了,进而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笔下春天的绚烂、活力四射、无比可爱。
三、通过“美悟”,指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归宿。对于中学生来说,美的作文、美的语言、美的心灵都是能够感受到的美的事物。学生能否创造出这些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创造力的标志。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说话和写作,使其通过“美说”、“美写”,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1.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以从模仿入手。矛盾说:“摩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自主品文、悟神,寻找创造美的规律和方法,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从仿到创,反复实践,学生就能逐步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好地表现美和创造美了。
2.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形式应让学生乐于接受。优美动听的语言就为学生感受美创造了条件;自然亲切的笑容容易让学生自然地接受美;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就为学生创造美铺平了宽广的道路。长此以往,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必将不断的提高,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全过程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凭借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如何引领学生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就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为把语文教学活动变成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切实落实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我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通过“美读”,指导学生感受美
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语文美育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而美读,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读者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体验,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蕴含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出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感慨,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谈的显然是在欣赏高潮阶段,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感应及其彼此界限的消融,是由朗读的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震颤,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达到自我与世界的交融,物我合一、物我两亡的审美境界。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引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其审美情感,使其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从而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美品”,指导学生欣赏美
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像,再现形象。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因为想象力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训练语感、感知表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抓住富有美感的形象,指导学生通过想像,把作者再现的生活复归为学生心目中的图像,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通过积极的审美活动,进而欣赏生活中的美,珍爱美的生命,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此诗,并让其联系生活实际,驰骋想像,尽量把抽象、有限的文学符号变成形象可感的画面。1.构轮廓。让学生按方位,有序在脑海里描绘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等的轮廓。2.着色彩。让学生用想像的色彩斑斓的笔,在脑子里给各种事物描上合适的色彩。3.动态化。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说出自己从诗的意境中体会到的动态的情景;湖水涌动;白云低飞……4.补细节。要求学生补上恰当的细节,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如:弯弯的枝丫上,稀疏的绿叶中,两三只黄莺羽毛细密,反射出太阳的光亮,它们不时转动着脑袋,唱着春天的赞歌。经过以上四步由浅入深的想像、联想,学生们感到此诗写得太美了,进而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笔下春天的绚烂、活力四射、无比可爱。
三、通过“美悟”,指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归宿。对于中学生来说,美的作文、美的语言、美的心灵都是能够感受到的美的事物。学生能否创造出这些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创造力的标志。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说话和写作,使其通过“美说”、“美写”,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1.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以从模仿入手。矛盾说:“摩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自主品文、悟神,寻找创造美的规律和方法,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从仿到创,反复实践,学生就能逐步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好地表现美和创造美了。
2.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形式应让学生乐于接受。优美动听的语言就为学生感受美创造了条件;自然亲切的笑容容易让学生自然地接受美;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就为学生创造美铺平了宽广的道路。长此以往,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必将不断的提高,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全过程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凭借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