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几点尝试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129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明确地肯定了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综合性质,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并明确指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如何引领学生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把握整体的风格美就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为把语文教学活动变成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切实落实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功能,我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通过“美读”,指导学生感受美
  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语文美育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而美读,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读者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体验,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蕴含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出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感慨,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谈的显然是在欣赏高潮阶段,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感应及其彼此界限的消融,是由朗读的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震颤,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达到自我与世界的交融,物我合一、物我两亡的审美境界。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引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其审美情感,使其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从而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美品”,指导学生欣赏美
  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引导想像,再现形象。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因为想象力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训练语感、感知表象的基础上,教师应抓住富有美感的形象,指导学生通过想像,把作者再现的生活复归为学生心目中的图像,让学生置身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通过积极的审美活动,进而欣赏生活中的美,珍爱美的生命,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此诗,并让其联系生活实际,驰骋想像,尽量把抽象、有限的文学符号变成形象可感的画面。1.构轮廓。让学生按方位,有序在脑海里描绘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等的轮廓。2.着色彩。让学生用想像的色彩斑斓的笔,在脑子里给各种事物描上合适的色彩。3.动态化。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说出自己从诗的意境中体会到的动态的情景;湖水涌动;白云低飞……4.补细节。要求学生补上恰当的细节,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如:弯弯的枝丫上,稀疏的绿叶中,两三只黄莺羽毛细密,反射出太阳的光亮,它们不时转动着脑袋,唱着春天的赞歌。经过以上四步由浅入深的想像、联想,学生们感到此诗写得太美了,进而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笔下春天的绚烂、活力四射、无比可爱。
  三、通过“美悟”,指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陶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归宿。对于中学生来说,美的作文、美的语言、美的心灵都是能够感受到的美的事物。学生能否创造出这些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创造力的标志。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说话和写作,使其通过“美说”、“美写”,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1.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可以从模仿入手。矛盾说:“摩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自主品文、悟神,寻找创造美的规律和方法,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从仿到创,反复实践,学生就能逐步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更好地表现美和创造美了。
  2.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对学生美育的形式应让学生乐于接受。优美动听的语言就为学生感受美创造了条件;自然亲切的笑容容易让学生自然地接受美;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就为学生创造美铺平了宽广的道路。长此以往,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必将不断的提高,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全过程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凭借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他文献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以学生发展水平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思想。  一、中职学校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情况分析  中等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公共课,这门课程不单是媒体技术和理论,而是需要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教育教学整体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促进学生
期刊
一、基本概况  我市目前拥有初中学校273所,自然班级数5075个,在校初中学生人数232956人,平均班额数约为46人,在职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约400人,兼职教师约150人,约占我市全体初中教师总人数的2.5%。全市初中拥有微机室的学校243所,约占初中总学校数的89%;全市拥有微机室(间)数353间,全市班室比约14:1,微机室平均上网带宽为2M(拨号)以下;全市拥有计算机台数约21727台,全
期刊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我国中小学中并未普及,其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在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中,有舞蹈课或形体课的学校占极少数,舞蹈教育大多只有在课外兴趣小组、文艺社团活动中出现,也即第二课堂中出现,其中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单独的舞蹈课。在中小学,舞蹈着实成了一个冷门的“教育产业”,可这与舞蹈艺术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较大的矛盾。而在美国,根据“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整个中小学的12年中,舞蹈以之作为独立
期刊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现在我们结合任教的小学
期刊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所编选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者而没有见到的情景。全诗紧扣“隐者”与“不遇”,把一个隐者的住处、活动环境、兴趣和劳动,写得很有情趣。诗句没有故意着色修饰,正如隐者的为人和环境一样,朴素清淡,但淡而有味。教学中,我采取“读—写—演—画—说—诵”的教学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激情导入,自读自悟。  课前,我要求学生搜集自己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国面向基础教育的新视点,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传统的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它以其具有集成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等信息的功能及优点,已经越来越普遍进入教学领域,学生的眼睛看、耳朵听、动手写、动脑记,五官并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效率空前提高。  媒体的运用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提高了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选用合适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有助于克服不同受教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课堂教学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们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谐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在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中,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式。课堂提问也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  一、纵向提问与横向提问  1.纵向提问  (1)顺问。思维的出发点与问题之间是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因到果
期刊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图,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当前,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有其容量大、形象和直观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却非完全令人满意,形成了许多误区。本文针对
期刊
河南省新课程改革自2008年秋季实施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在教学理念、内容、结构和评价上都有一新的变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新课标为指导,为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和终身发展,以获得积极的教学效益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学要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