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谷融先生的“散淡”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夏天,在烟台主持全国鲁迅研究讲习班,聘请钱谷融先生讲课。课后他亲口对我说:“以后我不再写了。”
  我不觉一惊,钱先生当时不过64岁,正当创作盛年,大家都盼望看到他的新作,怎么“不再写”了呢?
  后来逐渐明白钱先生所说的“不再写”,其实是寻常人难以做到的。如钱先生自己所慨叹的:“做散淡的人,当然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名利面前,有几个人真能漠然处之,抱‘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态度?这真是谈何容易!”
  所以,虽然与钱先生接触不多,因为他“文学就是人学”的高论和“不再写”的“散淡”,使我对他深为敬重,盼望再次晤谈。
  十一年后的1993年10月,我在上海逗留,拜托陈子善先生牵线去看望钱先生。下午两点半了,子善说钱先生午睡已过,可以去了。我才深怀仰慕之心前往拜见,走进楼道就有一种洁净的感觉。及至进了钱先生家门,走入他的书房兼客厅,这种感觉更为强烈。虽然书桌和书架上的书有些凌乱,但是从地板到桌案都十分清洁。钱先生刚睡过午觉,精神焕发,眉毛很长,有几根凸现出来,也洁净之极。
  联想起徐梵澄先生回忆鲁迅先生午睡后的情状:“值午睡方起,那时神寒气静,诚有如庄子所说‘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乾,慹然非人。’”從中我忽然悟出:钱先生的“不再写”是一种难得的超拔脱俗的“淡”,这种“淡”正来自于“清”。因为过的是清白干净的生活,所以对世间的种种诱惑处之淡然,因而也就“高”。合而为之,就升入“清高”之境。不然,以先生的威望与弟子的高品位,像一些稍有权势和影响的人那样,或者不断重复自我,制造垃圾;或者申请个什么社科项目,拿到多少万资金,找自己的门徒一人一本,凑出一套八卷十卷的大书,自己挂以主编大名,既平空获得大把的钞票,又博得著作等身的热捧,岂不美哉!然而,钱先生没有这样做,连边都没沾过。他只是“有感而发”,“不弄虚作假、不哗众取宠”,宁可沉默,一字不写,也绝不为了利益而硬凑文章,更不在什么大书上挂名。这是何等难得的“清高”!
  其实,推动学术前进的,乃是“文学就是人学”那样的奇绝独见,并不是文章的篇数和出书的部头和本数。钱先生所敬佩的那位卧龙岗上“散淡的人”,“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钱先生的“文学就是人学”也可以说是“一论绝千古”。这一句话、一篇论文足以不朽!“非深于情,不能作此文!”有这位“情人”在,千百年足矣!何必再写?能够写出超越自我的作品,又有精力去写,固然是好事,但是既然无人包括自己都不可能超越了,还再写什么?何如培养弟子,保持自身的清白与健康呢?那些制造垃圾、想方设法捞取名利、在种种大书上挂名而“著作等身”者,因为蝇蝇苟苟、四处钻营、锱铢必较、患得患失,闹得心身交瘁、疲惫不堪,必定难得钱先生的清静与长寿!
  钱先生的“不再写”,恰恰是一种人生与学术的“高境”。■
  左汝正荐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4月12日
其他文献
对于我们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不相信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比如对独生子女,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出现在一个国家。而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别忘了
期刊
今天,大家对于教育问题的看法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很糟糕。我认为这要一分为二来看的,中国的教相当好,但中国的育相当不够,教和育是两个概念。  其实,作为老师而言,让学生一辈子最容易记住你的,是从音乐、美术、体育里面告诉过他做人的道理。现在的孩子读书很好,但是做人的道理各方面差了很多。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是可以勤奋、努力学习的,但是文化是玩出来的,现在孩子玩的时间实在太少,我们老师玩的时间也很少。如果重新
期刊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有言:“《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红楼梦》作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定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众说纷纭莫一衷。喜怒哀乐皆由我,取意参差各西东。我就从中读出了刺贪劝廉的味道。  第二回中,当了不到一年知府老爷便被革职的贾雨村,因“身
期刊
如今,有不少人提倡快乐学习、快乐阅读。这有沒有错呢?也没有错,但是过于片面。如果学习、阅读的过程都是快乐的,那人人将来都可以做伟人,都可以做科学家。请不要忘记一句话:科学之门就是地狱之门!你以为做科学研究那么简单吗?选择这条道路,就像打开了地狱之门。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崎岖山路上前行,注定不那么容易,也不要幻想
期刊
1999年,有一本书风靡,书名是《格调》,副标题是“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这本书谈的是美国社会的阶层问题,认为造成阶层差异的,不只是收入水平,更是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这本书出版之后,不少人把它当作生活方式的指南。比如《格调》中提到,平民阶层最喜欢穿带着大logo的衣服,还喜欢戴棒球帽,平民阶层的家里,电视总摆在很显眼的位置。在生活方式上有所追求的人,看了这些描写,就会反着来。  一转眼20年过去了
期刊
最近,北京某医生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位血管病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术前被告知大约需要放置4个支架。手术中,医生发现病情比预估的复杂,决定再加一个支架。听到医生的讨论,处于局麻状态的病人突然说:“大夫,求求您别放了,我只有4个支架的钱。”医生一惊,没想到患者在默默数着支架。于是,他安慰患者说:“不必担心费用,另外一个支架的钱由我们垫付,啥时有钱啥时还。”  一个支架,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
期刊
前不久,一位市委书记在大会上痛批一些干部还存在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等问题,并斥之为“新衙门作风”,引发热议和共鸣。  作风彰显形象,作风成就事业。党员干部的作风,折射工作态度乃至品行人格。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政风。近年来,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员干部不断扫除作风之垢,涤荡“四风
期刊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牙,从真理之根萌生”……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做学问,常常听到教诲,要学会怀疑。  怀疑,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拿读书来说,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说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慌不忙之时,读到不明处、违背常理处,自然就要留个心眼。做学问也是一样,不迷信权威,比照多方资料,严谨求证,这些方法不知被老师耳提面命了多少回,早已
期刊
法国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景画家叫柯罗,他晚年说,我每天早上醒过来向上帝祈祷,让我像小孩—样天真地看世界。我的岁数越大越明白这句话,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  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13岁以前的孩子,我主张不要跟他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现代”。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什么都不要对他解说。他一个是听不懂,还有一个是他会厌烦。就让他自己看,
期刊
讀史时常感困惑,为什么历史上不少坚守正道的人常常不能得志、难以善终,而一些醉心名利、没有操守的人,反倒顺风顺水?  比如屈原,他一生忠君爱民、正道直行,为了楚国的强大竭忠尽智、九死不悔,却连遭谗言陷害,被楚王疏远流放,最终心灰意冷投江而死;而公子兰、靳尚等人,阿谀奉承、奸佞卖国,却备受宠信重用。再如公子扶苏,他性情仁厚、素有贤名,却因政见而被秦始皇贬黜,后又遭胡亥、赵高等人陷害,守着忠孝之道自杀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