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尔基也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没有想象不成其为诗,也不可能有文学。试想,如果茅盾没有对白杨树的联想,就不可能对北方农民乃至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赞扬,杨朔对蜜蜂没有想象,就不可能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创造世界的哲理。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也就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同时,要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教师的教学中去驰骋语文大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联想,利用想象去遨游思维的太空。
1.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思维,打开作文思路。学生作文时要在句式上善于变化,要将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改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句子。
例如,有学生写《雾》一文,文写到雾时,用了一句“雾啊,你是何等温柔美丽。”如何将这句子抒情句改为描写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作文时可反复在“温柔”之上展开自我形象的“再现”进行质疑,即温柔似什么?像什么等等,经过艺术处理为:站在路旁,伸开双手,想把这摸不着的雾占为已有,可不能,而雾又偏偏湿了我的头,我轻轻地扭过头来,脸好像盖上了一张温柔的面纱,弄得人痒痒的,想拿去面纱,这行吗?我反仰起脸来,亲吻着半空盘旋的雾许久……
恰当地、准确地使用动词,写出作文的动态感。
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得要的是动词。”作文时必须首先找到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这里所说的准确动词,就是能抓住写作文对象特征的动词,作文时只要紧紧地抓住表现事物特征的动词,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个国民党菲兵威吓方志敏同志,亡图榨取钱财”。这一句话中有“威吓”。“榨取”两个动词。但這两个动词缺乏形象性、具体性,不能准确地表出写作对象的特征。所以不叫“准确的动词”。作文明必须对类词语进行艺术处理,在腹中自我质疑:“怎么威吓?”“怎样榨取”、“动作形态个性怎样?”经过心中自问自答后,作者写到:他们之中的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手榴弹,右手拉出手榴弹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作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睛盯住我,威吓地吼道:“快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
这一段,作者运用了连续性的动词:拿着、拉出、作出、盯住、吼等,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怎样威吓方志敏同志的丑态。这类动词就收到了表达形象具体的效果。
2.作文时要尽量把所写对象具体化质疑。作文就要紧紧抓住事件、人物不放,力求把所写的对象想得具体,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以《我的早晨》为例:我在早晨做了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事、做事时的心理,自然感受如何?早晨我看到了什么?是景?是物?形状?颜色?给你的感受如何?我的早晨有何特点?一定要写出事件的具体感,人物的形象感。
3.作文训练时要善于逆向思维,想什么事情不要顺向去想,1+2=3,过河就一定要有桥,不要受思维的定势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逆向思维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课文本身就是思维的载体,它应该成为我们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譬如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弄清题目的含义:为简陋的居室写的铭文。然后提问: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要突出陋室的什么特点?同学们自然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应突出陋室的“简陋”。等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大意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突出的偏偏是“陋室不陋”,跟自己所想的正好相反。这时我告诉同学们这叫反向立意,运用的思维方法是逆向思维。因此这篇文章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也是刘禹锡这篇短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一个原因之一。我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怎样运用逆向思维以及人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然后还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发表与别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即逆向思维训练。
4.课堂教学教师要运用教材作为想象的园点,让学生通过教材的一点一滴去展开自我想象力。例如《一件小事》时,教师故意让学生在文中的“头破血出”的“出”字上去展开想象,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头破血流”,这“出”是什么?一“出”一“流”之别,作者的意图,事件的原委以及结果应该如何?请同学们自行去联想。
5.作文教学要大胆地允许学生虚拟,编写自己想象的作文。作文不否认写真人真事,如果作为创新教育的今天,连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和思维都没有还有什么作为呢?作文不是生活的原型,而是生活完美的结晶,学生追求完美,为什么不可以将完美作为笔下的闪光材料呢!因此允许学生大胆虚拟材料,大胆想象,假如美好、幻想未来,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6.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在作文里,他们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个人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要求说真话、抒真理,把作文当作学做人的一种历练。在强调真实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如:有这样一堂广告课使人颇受启发。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搜集广告词,充分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教师先让学生说广告,以后组织评广告,最后写广告。这一堂课学生非常投入,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兴趣。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认识世界上,由侧重于语文知识性转向为学生的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点上,不仅让他们获得听说写读的知识能力,还能通过实践,去体验领悟语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从而主动地探索语文领域的奥秘,培养学生解剖社会、解剖世界的能力,体现人生的价值。语文教学正如布鲁纳所强调的“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学生自始至终全部参与的过程,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空间。
1.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思维,打开作文思路。学生作文时要在句式上善于变化,要将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改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句子。
例如,有学生写《雾》一文,文写到雾时,用了一句“雾啊,你是何等温柔美丽。”如何将这句子抒情句改为描写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作文时可反复在“温柔”之上展开自我形象的“再现”进行质疑,即温柔似什么?像什么等等,经过艺术处理为:站在路旁,伸开双手,想把这摸不着的雾占为已有,可不能,而雾又偏偏湿了我的头,我轻轻地扭过头来,脸好像盖上了一张温柔的面纱,弄得人痒痒的,想拿去面纱,这行吗?我反仰起脸来,亲吻着半空盘旋的雾许久……
恰当地、准确地使用动词,写出作文的动态感。
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得要的是动词。”作文时必须首先找到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这里所说的准确动词,就是能抓住写作文对象特征的动词,作文时只要紧紧地抓住表现事物特征的动词,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个国民党菲兵威吓方志敏同志,亡图榨取钱财”。这一句话中有“威吓”。“榨取”两个动词。但這两个动词缺乏形象性、具体性,不能准确地表出写作对象的特征。所以不叫“准确的动词”。作文明必须对类词语进行艺术处理,在腹中自我质疑:“怎么威吓?”“怎样榨取”、“动作形态个性怎样?”经过心中自问自答后,作者写到:他们之中的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手榴弹,右手拉出手榴弹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作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睛盯住我,威吓地吼道:“快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
这一段,作者运用了连续性的动词:拿着、拉出、作出、盯住、吼等,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怎样威吓方志敏同志的丑态。这类动词就收到了表达形象具体的效果。
2.作文时要尽量把所写对象具体化质疑。作文就要紧紧抓住事件、人物不放,力求把所写的对象想得具体,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以《我的早晨》为例:我在早晨做了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事、做事时的心理,自然感受如何?早晨我看到了什么?是景?是物?形状?颜色?给你的感受如何?我的早晨有何特点?一定要写出事件的具体感,人物的形象感。
3.作文训练时要善于逆向思维,想什么事情不要顺向去想,1+2=3,过河就一定要有桥,不要受思维的定势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逆向思维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课文本身就是思维的载体,它应该成为我们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譬如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弄清题目的含义:为简陋的居室写的铭文。然后提问: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要突出陋室的什么特点?同学们自然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应突出陋室的“简陋”。等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大意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突出的偏偏是“陋室不陋”,跟自己所想的正好相反。这时我告诉同学们这叫反向立意,运用的思维方法是逆向思维。因此这篇文章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这也是刘禹锡这篇短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一个原因之一。我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怎样运用逆向思维以及人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然后还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发表与别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即逆向思维训练。
4.课堂教学教师要运用教材作为想象的园点,让学生通过教材的一点一滴去展开自我想象力。例如《一件小事》时,教师故意让学生在文中的“头破血出”的“出”字上去展开想象,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头破血流”,这“出”是什么?一“出”一“流”之别,作者的意图,事件的原委以及结果应该如何?请同学们自行去联想。
5.作文教学要大胆地允许学生虚拟,编写自己想象的作文。作文不否认写真人真事,如果作为创新教育的今天,连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和思维都没有还有什么作为呢?作文不是生活的原型,而是生活完美的结晶,学生追求完美,为什么不可以将完美作为笔下的闪光材料呢!因此允许学生大胆虚拟材料,大胆想象,假如美好、幻想未来,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6.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在作文里,他们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个人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要求说真话、抒真理,把作文当作学做人的一种历练。在强调真实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如:有这样一堂广告课使人颇受启发。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搜集广告词,充分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教师先让学生说广告,以后组织评广告,最后写广告。这一堂课学生非常投入,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兴趣。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认识世界上,由侧重于语文知识性转向为学生的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点上,不仅让他们获得听说写读的知识能力,还能通过实践,去体验领悟语文之外的精神方面的信息,从而主动地探索语文领域的奥秘,培养学生解剖社会、解剖世界的能力,体现人生的价值。语文教学正如布鲁纳所强调的“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学生自始至终全部参与的过程,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