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关联点,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数学步入生活,联系生活,从而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现实感、亲切感,诱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教学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感受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秒”这一时间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是很多,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情境,让学生来体验,那么学生掌握的只能是“秒”这个词,未必能掌握“秒”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实践体验、1秒、几秒、十几秒的时间到底各有多长。
(1)随音乐做课间操。(体验1拍是1秒)
(2)背一首诗(体验是几秒)
(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来(100米),其他同学估测用多少秒。
这样“秒”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生活知识就可以用“课间操音乐1拍是1秒”等载体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抽象的“秒”字,而是鲜活的事实。
2.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概括生活
数学知识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切实感受,利用自身经验去概括生活。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要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如此组织教学:
(1)出示两根铁丝。师问:要想知道这两根铁丝谁长谁短有什么办法?长多少?
生:把铁丝的一端重合放在一起比一比。
(2)在黑板上画出A、B两条线段。师:猜猜看,谁长?
生:(凭眼直观看)A长,有的说B长。
师:要想知道这两条线段到底谁长谁短,谁能想出办法
生:可以用扎量,可以用铅笔量……。
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操作:
生1:A线段两扎,B线段两扎多,所以A<B。
生2:A线段到铅笔某某地方,B线段到铅笔某某地方,所以A<B。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都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但这样解决你们觉的怎样?
生:太麻烦。
师:的确太麻烦,如果只知道A线段有1支铅笔多,B线段有两zha,能比较出结果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量的标准不同。
师:要是……(未等老师说完)
生:(马上回答)要是有一个统一标准就行了。
师:度量长度的标准国际上有好几个,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单位“厘米”。从而导入新课,把生活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整个新课的导入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从事教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造起数学知识。
3.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应用数学
数学是用的,这句话不能靠老师的说教,不能靠课堂上贴标签,而需要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如,在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我没有照本宣科。上课开始,我将一把快要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说:“有件事情请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加固一下,(出示一根木条)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献计献策,我示意大家停止议论,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选把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知识,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就这样同学们带着疑问进入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中,紧接着我拿出三根木条钉成三角架,让同学用力拉,在拉的过程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被孩子们发现了,这时,几个同学几乎同时惊奇地喊了起来,说那根木条要斜着钉在椅子上才会稳固,接下来,学生们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如三角形架子搭成的屋顶,有自行車后座上的三根铁架……
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联系学生生活的相关事例,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与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的内涵,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
4.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老师要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如教学一年级“0的认识”,根据教学要求来体现以下思想:①零是任何一个确定量的否定。②零是一个特定的点——起点。③零是一个确定的量,它比1少1,表示一个都没有,怎样教学这些教学思想和数学知识呢?以第“1”点来说,教学时,我们先设计巢中有3只小鸟,飞走1只,再飞走1只,又飞走1只,最后剩下空巢,空巢里有几只小鸟?“0”只。再设计小朋友投环比赛,投进1环得1分。结果小芳投进5只得5分,小明投进3得了3分……小勇一只也没投进得0分。这样,就比单纯的说“0就是没有”含意要丰富的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相结合,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教学的内驱力。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
1.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感受数学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秒”这一时间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是很多,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情境,让学生来体验,那么学生掌握的只能是“秒”这个词,未必能掌握“秒”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实践体验、1秒、几秒、十几秒的时间到底各有多长。
(1)随音乐做课间操。(体验1拍是1秒)
(2)背一首诗(体验是几秒)
(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来(100米),其他同学估测用多少秒。
这样“秒”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生活知识就可以用“课间操音乐1拍是1秒”等载体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抽象的“秒”字,而是鲜活的事实。
2.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概括生活
数学知识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切实感受,利用自身经验去概括生活。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要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如此组织教学:
(1)出示两根铁丝。师问:要想知道这两根铁丝谁长谁短有什么办法?长多少?
生:把铁丝的一端重合放在一起比一比。
(2)在黑板上画出A、B两条线段。师:猜猜看,谁长?
生:(凭眼直观看)A长,有的说B长。
师:要想知道这两条线段到底谁长谁短,谁能想出办法
生:可以用扎量,可以用铅笔量……。
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操作:
生1:A线段两扎,B线段两扎多,所以A<B。
生2:A线段到铅笔某某地方,B线段到铅笔某某地方,所以A<B。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都能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但这样解决你们觉的怎样?
生:太麻烦。
师:的确太麻烦,如果只知道A线段有1支铅笔多,B线段有两zha,能比较出结果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量的标准不同。
师:要是……(未等老师说完)
生:(马上回答)要是有一个统一标准就行了。
师:度量长度的标准国际上有好几个,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单位“厘米”。从而导入新课,把生活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整个新课的导入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从事教学探索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造起数学知识。
3.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应用数学
数学是用的,这句话不能靠老师的说教,不能靠课堂上贴标签,而需要孩子们的亲身体验。如,在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我没有照本宣科。上课开始,我将一把快要散架的椅子摆在了同学们的面前说:“有件事情请同学们帮忙,这把椅子摇晃了,需加固一下,(出示一根木条)这根木条钉在哪里比较合适呢?”同学们顿时议论纷纷,献计献策,我示意大家停止议论,微笑着说:“感谢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到底把木条钉在什么位置选把椅子加固起来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知识,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就这样同学们带着疑问进入了数学知识的探索中,紧接着我拿出三根木条钉成三角架,让同学用力拉,在拉的过程中,三角形的稳定性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被孩子们发现了,这时,几个同学几乎同时惊奇地喊了起来,说那根木条要斜着钉在椅子上才会稳固,接下来,学生们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如三角形架子搭成的屋顶,有自行車后座上的三根铁架……
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联系学生生活的相关事例,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与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的内涵,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
4.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知识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老师要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如教学一年级“0的认识”,根据教学要求来体现以下思想:①零是任何一个确定量的否定。②零是一个特定的点——起点。③零是一个确定的量,它比1少1,表示一个都没有,怎样教学这些教学思想和数学知识呢?以第“1”点来说,教学时,我们先设计巢中有3只小鸟,飞走1只,再飞走1只,又飞走1只,最后剩下空巢,空巢里有几只小鸟?“0”只。再设计小朋友投环比赛,投进1环得1分。结果小芳投进5只得5分,小明投进3得了3分……小勇一只也没投进得0分。这样,就比单纯的说“0就是没有”含意要丰富的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相结合,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教学的内驱力。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整体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