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从中传递出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思想。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渐行渐盛,但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识别、判定和分析能力较差,没有构建基本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绝不是死板、不假思索地“随”,否则容易走上“随意”之路。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设置语文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学生各学段思维认知发展特点的序列化视角,着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知识技能 目标设置 序列化视角 有效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基础在于学习与运用知识,语文知识不像数学等自然学科,它没有清晰的内在逻辑链条,所以要么被教师碎片化地逐一强化,要么被教师草率地忽视。本文着眼于语文知识的有效教学,以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设置为着力点,呼唤广大语文教师以正确的思路进行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完善以人文主题编排的教材存在的不足。
一、语文知识的教学现状
1.语文知识释义
语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也包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交流的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工具性是其首要属性。无论是感受、体验,还是迁移、运用,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素养。
2.语文知识教学的发展
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以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的阅读教学。以前,教师总喜欢把文本“肢行”,过多地强调各种语文知识。学完课文之后,学生的脑海里只堆砌着知识的“零部件”。
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淡化语法现象,注重感知体验的理念,倡导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即《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系统地讲解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然而,在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因为教师理解的偏颇而盲目淡化,甚至放弃语文知识学习的现象。“随文学习”的实质,是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具备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的视角。
二、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沪版教材编排形式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编者按照某种标准,集中若干选文而构成单元。传统的教材单元着眼于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呈现。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更多地突出人的活动、思想和情感,围绕着人生意义展开反思或内省。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新教材主要按人文主题组织选文,形成单元。如沪教版八年级下册就设置了祖国在我心中、人物春秋、慎思明辨、散曲小唱、面对灾难、生命的沉思、艺术长廊、动物的启示等八个人文主题。
2.人文主题单元编排方式的特点
以人文性为线索,成为新教材的主流呈现方式,但是任何一种呈现方式都有局限性。如在选文时,有些主题不能从经典作品中选到文章,只得降格以求,从时文中采择,于是就常常牺牲语言的规范性,陷入人文与语言不能两全的困境。编者更多的是关注文本情感、写作意图等精神层面,较少地考量知识,更不说考虑知识的序列化。如果在教学中机械地“随文学习”,那么“随文”就变得“随意”而无效了。
其实,这种编排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一人文主题,由于作者思想认知、个人经历等不同,作品中的语文知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置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要突显文本的“异”,避免出现知识技能学习的不定期重复和“碎片化”,降低教学效率。
三、知识技能目标设置序列化视角助力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是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设置的序列化是有效教学的必然,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顾黄初认为:“阅读这种行为和活动的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学识才具的高低和文化素养的高低。”而能力是在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
2.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现实抓手
有效教学是教师的理想追求。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的教师特征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教学行为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教学综合研究三个阶段。
当前,虽然有效教学的含义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其中梅德利将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结果。巴兰缇妮、贝恩和帕克认为有效教学是成功实现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教学后能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它既是教师对实施教学的方向性思路,又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设。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相对权威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否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四、例谈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
本文以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动物世界”、六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科学”和八年级“艺术长廊”三个单元中说明类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设置为例,进一步阐述了知识序列化。
这些文本均具有说明文的特性。从主题来讲,前两者侧重于感受自然,后者侧重于感悟文化历史;从语文知识角度看,虽然六年级上册的文章不是典型的说明文,但是教师把它们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涉说明文的入门篇目。如果教师侧重说明文知识的讲授,就明显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结果必定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相违背。因此,在设置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侧重于把握说明对象、提炼基本特征、感知语言的生动性,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科学”中有一些较难的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逻辑顺序”,教师不妨用“了解”“知道”这样的低要求来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重点介绍文中两座桥的原因”,为“知道”逻辑顺序埋好伏笔。即使文中出现了“做比较”“引资料”甚至一些更难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暂时不要求学生掌握,因为缺乏知识序列化的考量,容易导致知识讲授的重复。这样的设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遇到知识就讲,死板地“随文学习”,那不成了教学的“钝汉”吗?当学生进入八年级以后,逻辑知觉开始形成,他们能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逐步提升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写作思路等知识技能。在设置这一阶段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不必重复之前学过的简单知识。如在教学《晋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征;在教学《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时,学生会觉得它有点“碎”,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性文章,然而把握作者行文的逻辑思路恰恰是学生的学习重点。
若此,站在初中阶段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高度,笔者很容易看出:这些说明文的知识技能目标设置是有梯度、有序列化视角的,不是死板的“随文学习”,更不会出现“对学生要求什么都要会,对自己要求什么都要讲”的窘况,“随文学习”变成了“有意识、重效率”地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而进行的知识讲解。
五、尊重科学规律保障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即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学科知识的科学规律。
1.知识序列化是尊重语文知识规律的体现
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前面提到,在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应自觉、主动地预设知识技能目标的序列化。学生个体之间有区别,不同学段的学生群体之间也有区别,修辞和描写等知识适合设置为低学段的目标,说明顺序和论证方法适合设置为高学段的目标。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学段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序列化是遵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体现
初中生多是11~15岁的青少年,该阶段又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在这一期间,学生的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察细节的感受能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六年级学生尚处在小升初的过渡转型期,其认识比较感性,机械识记方法起着很大的作用,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不断发展中。这就是为什么在教学《天时不如地利》时,教师不宜设置议论文知识目标的原因。
3.知识序列化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文知识载体的文本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浅不一。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为编排标准,难以顾全知识的序列化,所以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初中阶段的全面发展,着手于每一次课堂教学,架构语文知识的序列化,保证文本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知识逻辑联系和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在淡化语法现象大环境下提出语文知识的序列化,似乎有点“开倒车”。但是细想一下,教师的教学不能非左即右,应当尊重客观规律。这里,笔者仅就构架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实现有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本出发点在于秉承尊重规律、尊重学生的理念,从学生出发,从教材出发,让有效的语文教学切实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亚星,胡咏梅.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回顾及启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魏书生.研究学生心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1984,(1).
(作者单位:上海市李惠利中学)
关键词:语文知识技能 目标设置 序列化视角 有效教学
有效的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基础在于学习与运用知识,语文知识不像数学等自然学科,它没有清晰的内在逻辑链条,所以要么被教师碎片化地逐一强化,要么被教师草率地忽视。本文着眼于语文知识的有效教学,以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设置为着力点,呼唤广大语文教师以正确的思路进行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完善以人文主题编排的教材存在的不足。
一、语文知识的教学现状
1.语文知识释义
语文知识包括语文知识体系中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也包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交流的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工具性是其首要属性。无论是感受、体验,还是迁移、运用,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具备基本的语文知识素养。
2.语文知识教学的发展
语文知识的教学是以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进行的阅读教学。以前,教师总喜欢把文本“肢行”,过多地强调各种语文知识。学完课文之后,学生的脑海里只堆砌着知识的“零部件”。
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淡化语法现象,注重感知体验的理念,倡导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即《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系统地讲解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然而,在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因为教师理解的偏颇而盲目淡化,甚至放弃语文知识学习的现象。“随文学习”的实质,是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具备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的视角。
二、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1.沪版教材编排形式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编者按照某种标准,集中若干选文而构成单元。传统的教材单元着眼于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的呈现。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更多地突出人的活动、思想和情感,围绕着人生意义展开反思或内省。课程改革以后编写的新教材主要按人文主题组织选文,形成单元。如沪教版八年级下册就设置了祖国在我心中、人物春秋、慎思明辨、散曲小唱、面对灾难、生命的沉思、艺术长廊、动物的启示等八个人文主题。
2.人文主题单元编排方式的特点
以人文性为线索,成为新教材的主流呈现方式,但是任何一种呈现方式都有局限性。如在选文时,有些主题不能从经典作品中选到文章,只得降格以求,从时文中采择,于是就常常牺牲语言的规范性,陷入人文与语言不能两全的困境。编者更多的是关注文本情感、写作意图等精神层面,较少地考量知识,更不说考虑知识的序列化。如果在教学中机械地“随文学习”,那么“随文”就变得“随意”而无效了。
其实,这种编排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一人文主题,由于作者思想认知、个人经历等不同,作品中的语文知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置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要突显文本的“异”,避免出现知识技能学习的不定期重复和“碎片化”,降低教学效率。
三、知识技能目标设置序列化视角助力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是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设置的序列化是有效教学的必然,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主要来自于阅读教学”。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顾黄初认为:“阅读这种行为和活动的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学识才具的高低和文化素养的高低。”而能力是在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
2.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现实抓手
有效教学是教师的理想追求。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的教师特征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教学行为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教学综合研究三个阶段。
当前,虽然有效教学的含义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但其中梅德利将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结果。巴兰缇妮、贝恩和帕克认为有效教学是成功实现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教学后能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它既是教师对实施教学的方向性思路,又是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设。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相对权威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否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四、例谈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
本文以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动物世界”、六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科学”和八年级“艺术长廊”三个单元中说明类文本知识技能目标设置为例,进一步阐述了知识序列化。
这些文本均具有说明文的特性。从主题来讲,前两者侧重于感受自然,后者侧重于感悟文化历史;从语文知识角度看,虽然六年级上册的文章不是典型的说明文,但是教师把它们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涉说明文的入门篇目。如果教师侧重说明文知识的讲授,就明显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结果必定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相违背。因此,在设置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侧重于把握说明对象、提炼基本特征、感知语言的生动性,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科学”中有一些较难的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逻辑顺序”,教师不妨用“了解”“知道”这样的低要求来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重点介绍文中两座桥的原因”,为“知道”逻辑顺序埋好伏笔。即使文中出现了“做比较”“引资料”甚至一些更难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暂时不要求学生掌握,因为缺乏知识序列化的考量,容易导致知识讲授的重复。这样的设置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遇到知识就讲,死板地“随文学习”,那不成了教学的“钝汉”吗?当学生进入八年级以后,逻辑知觉开始形成,他们能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逐步提升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写作思路等知识技能。在设置这一阶段知识技能目标时,教师不必重复之前学过的简单知识。如在教学《晋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征;在教学《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时,学生会觉得它有点“碎”,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性文章,然而把握作者行文的逻辑思路恰恰是学生的学习重点。
若此,站在初中阶段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高度,笔者很容易看出:这些说明文的知识技能目标设置是有梯度、有序列化视角的,不是死板的“随文学习”,更不会出现“对学生要求什么都要会,对自己要求什么都要讲”的窘况,“随文学习”变成了“有意识、重效率”地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而进行的知识讲解。
五、尊重科学规律保障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即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学科知识的科学规律。
1.知识序列化是尊重语文知识规律的体现
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前面提到,在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应自觉、主动地预设知识技能目标的序列化。学生个体之间有区别,不同学段的学生群体之间也有区别,修辞和描写等知识适合设置为低学段的目标,说明顺序和论证方法适合设置为高学段的目标。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学段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序列化是遵守初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体现
初中生多是11~15岁的青少年,该阶段又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在这一期间,学生的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察细节的感受能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六年级学生尚处在小升初的过渡转型期,其认识比较感性,机械识记方法起着很大的作用,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不断发展中。这就是为什么在教学《天时不如地利》时,教师不宜设置议论文知识目标的原因。
3.知识序列化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语文知识载体的文本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浅不一。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为编排标准,难以顾全知识的序列化,所以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初中阶段的全面发展,着手于每一次课堂教学,架构语文知识的序列化,保证文本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知识逻辑联系和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在淡化语法现象大环境下提出语文知识的序列化,似乎有点“开倒车”。但是细想一下,教师的教学不能非左即右,应当尊重客观规律。这里,笔者仅就构架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目标序列化,实现有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本出发点在于秉承尊重规律、尊重学生的理念,从学生出发,从教材出发,让有效的语文教学切实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亚星,胡咏梅.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回顾及启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魏书生.研究学生心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J].语文教学通讯,1984,(1).
(作者单位:上海市李惠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