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应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积极创造渗透德育的条件,正确处理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提高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
一、学科优势创造德育渗透先机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优势大于其他学科,其两大优势为德育渗透创造了先机。
(1)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如《天安门广场》《九寨沟》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如《说勤奋》《夜晚的实验》等;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读书要有选择》《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诚实与信任》《明天我们毕业》等。
(2)读、写、听、说训练给语文教师创造了德育渗透的机会。学生通过读和听,可以感受课文的内容和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说和写,可以观察事物,用自己的话再现生活,直抒胸臆、分析问题、洞明事理,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二、因时、因人、因情、因境制宜,积极创造德育渗透条件
语文对德育的渗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同于思想品德课的“灌输”,也不重在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熏陶、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1.因文设置契机,牢牢把握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向地位
首先,语文教师要做到深刻地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深挖德育内涵,有步骤地渗透;其次,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适时创造契机,把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艺术地表现出来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时空特点精心布局课堂结构,有机地、合理地对德育因素进行编排、调控,创造契机,适时渗透。如起始阶段,可精心设计导入;发展阶段,可巧妙地设置提问;高潮阶段,可动情地引起共鸣;升华阶段,可灵活地安排各种活动。
3.以境造境,渲染氛围
语文教材中的范文,虽文章体裁不同,表现方法各异,但内容尽在人、事、景、情、理之中。以文中之境再造佳境,渲染氛围,会产生良好的渗透效果。
(1)展示直观之境。如挂图、实物,让学生陶醉于画面实物的直观感受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2)驱遣想象之境。如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充分感受文章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使情操受到陶冶。
4.以情激情,烘托氛围
郭沫若曾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揭示文章的感情,使学生“惊心动魄”“情不自禁”,激发出高尚的道德情感。
(1)以作者之情激情。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爱憎之情。这种感情,有的显示在课文提示之内,有的流露在作者的神思之中,以其情激情,更具有感染力。
(2)以文情激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具备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纵观千年文学史,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昂扬的主旋律,这正是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逐步形成的基本因素。
(3)以师之情激情。教师是传递作者之情、文章之情的使者,要完成这个传递,语文教师要满怀深情地备课,挖掘文中之情;要热情洋溢地上课,再现文中之情,让学生在与老师的情感交流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三、坚持“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原则,让学生因文解道、因文悟道
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通过读听,提高明辨是非、识别美丑、分清善恶的能力;写说训练,要观点明确、态度鲜明,不能游离主题讲形式,脱离思想讲手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通过阅读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把握思想精华,加以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让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因文解道,因文悟道,能正确处理文道关系的统一性,能理清文道互渗、文道统一的道理,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能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仇湖小学)
一、学科优势创造德育渗透先机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优势大于其他学科,其两大优势为德育渗透创造了先机。
(1)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如《天安门广场》《九寨沟》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如《说勤奋》《夜晚的实验》等;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读书要有选择》《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诚实与信任》《明天我们毕业》等。
(2)读、写、听、说训练给语文教师创造了德育渗透的机会。学生通过读和听,可以感受课文的内容和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说和写,可以观察事物,用自己的话再现生活,直抒胸臆、分析问题、洞明事理,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二、因时、因人、因情、因境制宜,积极创造德育渗透条件
语文对德育的渗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同于思想品德课的“灌输”,也不重在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熏陶、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1.因文设置契机,牢牢把握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向地位
首先,语文教师要做到深刻地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深挖德育内涵,有步骤地渗透;其次,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适时创造契机,把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艺术地表现出来
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时空特点精心布局课堂结构,有机地、合理地对德育因素进行编排、调控,创造契机,适时渗透。如起始阶段,可精心设计导入;发展阶段,可巧妙地设置提问;高潮阶段,可动情地引起共鸣;升华阶段,可灵活地安排各种活动。
3.以境造境,渲染氛围
语文教材中的范文,虽文章体裁不同,表现方法各异,但内容尽在人、事、景、情、理之中。以文中之境再造佳境,渲染氛围,会产生良好的渗透效果。
(1)展示直观之境。如挂图、实物,让学生陶醉于画面实物的直观感受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2)驱遣想象之境。如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充分感受文章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使情操受到陶冶。
4.以情激情,烘托氛围
郭沫若曾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教师要善于揭示文章的感情,使学生“惊心动魄”“情不自禁”,激发出高尚的道德情感。
(1)以作者之情激情。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爱憎之情。这种感情,有的显示在课文提示之内,有的流露在作者的神思之中,以其情激情,更具有感染力。
(2)以文情激情。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具备鲜明的政治性和时代性,纵观千年文学史,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昂扬的主旋律,这正是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逐步形成的基本因素。
(3)以师之情激情。教师是传递作者之情、文章之情的使者,要完成这个传递,语文教师要满怀深情地备课,挖掘文中之情;要热情洋溢地上课,再现文中之情,让学生在与老师的情感交流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三、坚持“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原则,让学生因文解道、因文悟道
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通过读听,提高明辨是非、识别美丑、分清善恶的能力;写说训练,要观点明确、态度鲜明,不能游离主题讲形式,脱离思想讲手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通过阅读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把握思想精华,加以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让高尚的道德情操自然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因文解道,因文悟道,能正确处理文道关系的统一性,能理清文道互渗、文道统一的道理,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能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仇湖小学)